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以天下为己任
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说: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想要成就大事业者和身为社会楷模的大人物,可谓正人君子,而身为正人君子,总是以建立万民同乐的理想社会为己任的;而凡是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整日蝇营狗苟的小人物,往往是以获得眼前利益为乐趣的。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诸葛亮认为,君子只有不受蝇头小利的诱惑,才能有远大的志向。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孔子的学生曾子认为,士人应以施行仁政于天下为己任,所以他说,读书的人和为人君臣者,应该刚强而坚毅,因为他们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以施行仁政于天下为己任,这责任不能不说重大;至死方休,这道路不能不说遥远。
领导人物非凡夫俗子,一般总要以事业为重,以国家利益为先,不执着于一时一地之得失。“大凡人臣事君之道,公而忘私”,“事君者果能以公胜私,于治天下何难?若挟其私心,则天下必不能治”,这是康熙皇帝说过的话。
姜太公说:“天下并非君王一人所有,而是天下人所共有。”所以只有将天下之利分享给天下万民者,才能得到天下,而想独占天下之利者,则会失去天下。
这些话尽管是为帮助君王夺取、治理天下而说的,或者是为统治者维护既得利益而献的谋略,但却道出了一个普遍规律:与民分享天下之利,勤政亲民、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领导人物,才能获得万民拥戴和赞誉,从而得到天下,治理万民;如果为君者想独占一切权益,专政独裁,为所欲为,横征暴敛,自私自利,必然要失去天下,葬送事业,为万民所抛弃。
予而勿夺
《韩非子》记载着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有一次,齐景公和手下官员晏子外出游玩,他们登上柏寝台,一边望着齐国的景色风光,一边议论着齐国大事。
齐景公问道:“国家现在实在太壮美了,以后谁能够维持这个国家呢?”
晏子回答说:“可能是田成氏!”
景公大吃一惊,有点不悦,而后问明理由。晏子回答说:“田成氏确实有能力掌握齐国人民的心,他向君王要求给大臣加爵禄并施与恩情。借给人民小米时用大斗量,而在人民归还时却用小斗量,施予人民以恩惠。杀牛时他自己只取一盘肉,其余皆分给家臣了。同时,经常注意市场物价,使物品价格不比产地贵。主公您重收夺轻施予,而田成氏却厚施于民。齐国遭受饥荒时,路边饿死的人数不胜数,可是在田成氏管理的地方,人们却乐意去找田成氏帮忙,所以很少有饿死的人。因此,周围的人都很崇拜田成氏,恩及广远,大家都想到他所管理的地方去生活。田成氏的仁德广受人民的颂扬,所以我认为将来的天下可能要为田成氏所有了。”
景公几乎流出了眼泪,然后问道:“这实在令人悲哀,我的天下将被田成氏夺取,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晏子劝他说:“请您别担心,如果您想要把这些夺回来的话,那就要接近贤士,远离奸佞,治乱世,轻刑法,救贫济穷,怜恤孤寡,把恩惠施予不足者,这样一来,人民必然会对您心悦诚服,田成氏便无法夺取您的江山了。”
P19-2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