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丽江故事集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0681688
  • 作      者:
    《小说月报》编辑部
  • 出 版 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这些作品是八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深入丽江实地采风后,以丽江为故事背景,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感而创作的精品力作。丽江作为进入本书的一个关键词,是男女主人公结缘之地、重温旧事之地,也是寻找自我与寄托情思之地,作家们以深厚的笔力、巧妙的构思、独到的见解,讲述了一曲曲有关丽江古城的动人故事,呈现了丽江独特的人文风貌与地域风情,给人以美的慰藉。


展开
作者简介

编者:《小说月报》编辑部

《小说月报》创刊四十多年来始终保持鲜明特色,注重选刊贴近现实,紧扣时代脉搏,思想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作品;忠实记录当代文学的发展轨迹,为广大读者提供精神食粮,以雅俗共赏的风格赢得海内外读者的认同与喜爱。近年来,《小说月报》团队连续出版多种长篇现实题材小说及报告文学,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9年度中国好书、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多项奖项,收获了极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者:

胡学文: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曾获《小说月报》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百花奖,《小说选刊》全国优秀小说奖,《十月》文学奖,《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奖,《中篇小说选刊》奖,《中国作家》首届“鄂尔多斯”文学奖,孙犁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鲁彦周文学奖,《钟山》文学奖等。

黄咏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诗集《少女的憧憬》《寻找青鸟》,小说集《把梦想喂肥》《隐身登录》《少爷威威》等。现供职于浙江省作家协会文学院。

李  浩: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诗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诗集、评论集20余部。有作品被各类选刊选载,或被译成英、法、德、日、俄、意、韩文。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文学奖、第四届林斤澜文学奖等。

宁  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小说家,散文家,出版长篇小说《天•藏》《蒙面之城》《三个三重奏》《沉默之门》《环形山》。另有散文集《说吧,西藏》《北京:城与年》《我的二十世纪》。曾获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首届施耐庵文学奖等。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法语、捷克语、意大利语。

石一枫: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有长篇小说《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心灵外史》《借命而生》等,小说集《世间已无陈金芳》《特别能战斗》等。曾获冯牧文学奖、十月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中篇小说奖等。

尹学芸: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有长篇小说《岁月风尘》《菜根谣》、小说集《士别十年》《我的叔叔李海》《天堂向左》《分驴计》。曾获百花文学奖等国内文学大奖。

弋  舟: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有长篇小说《跛足之年》《蝌蚪》《战事》《春秋误》《我们的踟蹰》,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随笔集《从清晨到日暮》,小说集《我们的底牌》《所有的故事》《弋舟的小说》《刘晓东》《怀雨人》《平行》《丙申故事集》等。曾获郁达夫小说奖、鲁彦周文学奖、黄河文学奖及《青年文学》《十月》《西部》等刊奖项。中篇小说《所有路的尽头》、短篇小说《出警》获第十六、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现为《延河》杂志副主编。

张  楚: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出版小说集《七根孔雀羽毛》《夜是怎样黑下来的》《野象小姐》《在云落》《中年妇女恋爱史》等。 曾获百花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孙犁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华语青年作家奖等奖项。现为天津作协专业作家。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共囊括了八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分别是胡学文的《南方》、黄咏梅的《蓝牙》、李浩的《雪山路上的“故事咖啡馆”》、宁肯的《小说家客栈》、石一枫的《半张脸》、尹学芸的《木板风铃》、弋舟的《瀑布守门人》(外一篇)和张楚的《和郭永莉有关的几个名词》。


展开
精彩书评

胡学文的写作,一直有庄稼一样的质朴,也有大地般的厚实,他对故乡的深情,使他目光专注、用语恳切。——2021南方文学盛典

 

读者对小说家是期待的,对小说是挑剔的。这份期待与挑剔,或许就在于:小说能否提供一种生活之外的想象与可能?我想,《蓝牙》做到了,在日常偶然的邂逅之外,触发的是人们对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旧日时光、从前价值的温柔缅怀,并用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意象连结起自身的渺小与宇宙的无垠。

——黄咏梅《蓝牙》:一曲旧时光的温柔缅怀|宋毅萌

 

《雪山路上的“故事咖啡馆”》有两个预设的“趋向”,一个是故事趋向,我希望它能够有故事支撑,有起伏和小说需要的层叠演进;另一趋向则是“讲述小说设计”的趋向,甚至,这是我写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我承认正是这一趋向使我在写作这个小说的时候保持了“兴致勃勃”。

——我想写作一篇“解析小说设计”的小说  李浩

 

