第一章 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概述
第一节 科学传播的内涵解析
一、传播内容
二、传播目标
三、传播主体
第二节 国内外科学传播模型研究
一、国外科学传播模型研究
二、国内科学传播模型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科学传播实践历程
一、西方科学传播的实践历程
二、中国科学传播的实践历程
第二章 争议性科技的产生背景与争议焦点
第一节 争议性科技的界定与缘起
一、争议性科技的界定
二、争议性科技的缘起
第二节 生物技术的社会争议
一、生物技术相关的争议性事件回顾
二、生物技术社会争议的焦点
第三章 争议性科技议题的媒体报道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概述
一、理论基础
二、争议性科技报道研究概述
第二节 国际视野下的生物技术报道
一、美国的生物技术报道
二、欧洲的生物技术报道
三、亚洲的生物技术报道
第三节 争议性科技议题媒体报道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争议性科技议题的媒体报道特征
二、争议性科技议题媒体报道的影响因素
三、结论
第四章 新媒体视域下的争议性科技议题传播图景
第一节 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网络传播研究回顾
一、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网络舆论研究
二、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网络论争
三、新媒体环境下相关机构的科学传播实践
第二节 风险放大:微信公众平台的转基因食品议题呈现
一、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回顾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发现
四、结论
第三节 结构性失衡:社交媒体影像中的转基因技术议题
一、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回顾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发现
四、结论
第五章 争议性科技的公众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争议性科技相关信息的获取渠道
一、媒介渠道分析
二、人际渠道分析
第二节 争议性科技议题中的社会信任因素
一、对政府监管部门的信任
二、对科学家的信任
第三节 公众对争议性科技的知识掌握情况
一、事实性知识水平
二、感知熟悉度
第四节 争议性科技的公众风险感知及其影响因素
一、公众的风险感知情况
二、信息渠道与社会信任对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的影响
第五节 争议性科技的公众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
一、公众的接受度情况
二、信息渠道、知识、信任与风险感知对公众接受度的影响
第六章 科学家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
第一节 科学传播中科学家的角色
一、作为媒介权威信源的科学家
二、作为科学传播者直面公众的科学家
第二节 科学家参与在线科学传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一、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回顾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发现
四、结论
第三节 制约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因素及破解路径
一、制约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因素
二、破解路径
第七章 争议性科技议题科学传播的困境与对策
第一节 争议性科技议题科学传播面临的困境
一、观点的固化与极化
二、科学团体遭遇信任危机
三、社交媒体场域中传播的结构性失衡
四、网络谣言误导公众且影响难以消除
五、媒体的风险放大效应
六、公众对科普信息的选择性关注与理解
第二节 争议性科技议题科学传播的困境归因
一、科学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二、不同的知识架构与价值观的冲突
三、利益诉求的差异化
四、证实性偏见与达克效应
五、缺失模型主导的科学传播实践
六、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变革
第三节 争议性科技议题的科学传播策略探讨
一、从解决社会性科学争议的角度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
二、基于情境与人群的精准化科学传播方案
三、在对话参与中增进科学家与公众间的信任
四、政府的协调、引导与监管
五、负责任的媒体报道
六、社交媒体平台的协同治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