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政府监管、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
1.3.1资本
由于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所以银行利用存款吸收资金主要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政府监管、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所指的银行资本排除了银行存款,主要考察为了满足监管要求所补充的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因为这些资本是银行主动筹集的。股权资本除了依靠留存收益进行积累,更多的是通过公开上市、定向募集增发、配股等方式获得银行发展所必需的权益性资金;债务资本没有将存款考虑在内,主要包括: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这些资本形式主要是银行出于对自身特点和状况考虑后的主动型融资,但同时银行的融资形式、规模、成本和频率等还受到了市场和监管机构的制约。由于监管机构以最低资本要求对银行资本进行限制,而且对核心及附属资本的构成也有相应要求,如果低于资本要求,银行会面临严厉的处罚、因此银行在融资模式和规模的选择上要将监管要求作为最底限,建立足够的资本。
1.3.2银行融资行为
行为金融学中所指的融资行为主要是银行在补充资本时表现出来的对不同形式资本的偏好,而《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政府监管、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所指的银行融资行为不仅包括银行的融资偏好,同时包含银行筹集资本过程中的相关特征,如银行选择的融资模式、融资数量和规模以及相应的融资成本等概念。同时,银行资本数量的变化其实是银行融资行为的一个结果,从而间接反映了银行的融资规模,因此《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政府监管、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还将资本数量的改变作为考察的重要对象。
1.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在提出《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政府监管、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的研究问题后,对相关文献和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本结构理论和微观经济学方法就银行面对资本监管约束和市场约束下的融资过程和行为反应进行分析,并就不同股权结构下的银行融资偏好进行了分类考察,分析银行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资本结构和融资行为。
此外,在对我国资本监管和市场约束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对我国实际情况了解后,《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政府监管、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对银行的融资过程进行实证检验,重点分析银行在面临资本监管和市场约束时的资本增长、融资形式选择以及融资规模的特点,以及以长期次级债发行为研究对象,考察资本监管和市场约束对次级债成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政府监管、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进一步检验了银行在成功获得外部融资后对投资活动的影响。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政府监管、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方法(FGLS)、Logit模型、联立方程方法以及相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
实证检验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银行融资形式选择以及融资规模的影响分析方面,同时在这一部分的考察中,《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政府监管、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还试图分析新股东引入对银行融资行为的影响。第二部分则重点检验银行融资成本,由于我国银行大部分没有上市,所以对融资成本的考察则集中在对次级债成本的考察上。第三部分主要实证分析银行在资本监管下,如何同时调整其融资和投资以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并免受处罚。第四部分分别考察了政府监管和不同的治理结构对银行风险和绩效的影响。最后,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给出《转型时代的中国财经战略论丛:政府监管、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行为调整》的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并对以后的研究方向作出预测和展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