思想质地及先锋姿态,是宁肯介入历史与现实的方式。……在秩序的废墟之上,我们将如何重建历史、重建自我?宁肯以非凡的叙事能力,在解构与重建中,制造出真实的悬疑及悬疑的真实。

——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授奖词

 

小说以对话开始,以沉默作结,往往话里有话,不言而喻,可称句秀。半面之城像一副骨架,小说人物都没有姓名(有一个黑瘦男人叫老岑,只能算半个),地点可以索隐,但亦隐去,人们尽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填充进去,让它血肉丰满起来;它又像一个隐喻,细细咀嚼就会碰到一些非常坚硬的东西,令人深思回味,可当骨秀。小说紧扣时代脉搏,以半张脸写众生万象,貌似谐谑,实则深沉严肃,自始至终精力饱满,或致神秀。

——似曾相识《半张脸》|汪广松

 

“尹学芸的写作已经到了一个自由的境地。她的小说既有文学性,又非常好看,在当代作品中很有分量。”

——程永新

 

在当代短篇小说中,弋舟的文本难以、也最好不要绕过。他有艺术创造者对才华的自觉,天资与勤奋在他的创作中显出均衡,他孜孜而行,在人群中有时显出沉默,但他的文学创造洋溢着以写作为志业者的谦卑与炽烈。

隐桥与雾——弋舟短篇小说的艺术方式|贺嘉钰

 

我一直相信有另一个张楚存在。我也相信作家一直在试图寻找挖掘自我的另一个存在。但更为可能的是,这种寻找发现过程却是即始即灭的。那个可能存在的形象甫一现身,作家就像受到惊吓般即刻又把他隐藏起来。他不允许他带着自我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左右。但作家会给予这另一个他合规的安置,那就是在写作中。作家的每一次写作,在实际意义上就是一次外在自我与内在灵魂的可疑安顿。如果形象点说,它所镜像的事物就是作家可疑的个人底本。

——左马右各


展开
精彩书摘

郭永莉的自行车老是慢撒气。她想换条轮胎,刘兰英说:“换啥换!换条轮胎七块钱,腿子肉才六块五一斤!吃得比母猪多,留着蠢劲做啥用?”刘兰英说这话时正忙着往槽子里倒猪食。她养了十六头约克猪。

  刘兰英说得没错,郭永莉膀大腰圆的,看起来像电视里的举重运动员。她嘟着嘴跨上自行车,去村口的医生家借打气筒。通常气还没打完,郭亮和肖恩慧就一前一后到了。她束手束脚地站旁边,看着郭亮将轮胎打得硬邦邦。郭亮脑袋大,人家都管他叫郭大脑袋。郭永莉和郭大脑袋、肖恩慧三人,都在镇上的中学念书。

  郭永莉一直想不明白,为啥要读书,那些不读书的同学,都去县城里打工了,有关系的去了轧钢厂、药房、桃源宾馆,没关系的去了百货大楼、饭店。他们回家的时候,骑着鲜艳的电动摩托车,女孩子们涂着口红,男孩子们叼着万宝路香烟。他们疾驰而过,柏油路上扬起的灰尘通常能让郭亮大声咳嗽起来。“有啥洋气的,”郭亮撇着嘴说,“不就是破电动车吗,又不是奔驰、宝马!”他嘴上这么说,郭永莉还是能看到他艳羡的目光。一个口是心非的人,郭永莉心里想,郭亮是个口是心非的人。他爸妈有钱,有钱的爸妈就是不给他买摩托车。他们拒绝的理由很符合他们的身份和秉性:车辆那么多,出了事故咋整?

  不过,无论郭亮说什么,她还是信的。郭亮说,郭永莉长得黑,可眼睛大,是她们三姊妹里最受看的。还说,郭永莉脑子笨点,可能吃苦,对她能在镇中的英语比赛中获得纪念奖很是钦佩。郭亮说这些话时,通常跟她并排骑着自行车行驶在乡间的柏油路上。路两边全是白杨树,芒种后黑亮黑亮的,路上拉铁矿石的大解放牌汽车很多,他的声音要跨过解放牌汽车的喇叭声、堵车时司机的咒骂声,还有肖恩慧的那条本地土狗的吠声,才能断断续续传进她的耳朵。她不说话,满脸通红,还时不时偷偷瞄一眼跟屁虫般尾随着他们的肖恩慧,小腿将慢撒气的自行车蹬得更快。

