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主义哲学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229996
  • 作      者:
    关桂芹,杨志平著
  • 出 版 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关桂芹,曾用名关桂琴,1971年生,黑龙江省依兰县人。吉林财经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前沿问题、社会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及相关研究工作。曾主持完成省级课题一项,参与《构建中国21世纪精神文明》等教育部项目三项以及若干省级项目;参与编写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两部:获得吉林省教育厅奖励1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杨志平,1970年生,河北省无极县人。1994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经济学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著作三部,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书系》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进一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理念,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做出理解和创新。这既是对当今时代和实践问题的现实分析和总结,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主义哲学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研究书系》:
  马克思讥讽说,这是一种把大家所知道的、实际上是有目共睹的属性当作由思辨哲学家们发明的创造物,是诡辩,是通过“在思辨的叙述中作出把握住事物本身的、现实的叙述”来诱使人们“把思辨的阐述看成是现实的,而把现实的阐述看成是思辨的。”毫无疑问,这样一种“醉醺醺的思辨”只能创造出“从天国降到人间”的哲学,没有现实生活的土壤,它必然“失去生存环境”,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它没有任何价值。
  马克思反对抽象的思辨逻辑,他要建立一种“从人间升到天国”的哲学。这种哲学,结束了思辨逻辑的统治地位,终止了“关于意识的空话”,它立足于实践、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指出,“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当然,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世界的;而人类的其他许多领域在想到究竟是‘头脑’也属于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是头脑的世界以前,早就用双脚扎根大地,并用双手采摘世界的果实了”;“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因此,“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总结以往整个哲学史的发展成果,恩格斯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以往的哲学家们脱离实践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则要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为了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体系区分开来,恩格斯不用“哲学”一词去称呼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而是把它称之为“现代唯物主义”或“世界观”。他说,“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马克思哲学“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不是单纯地恢复旧唯物主义,而是把两千年来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全部思想内容加到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的基础上。这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它不应当在某种特殊的科学中,而应当在各种现实的科学中得到证实和表现出来。因此,哲学在这里被‘扬弃’了,就是说,.既被克服又被保存‘;按其形式来说是被克服了,按其现实的内容来说是被保存了。”这种扬弃了以往哲学的“现代唯物主义”,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的武器,它致力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与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者不同,他们的唯物主义只能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而“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和其他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确立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样,建立在对现存世界批判、改造基础上的现代唯物主义(或称“实践的唯物主义”)成了它所代表利益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开展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合理状况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人类历史之谜做出了科学解答,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做出了正确揭示,成为其后信仰者开展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哲学和哲学观
一、哲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何谓哲学观
三、哲学观的嬗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四、社会主义哲学观

第二章 现实的逻辑——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
一、“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二、现实的逻辑构成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存在方式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现实道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以“现实的人”之现实利益为本的“现实道路”
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三章 历史的反思——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二、社会历史观的演变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四、对社会主义探索的反思

第四章 发展的追问——社会主义发展观念的变迁
一、发展和发展观
二、西方现代发展观及其反思
三、可持续发展观
四、“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 价值的诉求——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行为准则
一、价值及其特性
二、西方价值观念及其变迁
三、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及其面临的挑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章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们的文化强国梦
一、文化的本质和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七章 自然的观照——兼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自然观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
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