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学术沉淀十年的产物。移步换景,或岭或峰,通过对清朝历史题材剧的多维审视,不同学术光谱下的文化现象遂呈现出多面而又统一的色彩。
本书有助于读者从文化语境、叙事艺术和市场运作等方面理解流行电视剧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所承载的多重意涵。
不管是对影视专业人士,还是一般文艺爱好者,本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阅读价值。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特色。第二章论述在世纪之交,清朝历史题材电视剧如何形成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市场经济将历史变成了“可消费”的商品,而历史要走向受众,必须首先实现自己“可消费性”的商业化转身。第三章论述大量清朝剧的播出如何引起了人们从权谋文化、改革和反腐两个方面对一种传媒现象进行意识形态的解读。第四章论述清朝剧在多重力量平衡下的历史“可消费性”叙事策略。在叙事策略上,清朝剧体现出极强的“类型叙事”的特点。本章对部分有代表性的清朝剧剧目的叙事特色进行了解读,通过对部分清朝剧的文本进行“内部”解读。第五章从文化市场的角度论述清朝剧的市场角色,并进而总结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类型化特征。第六章为本书研究结论。各章论述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视点不一,意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以观“全象”,也就是说,各章都围绕着清朝剧如何盛行、为何盛行这一问题背后的“历史消费”逻辑。
存在即合理。问题是这合理的因素是什么?历史是历史合力结果,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同样需要分析,是哪些力量导致了清朝题材电视剧在世纪之交的“走红”?本书主要从历史的消费特性、改革年代特殊的时代症候,数部热门电视剧的文本特征和电视剧的市场环境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这种“多角度”的阐释。采用此一研究方法尤其受惠于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文化》一书的写作策略,特作交代。
或许作为研究者发言,应该体现出一个研究者应该具备的气度、胸襟和独到的学理分析立场。马克思?韦伯曾经警告现代知识人,不要在黑夜时代去充当先知,即使你披上了学术的甲胄。要在历史中寻求借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很难再有世纪之交那种电视台通过数部当红节目主导观众收视内容的条件了。清宫戏热之后,出现了《大明王朝》等“明宫戏”。其实,电视剧映出的是明宫,唐宫,还是汉宫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中看到当年的清宫戏作为类型生产的经验逻辑发挥作用。
如果一个人既有历史学的科班专业修养,又具有影视专业的研究训练,这样的人来研究历史题材电视剧似乎比较合适。本书作者虽具备这样的专业经历,但能否站在双方专业的角度,以“理解之同情”的心态,允执厥中,做出对电视历史剧发展有用的研究,却也于心惴惴,不敢妄求。
……
第一章 作为文化现象的“清宫戏”
1.1 清朝剧现象描述
1.2 基本概念界定
1.3 有关清朝剧现象的研究述略
1.4 结构与创新
第二章 清朝剧与历史消费
2.1 历史消费概念的含义及提出背景
2.2 清朝剧与史学教育
2.3 商业美学中的历史真实
2.4 媒介教育对影视历史消费的引导作用
第三章 清朝剧的社会意识形态关联
3.1 清朝剧与权谋文化观念
3.2 荧屏镜像中的改革与反腐
3.3 现实投影的社会心理基础
3.4 主流意识形态与清朝剧的“史鉴功能”
3.5 清朝剧与电视剧的批评导向
第四章 清朝剧的叙事策略
4.1 强调故事性
4.2 故事模式化
4.3 叙事民间化
第五章 清朝剧与电视剧市场
5.1 投资主体多元化
5.2 民营资本是清朝剧的重要投资来源
5.3 清朝剧拥有海外市场
5.4 制作跟风现象分析
5.5 电视剧质量意识
5.6 《雍正王朝》质量意识的个案剖析
5.7 清朝剧的类型学审视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以“多重视角”审视清朝剧文化现象
6.2 市场化改革是清朝剧流行的首要外因
6.3 尊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商品特性
6.4 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未来
附 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