  肖恩慧总是带着他那条狗。那是条黄色的本地土狗,肖恩慧上课时,它要么在校门口撒欢,要么跟野狗们去田野里鬼混。肖恩慧一张丝瓜瓤子脸,单眼皮常年耷拉着,看人时白眼仁多黑眼仁少。说实话,郭亮长得比他威武多了,大头粗颈,不过十六七岁,却早早蕴了肚囊。“你能快点吗!”他不耐烦地扭头朝肖恩慧喊,“死螃蟹没沫!”肖恩慧也不生气,朝他们俏皮地吹着口哨。口哨响亮,颤抖的尾音似乎将那大卡车的鸣笛声都盖了过去。

  镇上的中学,离家并不远,可中午和晚上还是在学校吃。相对于母亲身上浓烈的猪圈味,郭永莉更喜欢学校食堂里飘着的剩菜馊味。她最稀罕的一道菜是干豆腐片炒辣椒,翻来翻去总能挑出几片油腻的肥肉。郭亮呢,顿顿都买那最贵的猪肉炖粉条、油炸鲤鱼啥的,不住往郭永莉碗里搛,搛就搛了,郭永莉却不吃,最后剩碗里。郭亮也不恼,似乎将好吃的给了她就好,她吃不吃倒不打紧。有时郭永莉将肉片再搛到肖恩慧碗里,肖恩慧小心翼翼地将肉挑出来,犹豫着放到餐桌上,时不时地朝着那块肉瞅两眼,绿头苍蝇很快乌泱泱扑过来,滚成团黑云,肖恩慧嘴角抽搐,舞动着筷子将苍蝇们掸走,喉结动了几下,快速地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咸菜。

  肖恩慧只有一个奶奶。奶奶是盲人。郭永莉还没见过这么能干的盲人,种地、做饭、洗衣晾衣、养鸡,啥都会,只是家里像垃圾场。头次去肖恩慧家,郭永莉难免皱起眉头。她母亲忙得吃饭都蹲猪圈里吃,可家里照例拾掇得溜光水滑,而肖恩慧他们家,灶台上的灰尘积得比冬天的雪还厚,灶具黑黏,粘着菜叶米粒,屋内的柜子上堆放着衣服和杂物,地板上是土、碎纸屑、破鞋烂袜。“你忒懒,”郭永莉对肖恩慧说,“你奶瞎,你又不瞎。”肖恩慧耷拉的单眼皮微微挑了挑。再去他们家,地板明显干净许多,衣裳也都叠摆得整齐。肖恩慧奶奶咧着嘴给她和郭亮递黄瓜和茄子吃。郭永莉看到紫茄子上粘了块鸡屎般的黄泥,没敢吃。

  郭亮家倒是常去。他爸妈在县城里卖烤鸭,家里少有人迹。他们仨就在宽阔的客厅里写作业。只有她和肖恩慧写,郭亮忙着给他们做吃食。说实话,郭亮做饭比学习有天分。他炸的鸡柳金灿灿,上面撒了咖喱粉和黑胡椒;他煮的素面里会加哈尔滨红肠和沙瓤西红柿,吃起来酸爽微甜;他用木柴烤的老玉米,带饱满脆生的焦皮轻烫着口腔,当玉米芯被牙齿挤压出来时,焦煳的香气和水嫩的甘甜立马混合着扑进鼻腔和口腔,身上的毛孔都迫不及待地打开……当然,她和肖恩慧的待遇是不同的,郭亮分给她的鸡柳,总比给肖恩慧的多两块,面汤里的红肠也多两根。肖恩慧才不介意呢,也许长这么大,他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食物。他爸原先在煤矿上班,下夜班时被拉矿石的汽车碾死了,他妈拿着补偿金跟卖保险的人跑到三亚去开饭馆,未过半载,他爷查出得了肺癌,在炕头熬了不过几天,睁眼死了。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他跟奶奶过。奶奶哪里都好,只不过炒菜时,会弄混糖罐和盐罐、酱油瓶和醋瓶。

