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通货膨胀的货币宪法规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80419
  • 作      者:
    鲁勇睿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鲁勇睿,湖南岳阳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法律经济学),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兼职律师。曾任职于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主要从事金融法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浙江省哲学社科等5项重要科研项目,出版专著3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定信用货币体系建立以来,货币关系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权力的介入所改变的绝不只是货币的形式,而是深刻地影响了货币关系以及货币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历史证明,通货膨胀是货币权力运用的结果。但是,法定信用货币时代,货币权力已经摆脱了贵金属的束缚,如何控制和约束货币权力成为一个无法回避又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政府对货币的控制已经破坏了宪法对政府财政权力的约束,并极大地拓展了自身的经济权力。只有在宪法层面确立和保障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并协调币值稳定目标与其他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冲突,才有可能真正遏制持续的通货膨胀。就当代经济体系而言,货币涉及根本的宪法权利和宪法秩序,治理通货膨胀需要宪法规则的介入。

展开
精彩书摘
  《通货膨胀的货币宪法规制》:
  此后英格兰银行的发展中,每一次银行向政府提供贷款都同时增加银行的资本,而银行纸币一旦陷入兑付危机,银行的特权不但未曾受到威胁,反而通过新法令以及政府权力的介入不断获得增强。到1776年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时,他已经认为:“英国政府稳定,英格兰银行也随之稳定。贷给政府的金额不损失,银行债权人亦不致有所损失。英格兰不能有第二个银行由国会议决设立,或有六人以上的股东。所以,英格兰银行已非普通银行可比,它是一个国家大机关了。”在美国的金融历史中,铸币和钞票发行权虽然被宪法明文规定属于国会,但是汉密尔顿担任财政部长期间仍然使国会通过一项特许法令授予“美国银行”在联邦范围内享有发行权。同时,一些州的特许规章也确认一些地方银行享有货币发行权,到1800年,这种特许银行已经多达18家。
  尽管货币发行权最终从特许银行集中到了专门设立的中央银行手中,但银行业的特权并未因此而削弱或终结。商业银行的崛起打破了存款银行与实业银行的界限,实现了公众存款人与商业贷款之间的连接,而银行股份制的出现又进一步提升了银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现代银行体制的确立使银行的经营者可以从社会公众中筹集从事信贷业务所需的几乎全部资本,从而实现了将自身经营风险社会化的转变。银行之所以能够面向普通公众吸收存款和筹集资本不独依靠其自身的商业信用,来自政府层面的制度性担保客观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种金融监管措施的产生从表面上来看是响应历次信用危机的产物,实则是通过制度安排把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予以社会化的过程。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寻求的突破点
五 主要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通胀的损益格局及其利益本质
第一节 分化与矛盾的持币人群体
一 多元分化的持币人利益角色
二 通胀收入分配效应的隐蔽性
三 通胀与货币利益的时空位移
第二节 享有货币特权的金融利益集团
一 金融利益集团的通胀偏好
二 金融利益集团货币特权的形成与变迁
第三节 政府及官僚集团的通胀利益
一 货币经济及法定货币的公共特性
二 官僚政治与货币权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财政金融化与政府对通胀利益的掠夺
第一节 财政金融化:政府权力与持续通胀的利益链接
一 财政金融化:政府从持续通胀中获益的主要途径
二 财政金融化的历史演变
三 财政金融化的概念及其本质
第二节 财政金融化的理论依托与现实基础
一 凯恩斯主义是财政金融化的理论依托
二 货币权力与金融市场的结合为财政金融化提供了现实性
第三节 财政金融化的政治与经济影响
一 持续通胀与财政金融化的伴生破坏了基本经济秩序
二 财政金融化对基本经济权利和经济自由的威胁
三 财政金融化导致现有财政约束体系的失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货币权力约束中的宪法缺失
第一节 约束权力的一般性规则
一 授权的规则:目标约束与共同治理
二 控权的规则:权力制衡与程序正义
三 权利保障规则:权利救济与政府问责
第二节 中央银行法约束货币权力的局限性
一 中央银行法无法保障央行的独立性
二 中央银行法无法协调外汇管理权与公民货币权利的冲突
三 央行实施货币权力的目标与权限需要宪法予以规范
第三节 通胀目标制:以技术手段约束货币权力的局限性
一 通胀目标制难以取代货币权力的规则性约束
二 资产价格膨胀凸显了通胀目标制的局限性
三 国际性货币规则的缺失使央行难以坚守通胀控制目标
第四节 财政金融化的约束与货币宪法的提出
一 布坎南的货币宪法思想
二 财政金融化所折射的货币宪法需求
三 通胀治理与中央银行的宪法地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货币宪法规范的确立与实施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宪法主体地位
一 确立央行宪法主体地位的意义
二 央行宪法主体地位的规范表达
三 中国宪法性法律中的中央银行制度
第二节 币值稳定的货币宪法规范
一 币值稳定与宪法基本价值的关系
二 币值稳定的规则层次:以欧盟立法为例
三 币值稳定的规范结构: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分析
第三节 货币权力的宪法配置
一 货币权力与其他经济权力的关系格局
二 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对货币权力的约束
三 持币人的共同治理及其权利救济
第四节 约束货币权力的国际性规则框架
一 促进竞争:国际性货币规则中的共同目标
二 汇率稳定机制的建立与国际货币规则民主性的提升
三 通胀的全球治理与金融监管的规则协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