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史明鉴录
0.00    
图书来源: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506707
  • 作      者:
    吴士余著
  • 出 版 社 :
    中西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清史明鉴录》是一部研究清史的文化随笔。若将清朝历史作为一面镜子,读史释义的文化价值还在于以古鉴今,以知兴替,洞悉历史的哲理,吸纳历史的智慧,探寻历史的核心价值。自努尔哈赤建国,1644年多尔衮率兵进入北京,近三百年的历史充满着变局。清朝既是古代的终结,也是近代的开端。其间,不乏励精图治,文治武功的盛世;恪守陈规,千疮百孔的衰落;更有丧权辱国,难以启齿的国耻。其官僚系统、政治、经济体制承继着数千年的封建传统,这些文化遗存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成为人们的文化记忆。认真而理性地面对这份历史遗产,将有益于当今中国现代化变革的思考。
  作者吴士余治学起步于小说美学的研究,因专司社会科学的出版业务,又逐步将视野投注到人文、历史领域,企求以当代人文意识的价值评判,思考历史的陈迹,感悟历史的哲理。——“希望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的中国”。
展开
作者简介
  吴士余,1945年9月出生,浙江镇海人。资深出版人,文学评论家。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兼《书城》杂志总编辑,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委、副总编辑。现任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名人协会常务理事。 治学三十余年,注重感性审美经验与形而上思考的结合,探究中国小说叙事与中国文化图式的思维同构规律,言说自成一家,开拓了中国小说美学研究的新路径,为汉语学界认同。
  出版学术著作有《中国小说美学论稿》、《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学叙事》、《小说形象新论》、《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文学,现代人的思考》,学术随笔《守望理性》、《边缘阅读》等。生平及事迹先后列入《中国新文学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英文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辞典》(韩文版)、《世界名人录》(香港版),1999年获“世界文化名人奖”(香港),2006年获上海出版人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清史明鉴录》取材于清代自康熙、雍正、乾隆、道光以至光绪等朝的正史实录,通过诠释其执政治国的某些史事,总结其历史的经验或教训,以文化随笔的方式娓娓道来,颇可供今人镜鉴。
  《清史明鉴录》文笔流畅,就事论史,善于小中见大,析之成理,以现代思想意识做历史文化批判,对于体悟当下社会深层次改革,颇能引起读者共鸣。
展开
精彩书摘
  《清史明鉴录》:
  康熙赐于成龙“天下清官第一”的殊荣,意在用于成龙作典型比照,扩大倡廉效应。康熙深悉御臣之术,所谓“圣王明君,善知而道之者也”。以廉政从善之道规范臣工,则使“大臣不因左右而进,百官条通,群臣显见”。如何使各级官吏“善知而道之”?康熙便将官吏清廉与否须与于成龙的操守和善政作比较。儒家有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便是儒家“仁义德行,常安之术”的精义所在,康熙可谓应运自如。
  康熙谕示吏部,明确表示,考察吏治应以于成龙为例,予以训诫。南巡江宁府时,康熙召集八旗汉军各将官,着令“务效前总督于成龙,正直洁清”,痛改八旗子弟恶习,“洗心涤虑”,“洁己爱民”,并承诺“如于成龙者,朕立行擢用”。对新任两江总督傅拉塔更是叮嘱:“尔此去当洁己行事,前任江南总督诸人无过于成龙者,尔如其行可矣。”其意很明确,为官者,其德行、操守、善政智慧、才能须以于成龙为榜样。傅拉塔悉心而为,克尽克己,勉力廉政。康熙立予肯定,表彰傅拉塔是继于成龙之后两江总督中“惟一居官善者”。显然,于成龙的清官典型对开创吏治清廉之风确有益处。
