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风貌规划管理转型
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发展策略
1.1.2 城市建设从“量”走向“量”“质”并举
1.1.3 当代风貌规划管理转向人文精神的塑造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2.1 风貌
1.2.2 风貌规划管理
1.3 国外城市风貌规划管理研究与实践情况
1.4 我国城市风貌规划管理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1.4.1 我国城市风貌规划管理研究的兴起
1.4.2 当前我国城市风貌规划管理研究情况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我国现行城市风貌规划管理制度及其问题
2.1 现行城市风貌规划编制管理制度及其问题
2.1.1 现行城市风貌规划编制管理制度
2.1.2 现行城市风貌规划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2.2 现行城市风貌规划审批管理制度及其问题
2.2.1 现行城市风貌规划审批管理制度
2.2.2 风貌规划审批管理的特征
2.2.3 现行城市风貌规划审批管理的问题剖析
2.3 现行城市风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及其问题
2.3.1 现行城市风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2.3.2 现行风貌规划实施管理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城市风貌规划管理的再认识
3.1 文化及文化生成(建构)
3.1.1 文化及其本质
3.1.2 文化生成的一般要求
3.2 从符号表征转向场所体验的风貌
3.2.1 风貌与符号表,怔l
3.2.2 风貌与场所体验
3.3 场所体验下的风貌
3.3.1 意义化的风貌空间
3.3.2 从审美意象转向社会生活方式
3.4 场所体验调控型风貌规划管理模式的设想
3.4.1 作用机制的非线性迭化作用l
3.4.2 行动中的价值判断
3.4.3 “在者”的对象化
3.4.4 从符号迈向话语
3.4.5 从文本到规划行动
3.4.6 行动中的“知、情、意”统一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风貌规划编制管理
4.1 转向社会行动的风貌规划
4.1.1 意义的行动实践解释
4.1.2 塑造地方共同感知
4.1.3 身份与参与的凸显
4.2 风貌规划编制方法创新:对体验的情境判断
4.2.1 风貌规划编制中的情境预判
4.2.2 情境对多元主体共识的引导
4.3 对我国风貌规划编制管理的优化建议
4.3.1 编制过程中增设情境选择过程
4.3.2 情境选择下的风貌规划编制过程
4.3.3 风貌规划单元的划定:情态分区
4.3.4 风貌要素的规划引导:表情引导
4.3.5 划定文化启示性的重点风貌单元
4.3.6 风貌规划图则中的“关系”表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风貌规划审批管理
5.1 风貌规划行政管理职能的再认知
5.1.1 公共服务型的风貌规划管理职能转型
5.1.2 公共服务型下的风貌规划行政管理职能
5.2 风貌规划行政管理创新:文本审查转向行动愿景政策
5.2.1 风貌规划政策:行动中的共同愿景
5.2.2 风貌规划政策过程:在行动过程中确定与调整
5.2.3 各国土地管理制度中的风貌政策实践
5.3 对我国风貌规划审批管理的优化建议
5.3.1 加强地方风貌立法的管理工作
5.3.2 技术文件审查转向行动愿景政策
5.3.3 对关键性问题的识别与确认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风貌规划实施管理
6.1 基于“启发”和“实践”的风貌规划实施管理
6.1.1 强调“启发式”管理:作为意识形态的规划管理
6.1.2 强调“实践性”管理:作为社会生产的规划管理
6.2 风貌规划实施管理创新:从依法行政走向社会共治
6.2.1 规划实施中的两种决策模式
6.2.2 两种弹性管理:底线与满意度管理
6.2.3 多元化的风貌规划实施途径
6.2.4 风貌的动态变化管理:观测站
6.3 对我国风貌规划实施管理的优化建议
6.3.1 双元结构特征:标准化与分析/优化
6.3.2 规范化管理:行政管理中的风貌审查
6.3.3 协调性管理:第三方组织的风貌协调
6.3.4 风貌规划实施各阶段管理要点
6.3.5 风貌规划实施的组织流程再造
6.4 走向场所体验调控型的风貌规划管理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研究:虹桥商务区风貌规划管理
7.1 虹桥商务区风貌规划管理研究的背景
7.1.1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7.1.2 虹桥商务区空间规划情况
7.1.3 虹桥商务区风貌规划实施的制度性基础
7.2 虹桥商务区风貌规划管理模式
7.2.1 风貌规划管理职能的合法化
7.2.2 规划编制管理中的“情态”机制
7.2.3 规划实施管理中的“分离治理”机制
7.3 虹桥商务区风貌规划管理实践探索总结
7.3.1 “业态、形态、生态、神态”的开发控制体系
7.3.2 “分离治理”管理模式的探索
7.3.3 走向“有机多元”的“虹桥模式”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