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的编纂始于西汉,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文学家刘向领校中《五经》秘书衔,负责将屈原和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和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所以后人提及楚辞无不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并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创作流派。
本书选编了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名篇,并加以详细的注释,即使现代读者对当时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比较陌生,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髓。
本书编排严谨,校点精当,并配以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但和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相互对应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而且能够反映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演变与继承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