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马毛姐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马家坝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马家坝靠近长江,沟汊纵横,湖泊密布,百姓大多以捕鱼为业。马毛姐家里除了低矮的小茅草屋和几亩薄田,还有一只用以捕鱼的小木船,这就是全部家当。马毛姐在16岁前甚至连个正式的名字也没有。因为她在13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三,又是个女孩,家人和乡亲们都叫她“三姐”。
1949年1月,南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歼灭了驻长江下游地区北岸的国民党军队,安徽无为解放了。马毛姐一家和其他穷苦人家一样,沉浸在获得解放的欢乐里,感受着翻身的幸福。年少的马毛姐决心要为解放军做点事。2月,在无为的大小村落里,驻扎着20万准备渡江的解放军,他们一边等着国共和谈的进展,一边积极作渡江的准备。无为民众挑米担柴,修路挖河,征集民船,忙着各项支前工作。马毛姐家积极响应,将自己家的渔船提供给部队使用。马毛姐还跟着哥哥马胜红一起,第一个报名担任船工,并且参加了部队为船工进行的战斗训练,掌握了开枪、扔手榴弹、包扎伤员等技能。她整天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教那些来自北方的战士拉篷、撑篙、掌舵、下锚、识风向、辨方位,熟识水性。这样的“实战演习”,风雨无阻,雷打不散,持续了51天,直到渡江战役的炮声打响。马毛姐后来回忆说:“旧社会,我们船民捕到大鱼就会有渔霸来抢夺敲诈,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管我们死活,还一样欺压我们。我们穷人真的就要走投无路。后来共产党解放军来了,我们知道他们是帮助穷人的,所以我们义无反顾地要和共产党一道走。”
无为是革命老区,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无为东部濒临长江,与芜湖市隔江相望,江岸线长达125公里,是渡江战役的前沿阵地。渡江战役期间,先后有320多万民工参与支前,筹粮筹船,出人出力,“划”出了“天堑变通途”的磅礴力量,“划”出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担当。这其中就有当时年仅14岁的马毛姐。随着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和谈代表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和平过江解放江南已无法实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历史进程已轰然开启。
四月的长江,水阔浪急,冷水袭人,江对岸又有国民党海陆空军队立体防线,可谓“天险”加“艰险”。退守江南的国民党残余军队虽然战力不济、士气低迷,却仍旧叫嚣只有木帆船的人民解放军只能“飞过来”。面对滚滚长江和立体防线,人民解放军唯一能够倚仗的渡江工具只有被国民党军队讥笑为“经不起一发炮弹的木帆船”。战场环境极为恶劣,战斗条件极为简陋。随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一声令下,渡江战役的炮火全面打响。聂凤智率领的解放军三野第九兵团第27军从无为县渡江。
4月20日上午,解放军召集各村水手开会。计划由4条木船组成突击队,担负先锋任务,载着第一批解放军战士强渡长江,为后续渡江部队打开江南靠岸突破口。年仅14岁的马毛姐听到消息后,毅然决然选择和哥哥一起参加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敢死队的“渡江突击队”。没想到,她的哥哥却不让她去。解放军首长看她年龄太小,也没有批准。渡江战役开始的前夜,马毛姐躲在芦苇里,盘算着如何上船。这时,第一颗信号弹升起来了。她飞快地捡起一根撑船的长篙朝地上一点,一跃而起,刚好落到哥哥驾驶的那只木船船尾。自家的木船上已坐满了30余位勇士,她压抑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即冲到船前。解放军战士见一个小姑娘要上船,立马制止。当时有一个挎着盒子枪的解放军见她是个小姑娘,就说:“这怎么行!前线很危险,你不怕吗?”她说:“我不怕死,我会掌舵,我会划水。我哥哥眼睛不好,他扯帆,我一手掌舵,一手划桨,能帮上忙。”
四月的江水还透着浓浓的寒气,马毛姐只穿着一件破烂不堪的棉袄。他们奋力摇船,船上的30多名解放军也一起用桡子划着。木船快速地向南岸破浪前进,不料驶至江中心,被敌人的照明弹照亮。垂死挣扎的敌人向大江上的船只猛烈开火。敌人的炮弹很快在江面上掀起冲天水柱,4只先锋船被炸沉2只。子弹如雨点一般打烂了帆篷,也打伤了马毛姐的右臂。尽管鲜血直流,但她什么也不顾,掌着船舵拼命地向前冲。马毛姐回忆说:“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第一批突击队员安全送到对岸,只有前进,没有后退!”经过40多分钟艰难划行,在肘部被击中鲜血直流的情况下,马毛姐依然咬牙坚持、奋力划船,第一个成功把解放军战士运到南岸登陆点。
靠岸后,在敌人的机枪扫射下,马毛姐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带着两个爆破手炸毁了敌人的碉堡,为后续部队上岸清除了障碍。紧接着,她跟哥哥又驾船往回赶,途中还救起多名落水的战士。为了方便在水中活动,她将棉袄脱下来放在一边,瘦小的身体在冰冷的江水中奋力游动,将战士们一个个拖到船上。这样连续往返3次、横渡长江6趟、运送了3船人民解放军战士到达南岸,为保障渡江部队过江作出了突出贡献。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