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日广告文化比较研究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89399
  • 作      者:
    董彬,孙顺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董彬,女,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系,2001年到青岛大学任教,现为青岛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教师,主要从事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网络广告、广告案例赏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担任201年至2015年中国广告作品年鉴学界评委,在《新闻大学》《新闻界》等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国际广告》《大市场》等专业杂志发表品牌研究文章多篇。
  
  孙顺华,女,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1987年到青岛大学任教,现为青岛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传播史、传播学、文化传播的研究与教学。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传播与近代青岛社会文化研究》《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国广告史》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日广告文化比较研究》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广告中折射出的多种社会影像置于传承传统文化这一时代主题中,从传统文化的母德——孝、和、义、俭伦理价值体系中,探寻两国广告文化的伦理精神及文化特质。论述重点采用文化比较的视角,将忠孝观、义利观、节俭观、女性伦理、民族文化心理等纳入广告文化的研究框架中,进行多层次的批判性分析。
  《中日广告文化比较研究》通过对近三十多年诸多广告画卷及其精神内蕴的分析,既梳理出两国广告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又展现出两国广告文化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起中日广告的文化价值架构模式,以解决中外广告文化交流中的各类冲突和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中日广告文化比较研究》:
  第一节 根深蒂固的积淀:中国广告中的忠孝观念
  忠孝伦理观是我国最基本的伦理观念,在中国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形态:一种是强化表现忠孝的伦理精神。这里所说的伦理,是指长期以来沉淀在人们心中的对事物的传统看法。另一种是呼吁忠孝伦理观念的回归。在近三十年的广告发展中,对“忠”与“孝”观念的关注基本呈现逐年上扬的发展轨迹。
  一中国“孝”观念的渊源
  “孝”是在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一个伦理概念。它是中国自原始社会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社会伦理观念。孝的道德观念产生于最古老的中国原始家庭,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基础。它建立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氏族的宗法社会基础之上,深深地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之中,主宰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孝道观念先于儒家思想。
  孝顺父母是孝道观念的核心。许慎《说文解字》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日孝。”孩子善事父母,是人伦之纲常,是家庭关系维系的根本。“事父母,能竭其力。”作为子女,应该竭尽全力赡养父母。这里说的赡养,不只是物质上的满足,还包括在精神上从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敬爱。孝的最高境界是顺应父母,凡事都听从父母。《论语·学而》中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学习他们的志向,父母不在了,反思他们的行为,多年不改变父母的行径和志向。孝敬父母这是做子女根本的品德,顺从父母者才是孝的境界。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群落、宗族以及国家都是在此血缘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孝”可以推衍为是维系国家的最根本的品格。
  孝是做好万事的基础。在古人看来,一个人在家庭中能够孝敬父母,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托付终身,成就举国大事之人。只有对父母孝敬,才会对国家忠诚。《论语·学而》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能够孝敬父母的人,肯定不会犯上,更不会去作乱。孔子强调孝是至高无上的品德,无形的孝是“天下第一德,百行之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行孝几乎成为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汉代甚至将“孝”列入律法规条,孝被奉为“至德要道”,将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君王的治国原则联系在一起。孝道是立事之本,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在文学作品中,孝是最能打动人的情感。在这些早期抒发孝道之情的诗歌和各种故事中,重点表现了三种情感。一是强调父母与子女的血肉之情和养育之恩。如历史上有名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沉香救母,宝莲灯等故事被运用到各种体裁的作品中,深受百姓欢迎。二是固守家园的乡土之情。中国古代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农耕生活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家庭经济收入的唯一来源。子女不应该随意离开自己的父母。照顾父母,以农养家是儿女孝敬父母的前提。因此在《诗经》里,我们看到远离父母在外行役的人心中的不安和矛盾。“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因为远行在外不能侍养父母而心生愧疚。三是游子思故乡的情结。这种远行而思念父母的孝子之情在文学作品中是常见的表现主题。大家熟知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充分展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叶落归根是中国最典型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背后,有着深深的孝道思想的影响。
  “孝”作为中国文化的母题,它的深刻性不仅仅在于表象,更重要的是它已在人们心中内化成一种精神,积淀为一种形式。“孝”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半宗教的作用,它甚至可以给人以精神的力量。有了这种近乎宗教式的伦理精神,中国人即使做出超常的举动,也会受到尊敬和褒扬。凡此种种足以说明“孝”的巨大的感人力量。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日广告与“忠”“孝”观念
第一节 根深蒂固的积淀:中国广告中的忠孝观念
一 中国“孝”观念的渊源
二 中国广告中的“孝”主题
三 中国“忠”观念的渊源
四 中国广告中的“忠”主题
第二节 社会素养的重建:日本广告中的忠孝观念
一 日本“孝”观念的渊源
二 日本广告中的“孝”主题
三 日本“忠”观念的渊源
四 日本广告中的“忠”主题
第三节 吸纳与突破:中日广告中“忠”“孝”观念的比较
一 中日广告中“孝”观念的对比
二 中曰广告中“忠”观念的对比