  有年夏天,好像快出伏了,晚上,郭亮给他们炖了锅莲藕糖醋排骨。郭亮嫌热,说:“我们去屋顶吃吧。”郭永莉说:“你个神经病,不怕被邻居笑话吗?”郭亮说:“我在自个家屋顶上吃饭,没碍着人,关他们屁事!”郭永莉去看肖恩慧,肖恩慧没吭声,径自去搬梯子。他们仨,一个往屋顶端排骨,一个往屋顶拿碗筷,还有一个往屋顶搬啤酒。屋顶也热,坐在上面犹如坐在炭火才熄灭的炉子上。不过,有风,虽是酷夏时的热风,多少掺了些夜晚的凉意。郭永莉声明她不喝酒,郭亮还是嘻嘻笑着给她倒了碗。排骨里的糖放多了,齁甜,郭亮为他的手艺失常先干了碗啤酒。肖恩慧的白眼仁瞥着长满豌豆的院子,也喝了一碗,喝完后就打嗝,他说:“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喝啤酒,不好喝,泔水味。”郭亮说:“原来你还喝过泔水啊?”肖恩慧佯装去打他,郭亮嘿嘿笑着又给他倒酒,说:“喝吧,喝吧,不醉不归,不醉不归。”郭永莉不敢大口喝,只小口小口地抿。她坐在郭亮跟肖恩慧中间,怕屋檐下走过的街坊邻居瞅到。天色越来越黑,听不到蝉鸣,倒能听到蟋蟀的叫声,夏天很快就要过去了。喝着喝着,郭亮跟肖恩慧直挺挺躺下了,不久,鼾声浮升起来。郭永莉坐在屋顶上,俯视着被夜色覆盖的村庄,心里既觉得舒心,又觉得有点难过。可为啥难过呢?她想不明白。后来她也迷迷糊糊睡去。等骤然醒来,发觉郭亮的手搂着她的腰,她刚恼怒地将他的胳膊甩到旁侧,那条粗壮的胳膊又围圈过来,她甩掉,盘腿坐好,才看到肖恩慧也醒了,坐在啤酒箱那侧端看着他们。郭永莉问:“醒了?”肖恩慧“嗯”了声。她看不清他的脸庞,只是团黑乎乎的细长影子。她问:“喝多了?”肖恩慧说:“没。”她又悄声问:“你……想啥呢……”肖恩慧沉默了片刻,说:“我真羡慕你们。”她本来想问他羡慕啥,想想他的奶奶,就没吱声,后来,她费力地直起身,走过去,站在他身旁,摸了摸他的头发。她能感到他的身子颤抖了两下。他们谁都没再说话,她重新坐到郭亮身边,从锅里捡出块排骨慢慢地啃。排骨凉了,腻口,她就嘬了点啤酒。不久,她听到刘兰英扯着嗓门喊她的名字,似乎恨不得全庄的人都能听到。她不敢应声。肖恩慧替她扶着梯子,她一步一步往下缩。肖恩慧的脑袋像夜空中滑过的萤火虫离她越来越远,四野阒然,连犬吠和蟋蟀声也没有,整个世界也在静默中透明起来,她想,能跟他们在屋顶上坐一辈子,也挺好的。当她跳下最后一根槽木时,朝屋顶张望了一下,脚没站稳,崴了下。她龇牙咧嘴地揉了揉,刘兰英呼喊的声音犹如浪潮涌来,她仰着脖子看屋顶,肖恩慧正机械地朝她摆手,还笑了笑。他刷牙不用牙膏,都是用精盐,牙齿白,可能刷得过于用力,被盐渍出了颗粒般大小的凹槽。他笑起来特别像一只修长而害羞的绿扁蚂蚱。

  刘兰英拎个手电筒,母女俩一前一后往家走。刘兰英边走边发出轻微的呼噜声,仿佛走着走着睡着了。她的呼噜声跟那些膘肥的母猪越来越像。她很少管教郭永莉,她跟邻居说,这是让她最省心的一个闺女,看上去傻乎乎的,可又没傻到会被人拐走的份儿上,心又宽,啥事都不入眼。也许她的话没错。郭永莉还有两个姐姐,她行三,熟络的人都喊她郭三。大姐辍了学,跟刘兰英养猪,大姐跟郭永莉长得挺像,只是左眼有点斜视,相了几个对象,男方都有些嫌弃,这心气就一天比一天低。二姐呢,高中才毕业,去县服装厂上班,上了个把月,就找了个男朋友,还带到家里来,把刘兰英气得一宿没睡着。郭永莉她爸有个战友,在山海关卖水果,战友有个儿子,在京唐港当海员,两家从小就定了娃娃亲,单等到了合适年岁,战友变亲家。二姐呢,拧得很,七八天没回家了。要不是家里的那头母猪快生崽了,刘兰英早拿着擀面杖去厂子抽她了。


展开
目录

·001· 南方 胡学文

·019· 蓝牙 黄咏梅

·039· 雪山路上的“故事咖啡馆” 李浩

·071· 小说家客栈 宁肯

·089· 半张脸 石一枫

·119· 木板风铃 尹学芸

·158· 瀑布守门人(外一篇) 弋舟

·187· 和郭永莉有关的几个名词 张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