  嘉奖清官廉吏是倡廉行之有效的推动力。康熙赐清官荣誉,兼之物质奖励及擢升、提拔,对营造倡廉的政治氛围的效果甚为显著。重奖于成龙之举曾使朝廷高官们羡慕不已。康熙“赐内帑白金一千两,朕乘良马一匹”。当时,各省督抚的年薪仅一百八十两。此奖金可谓是天价。康熙舍得下血本,在于“廉洁者奖一以劝众,贪婪者惩一以儆百”。当然,于成龙获重奖仅是个例,并非所有清官都有此荣幸。山西巡抚倭伦也被列为清官,“家计益贫”。康熙的奖励仅是“赐御用貂服一袭”。这有点令人啼笑皆非了。貂皮大衣虽名贵,却中看不中用,难以接济柴米匮乏之苦。但官吏们受之而诚惶诚恐皆是看重清官名誉将带来的升官机会。
  康熙悉知官场的文化心理,故将提拔、擢用作为奖励的重要砝码。吴江知县郭琇“居官甚善,百姓至今感颂,亦有胆量,无朋比”,先升左都御史,后破格为湖广总督,七品知县跃升为封疆大吏,实是震惊朝野,自然煽动了各级官吏廉政的进取之心。直隶巡抚李光地因“居官甚好,才品俱优”,升文渊阁大学士;江苏巡抚宋荦“因操守好,不生事”而升为吏部尚书,二人迅速进入权力中心。康熙南巡,问得江苏按察使张伯行“居官甚清”,而官升一级为福建巡抚。在康熙擢用廉吏中,尤其注意省级官员的品行操守,将之纳入亲自监管的视野。督抚之廉政是地方官吏上行下效的直接榜样,倡廉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康熙精明过人之处。
  康熙规定各级官员应承担保荐“廉吏”之责,自下而上,选拔廉吏清官。康熙十八、二十年,‘数次下谕,令九卿、詹事、科道各举所知,将“居官洁清,办事才能者,从公保荐。”其目的,是推动基层官府的倡廉,于成龙便是被保荐的人选之一。康熙十八年,都察院左都御史魏象枢开了保荐之先。他力荐户部侍郎雷虎、班迪,兵部侍郎达哈他等十人为“廉吏”。康熙特别看中的是曾被降调的黄县知县张沐,被革职过的嘉定知县陆陇,认为被降、革者,在于地方“繁剧难治”,唯有处在如是环境中的廉吏“其才可以表见”,故特批张、陆“赴部候补”。
  为防止受贿、人情陋习的官场舞弊,康熙要求保荐官吏须有廉政从善的档案,规定各省督抚保荐府州县官员须作廉政担保,受保荐者应按例“开具实迹”,明确“无加派火耗”,营私纳贿的考核评语。所谓“火耗”,即是额外税赋,或私受财物。证实“操守不改,永著清名,方为真实好官。”显然,保荐并非是作秀,而是严谨、认真选拔清廉能吏。
  康熙倡廉的亲力亲为,还表现在对新官赴任,尤其是对封疆大吏作御前训诫。二十二年二月,直隶巡抚格方古德任前陛辞,康熙令其以前任于成龙为榜样,“清廉为官”。八月,江西巡抚安世鼎赴任,康熙训示:“为官之道,宜以操守为第一。持己清廉,爱养百姓,方称大吏之职。”二十四年二月,漕运总督徐旭龄陛辞,康熙亦要求:“源清则流洁,尔为大吏,洁己率属,官吏自不为奸”。二十五年十一月,山西巡抚马齐赴任,康熙告诫:“尔若始终如一,毋改其操,则善矣。”康熙的御前谈话,并非作官样文章,实是付以廉政之问责;既要求高官大吏行为自律,为属官作表率;又应承担所属道员以下、知县以上官吏进行廉政考核之重责,将实心惠爱民生,居官清廉者,“具折送内阁”,以作奖惩升降之依据。康熙的御前谈话,既是训勉,更是问责。这在清王朝历代帝王的作为中,实是难得。
  ……
展开
目录

智者康熙
诚和善治之道
经筵日讲
靳辅治河八疏
倡廉的清官效应
文治安邦
尊贤举才须显真诚
立皇储的吊诡
雍正讲政治
除弊方能立政
养廉银新政
改革政制的考量
造势道德教化
胤稹说禅论佛
告密的制度化
挟“文字狱”治天下
还原乾隆
宽严相济
匡正学风
圆明园的记忆
利义并重的治生之道
另类官场
和珅的潜规则
盛亦乾隆衰亦乾隆
嘉庆的偏执
整肃官场四风
内外兼治禁鸦片
维稳的人口危机
闭关表象的历史轨迹
道光的悲剧
整治司法乱象
解读姚莹案
海运漕粮的困局
两淮票盐改革
道光的补丁秀
咸丰同治堕落自戕
咸同重臣曾国藩
奕?的洋务自救
左宗棠的船政
富国梦的交锋
晚清民企的发轫
宿命光绪
杨乃武冤案的博弈
荒政禁烧锅的启示
教改之殇
路政的创新驱动
昭信股票流产
清水衙门的浊流
珍妃遭贬真相
禁教的错位
三朝元老的官诀
官场谴责小说的滥觞
后记
增补再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