第二章 中日广告与“义”“俭”观念
第一节 经济伦理的呼唤:中国广告中的“义”“俭”观念
一 中国“义”观念的渊源
二 中国广告中的“义”主题
三 中国传统的节俭思想
四 中国广告中的节俭思想
第二节 百姓生活的再现:日本广告中的“义”“俭”观念
一 日本文化中“义”的理解
二 日本广告中“义”的主题
三 日本文化中“俭”的特色
四 日本广告中的“俭”主题
第三节 融合与冲突:中日广告中“义”“俭”观的比较
一 “义”的广告价值取向比较
二 “俭”的广告伦理观念的比较

第三章 中日广告与女性文化
第一节 从居家贤妻到社会中坚:中国广告中的女性文化
一 中国女性传统观念的研究
二 中国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从男人附庸到职业女性:日本广告中的女性文化
一 日本女性传统观念的研究
二 日本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自主意识与自我价值:中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比较
一 贤妻良母形象
二 美女形象
三 男性附属品的形象
四 女性的自我意识

第四章 中日广告与民族文化心理
第一节 血缘基础上的民族化:中国广告中的文化心理
一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心理
二 中国广告中的文化心理
第二节 融合基础上的多元化:日本广告中的文化心理
一 日本的文化心理
二 日本广告中的文化心理
第三节 民族化与多元化:中日广告文化心理的比较
一 广告中的炫耀心理比较
二 广告中的思维方式比较
三 广告中的民族情感问题

第五章 中日广告创意历程比较
第一节 中国广告创意三十年变迁
一 广告创意的早期阶段:单一的告白说教
二 广告创意的快速发展时期:品牌营销意识崛起
三 广告创意的繁荣阶段:多媒体广告大融合
第二节 近三十年日本广告创意的发展变迁
一 广告创意的繁荣时期:新生活方式的广告提案
二 广告创意的纵深发展阶段:回归自然温馨淳朴的愿望
三 广告创意的全球化阶段:创意呈现国际化趋势
第三节 中日广告创意的比较
一 广告创意的差异:创意内容视角
二 广告创意的差异:市场营销的视角
三 广告创意的差异:社会文化的视角
四 广告创意的差异:创意风格视角

第六章 中日公益广告主题比较
第一节 中国公益广告的发展梳理
一 社会文化背景分析
二 经济背景分析
三 中国公益广告主题的历史变迁
四 中国公益广告的运作模式
第二节 日本公益广告的发展脉络
一 社会文化背景分析
二 经济背景分析
三 日本公益广告主题的发展变迁
四 日本公益广告的运作模式
第三节 中日公益广告主题的比较研究
一 经济背景的比较
二 社会文化背景的比较
三 公益广告主题的比较
四 中日广告运行机制的比较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