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348342
  • 作      者:
    彭霞著
  • 出 版 社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可借复本:1
收藏
作者简介
  彭霞,女,汉族,1977年6月生,重庆巴县人,博士,讲师。2015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重庆工商大学法学院教师,英国诺丁汉大学及美国太平洋大学麦克乔洽法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电子知识产权》《中国科技管理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现代法学》《财经理论与实践》等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以主研人的身份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项目1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项目1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项目1项,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与竞争法。
内容介绍
  合理使用制度一直是知识产权制度中*不容易把握的难题之一。这项制度起源于著作权法,对平衡著作权人的权利和公共利益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复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制度受到空前的挑战,如何让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制度适应信息社会成为当下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在专利领域,网络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专利权一步步扩张,威胁到公共利益,专利领域传统的限制和例外制度已经无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著作权领域的合理使用制度是对权利人和公共利益平衡的体现者和实现者,并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此,《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在专利已有的例外制度基础上,提出将著作权领域应用成熟的合理使用制度引入专利领域。从法哲学和法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理念、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并结合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典型案例以及美国学者的评述,在借鉴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判断标准和具体行为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判断标准和具体规则。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技术,对构建我国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提出了建议。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共分九章。
精彩书摘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5.1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理念
  法的理念是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设计和构建也需要有基本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和根本价值。罗伊德认为:“法律理念使现行的法规得以表现,提供方法,使这些规定有机会作合理的发展,或是创造新的规则,同时提供一种指导人类行动的工具。”法的理念是人们建立法的思想观念,法的理念不能脱离法而单独存在,而脱离法的理念引导的法也将是盲目和机械的。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基本理念直接影响着合理使用制度的创设,是形成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的抽象概括。总的来讲,笔者认为要构建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应该包括权利限制理念和社会福利理念。
  5.1.1 权利限制理念
  首先,所有权利都不是绝对的,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法律上限制权利的目的是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以及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达到社会的和谐及和平共处。从权利观念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绝对所有权观念以及个人本位为特征的近代所有权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了公共福利和社会责任,西方国家在立法上对所有权进行限制。如德国1919年宪法规定:“所有权应负有义务,其行使应同时有益于公共福利。”虽然在民事领域所有权是一种对世权和绝对权,但是宪法规定了所有权的社会义务,使得所有权有了社会化的性质。“到现在,存在着一种趋势,就是对所有权人任意处分财产的自由,加以法律上的限制。”在所有权中增加了社会利益的考量,国家运用公权力来限制所有权,实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个人自由和社会统治的和谐。
  其次,专利作为知识产品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特性,使得专利领域的专利专用权受到的限制更为明显。从专利的产生来看,一方面它是创造者智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结合,体现了个人的特色,是非常明显的个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另一方面,任何成果都需要吸取前人的经验和全人类公共的知识,新的技术也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测试、继承和发展,创新来源于前人优秀的文化土壤中,因此专利生产中包含了社会性劳动,又有了社会性产品的属性。作为技术成果的专利,既有私人产品的性质,也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知识产品由于其无形性,可以为若干主体同时占有、共同利用,有了共享性和使用非损耗的特性。也就是说,知识产品可供多人同时利用,使用人数的多少不会引起它价值的减少和物理上的消损,这为公众使用又不影响权利人的利益提供可能性。由于知识产品的共享性和非损耗性,增加使用者不会产生额外的成本,虽然传播存在成本,但是现代便捷的传播技术使得增加使用人的边际成本接近为零。也就是说,开发知识产品的成本很大,但是传播它的成本却非常低。为了激励更多人创新,通过专利权的赋予,人为地限制专利的使用和传播。这种对技术的垄断和自由使用技术相比,本身就会产生社会成本和市场失灵的情形。专利制度产生的额外成本以及对技术推广和创新的影响,需要法律上保障这种垄断不能阻碍技术创新和公共福利的增长。因此在个人利益基础上兼顾社会利益,达到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保障专利权的同时设立一些制度对专利权进行限制,在激励创造和减少伴随的效益损失之间保持平衡。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1.2 国内主要研究现状
1.3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1.4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合理使用制度概述
2.1 合理使用制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2.1.1 起源于英国
2.1.2 发展于美国
2.1.3 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2.1.4 适应技术发展的新变化
2.2 合理使用的法律性质
2.3 合理使用的对象
2.4 合理使用的概念
2.4.1 著作权合理使用的概念
2.4.2 专利权合理使用的概念
3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正当性分析
3.1 经济学分析
3.1.1 专利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属性
3.1.2 交易成本与市场失灵
3.1.3 专利权的扩张及现实中的困境
3.2 规范分析
4 借鉴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4.1 专利领域已有的相关制度
4.1.1 国际公约的立法
4.1.2 主要国家的立法
4.2 学者的看法
4.2.1 国内学者的看法
4.2.2 国外学者的看法
4.3 著作权法和专利法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共享制度的实践
4.4 著作权法与专利法的差异
5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理念、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
5.1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理念
5.1.1 权利限制理念
5.1.2 社会福利理念
5.2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价值目标
5.2.1 促进技术创新、传播、技术进步的目标
5.2.2 增进公共利益的目标
5.3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基本原则
5.3.1 公平原则
5.3.2 平衡原则
5.3.3 比例原则
6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合理性的判断标准
6.1 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判断标准的借鉴
6.1.1 主要国家的规定
6.1.2 国际公约的规定——三步检验法
6.1.3 美国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四个判断标准
6.2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合理性判断的标准
6.2.1 使用的目的和性质
6.2.2 被使用的专利的性质
6.2.3 同整个被使用的专利相比,所使用的部分的数量和内容的实质性
6.2.4 这种使用对专利潜在市场或社会福利所产生的影响
6.2.5 市场失灵的性质和程度
6.3 判断标准在具体领域的适用
6.3.1 计算机软件反向工程
6.3.2 基础药品
7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具体规则
7.1 科学研究与实验
7.1.1 美国的立法司法实践
7.1.2 欧洲国家的立法司法实践
7.1.3 日本的立法司法实践
7.1.4 我国的立法司法实践
7.1.5 科学研究和实验是一项具体的专利权合理使用行为
7.2 个人使用
7.2.1 个人使用的立法目的
7.2.2 各国相关的立法状况
7.2.3 个人使用的判断标准
7.3 临时过境
7.3.1 临时过境的立法目的
7.3.2 各国相关的立法状况
7.3.3 临时过境的判断标准
7.4 按处方为特定病人临时调配药品
7.4.1 立法目的
7.4.2 各国相关的立法状况
7.4.3 判断标准
8 我国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探讨
8.1 我国构建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实践意义
8.1.1 有利于专利制度的价值目标实现
8.1.2 有利于我国科技发展,更好地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8.1.3 有利于专利限制和例外制度的完善
8.2 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8.2.1 对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立法模式的考察
8.2.2 我国专利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9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