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由期刊辑佚到报纸辑佚
本书是笔者近年来所从事的项目成果的部分结集。这些项目是: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报纸副刊与现代作家佚文发掘整理研究”、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边缘报刊’与现代作家佚文的发掘、校勘及阐释”。成果为现代重要作家的佚文挖掘、校勘与阐释,所涉及的现代重要作家具体为:鲁迅、周作人、冰心、郭沫若、凤子、曹禺、丁玲、胡风、朱自清、郑振铎、俞平伯、成仿吾、任访秋等;所涉及的现代“边缘报刊”达30余种。研究的最终成果为现代系列重要作家佚文的整理与阐释,对推动现代文学史料学特别是辑佚学的建设有着一定价值和意义。
学术思想上,本成果认为现代文学研究应贯彻朴学的研究方法与精神,旧材料的新阐释固然重要,但史料的新发现所带来的创新同样非常必要,因此,现代文学必须重视史料学研究,必须重视原始的报刊史料;本成果认为朴学的研究精神不但包括史料的发现与考证,而且包括对历史发生原初处所丰富驳杂景观的沉潜、玩味与体验。
学术观点上,首次提出“民国报纸及副刊是现代文学特殊的史料库”一概念,第一次系统考察了民国报纸“正刊”“特刊”“专刊”“专栏”,特别是报纸副刊与现代作家佚文生成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报纸是现代作家的‘起居注”’这一观点,深入阐释了报纸在保存现代作家史料包括佚文方面所起到的无可替代作用。例如,北平《世界日报》“教育界”专版五则对冰心的报道,较为详细地披露了冰心1947年6月在北平期间的讲演及活动情况,对了解和研究冰心这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具有较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北平《世界日报》1937年4月24日第5版“东京通讯”栏,题为《日笔会在东京宴请凤子》的新闻报道,对凤子1937年4月到东京出演《日出》的盛况,有详细报道,其中,还涉及郭沫若的一些珍贵史料。《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第2版“人民会场”栏,有几则与诗人徐玉诺有关的史料,对徐玉诺研究有一定史料价值。《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上有多条关于曹禺、张骏祥1947年8月河南之行的报道。这些报道分二类,一类是对两人行踪的简要报道,一类则详尽记录了两人在开封所作公开和非公开讲演的具体内容。这些报道,不但与曹、张二人的回忆构成互证,更重要的是,还以更多历史细节的呈现,对曹、张二人的回忆构成了补充和修正。因此,它们对研究曹、张二人的河南之行和在河南的学术讲演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民国时期河南报纸上面,任访秋以“访秋”“任访秋”“霜枫”“昉秋”为名发表有39篇文章,皆没有收入《任访秋文集》之中。这些佚文,按发表时间,最早为《怎样澄清下级吏治》,刊南阳《前锋报》1942年4月8日第1版“时评”栏,署名“访秋”;最晚为《谈“从吾所好”》,刊开封《正义报》1947年11月28日第1版“星期五论文”栏,署名“霜枫”。从1942年4月8日至1947年11月28日,历时6年7个月。按发表刊物,全部发表于河南的报纸,其中36篇刊发于报纸第1版的“社论”位置,该栏目具体名称有“时论”“专论”“专载”“星期五论文”等,只有3篇发表于报纸的副刊或特刊。发表于南阳《前锋报》最多,有23篇,持续时间也最长,从1942年4月8日至1944年10月9日,皆在第1版“社论”栏;这23篇中有4篇又重发于开封《正义报》第1版“星期五论文”栏。发表于《正义报》第1版“星期五论文”栏的有12篇,时间从1946年12月27日至1947年11月28日,包括在《前锋报》发表的4篇。其他8篇,有4篇刊发于开封《青年日报》的“社论”栏,2篇刊发于开封《中国时报》的“社论”栏和副刊,1篇刊发于开封《民权新闻》第2版的“新生活运动十二周年纪念”特刊,1篇刊发于《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第4版“庆祝民国三十六年元旦”特刊。这39篇文章,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它们在报纸上所发表的位置,39篇中有36篇皆发表于报纸第1版的“社论”位置。虽然这个栏目没有被明确命名为“社论”,而是被命名为“专论”、“专载”、“时论”或“星期五论文”,但从性质上讲,它们其实就是“社论”。这36篇社论文章,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任访秋“教授”或“学者”身份之外的另一面相,对于我们重新评价任访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创作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