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底蕴
现毕节市辖区内,赫章可乐遗址、七星关古驿道、大方茶马古道、织金古桥、大屯土司庄园、敖家坟墓群、罗氏墓群和奢香墓等历史遗迹,如历经风霜的老人静穆着,写满了毕节社会变迁的历史故事。如织金古桥,穿城而过的潺潺河流上,一座座古桥就像织金古城项颈上的珍珠链,熠熠生辉。古桥的石材没有华丽的装饰或镂空,但浑厚、凝重、古朴、端庄、大方,厚重的石板栏极大方便了负重而行的商贾行人们小憩。窥古桥建筑原貌,即可想象出商贾行人们穿梭于石桥上的情景:或许肩上总是沉沉的挑担,或许背上总是重重的行囊,或许手持长长的扶杖。据明清史料记载,织金县城的古石桥多达36座。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仅7座,更多的石桥已湮没在历史尘封中。这些上百年的古桥经历沧桑巨变,见证了织金经济社会、人文历史和人民生活状态的变迁。如大方茶马古道,铺路石上深深的马蹄印,书写出了那一段悠远艰辛抑或是繁荣的历史,jrM~T当时的马帮们的苦乐与血泪。如七星关区杨家湾镇的七星村,至今仍然保留着一段长长的古驿道,曲折蜿蜒的古驿道边,静穆的“万人坟”见证了各民族不懈奋斗、英勇抗争的历史。还有人文底蕴深厚的会馆,如位于七星关城区的陕西会馆、大方县瓢儿井的陕西会馆、金沙清池的江西会馆等。会馆作为离家的商贾以及其他人士聚会、议事、情感交流的地方,具备寄寓、交流、传递家书信息等功能,有的还是当地人民看戏、娱乐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位于七星关城区的陕西会馆,与毕节的红色革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陕西会馆又名春秋祠、陕西庙,坐落于今毕节市七星关区中华南路4l号,是一幢坐东北朝西南的古式建筑,会馆总建筑面积达1700余平方米。其门头上的“春秋祠”三字,虽然历经沧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清晰可见。该会馆由戏楼、大殿、厢房、钟鼓楼等组成,整个建筑形式规范,工艺精湛,2013年5月3日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西会馆里原来还供奉着三国人物关羽以及其他人物的雕像,凸显聚义、忠勇、团结等寓意,如今为青云书画院活动场所。突显当年陕西会馆繁华景象的遗迹现仅存大殿、厢房、鼓楼,其余已荡然无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来毕节(今七星关区)经商或者途经毕节的人,大都聚集在陕西会馆,加上当时毕节本地人的唱戏、说评书等文化精神活动也主要集中于此,因此汇聚在陕西会馆里的人员结构甚为繁复。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人流穿梭、“三教九流”汇聚于此的场所的存在,客观上为林青、缪正元、秦天真等人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主张提供了便于隐蔽的良好条件。当然,这里起初并非林青等宣传进步思想的阵地,因为这里同样有国民党当局、地方劣绅及其“眼线”出没,而且,这里有很多人都不像在学校读书的进步青年那样激进,但其具备的演出功能,能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林青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的理想、革命主张等提供难得的场所和人文底蕴。林青等人为有效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毕节女子学校(今七星关区松山路)发起成立以进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团体——“草原艺术研究社”,以绘画、戏剧演出和艺术研究为掩护。
P4-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