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由两部分组成,开始部分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天·人·际:对王船山的形而上学阐明》基础上进行的改写,第二部分是作者进一步研究王夫之思想的文章。两部分在思想内涵和逻辑关系上存在递进关系,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王船山哲学研究》:
天人之际(天人共同体)在人道观上首先落实为性命之学。天命之谓性,“命”标识天(天地)与人之间相联相纽的状态。天固然“命”人,但人并非只是消极地承受天之所“命”;恰恰相反,“命”召唤人的能动性。“天命之谓性”,这一命题在表征天人相通的同时,强调了在天人之际(天人共同体)的源始统一现象中人相对于天具有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这一点,归功于人有心:心为性之用,此神明之用用之于性则自觉其性。人性因自觉而自为。自觉,对自身有所觉悟、有所领会。自为,对自身有所作为。自觉,既是对过去所成之现在之性的觉知,又是以将来之尚未之性烛照过去所成之现在之性。尚未之性意味着对自性的理想之境的预期和筹划。自性的理想之境作为最本己的可能性牵引着人性日生日成。人性日生而日成,因此,人的本质恰恰在于它的尚未成其本质。人性未成而待成,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对成就自性担有不可让渡的责任。
然而,人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人总是与他人共在于世。共他人在世,自然有人际。人际有相际,亦有分际。人际的守护需要同时恰当地保持着相际与分际。在船山看来,这便体现为仁义之道。然而,相比较而言,守护相际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不忍人之心见证我与他人之间痛痒感通的相际实情。不忍人之心,仁也。仁作为人际之感通,由此建立的相际经验告诉我们,我与他人源本就处在声气相通的“共通体”之中,从而展现了一个既不同于个人主义,也不同于主体间性的视域。在此视域之下,从人之为人的向度关心他人构成了仁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我们可以在双重意义上理解“成人”:其一,在成己的意义上说,就是从人之为人的人之性的向度修持自己、成就自性;其二,帮助他人成其为人,即是说,从人之为人的向度关心、操心于他人。此二义合起来说,便是在成人中成己。成就自性并非外在于让他人成为人。成人是哲学的要义。哲学之为圣哲之学,正是以圣哲——人之本真生存状态的极致境界——为目标的成人之学。伦理政治实践、社会制度设计的合法性根据即在于:帮助每个人成就自性。这正是中国古代政治“各正性命”的理想。当然,由于“成人”二义之间的内在融通,“各正性命”与“保合太和”并行不悖且相辅相成。
人之性感物而动则生情,情是天人之“际”的一种重要形态。从现象上说,情较之性和物更为源始。情既不专属于己,也不专属于物,而是己与物两方面交互作用、“感而遂通”的成果。物我由相感而得以共同进入相通的敞明之境,即,物我乃相胥而实有。物我在最源始经验处的敞开,先于物我、主客的分立。
诗言情,本真的诗把我们对情的理解引向深处。在诗的源始经验处,真情与实景同时发生在“击目经心、丝分缕合之际”。于此之际,情景相会的时机来到,人与世界相遭遇的时机来到,天人交际的时机来到——时机构成了源始意义上的时间。
时间标识着天人交际的具体态势。脱离天人之际(天人共同体)的视域谈论时间,必然导致时间的抽象化:首先,时间不再意味着特定的时机以及与此相应的人的活动;其次,时机作为人与天的适得其会,原本是独特而异质的,现在,时机被敉平为等质的时间点。再次,由于人之维的缺席,时间蜕变成了对象性的描述;最后,时间自己也变成了一种对象,时间实体化了。在源始的时间中,有三际的际遇:过去、未来涵摄于现在。三际于“念”中际遇,这一点标识了人区别于其他存在者的本性。
在诗的源始经验处,景物呈现、情感涌现的同时,有诗句垂临而“言之不欺”。诗句的真实垂临和人与世界的真实呈现一体两面:真情与实景在诗句的层面成像;诗句因为真实地呈现真情与实景而成其为本真的诗句。诗句道出了语言的本质:语言是天人之际。
……
序 杨国荣
内篇
第一章 际之初描
第一节 际之三义
第二节 际作为视域的意义
第三节 方法论的说明
第二章 天
第一节 言幽明而不言有无
第二节 时之三际
第三节 气、太极、道、理
一、太极生阴阳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三、理
第三章 人
第一节 天命之谓性
第二节 始终与成性
第三节 心
一、心统性
二、道心与人心之际
三、心不是实体
第四章 际之展开
第一节 情
一、感于物而动,性之情也
二、仁:共通感与人际
三、通天尽人:从诗的源始经验而来
第二节 语言
第三节 知
一、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二、知藉格物
三、知与时中
四、诠释与对文本的知 141余论 149征引文献举要
外篇
船山生命学谱——基于诗文序跋的考察
“无善无恶心之体”:船山与阳明关于心学的智性对话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of WANG Fuzhi in Mainland China(当代中国大陆船山学平议)
Mencius and Wang Fuzhi(孟子与王夫之)
A Tentative New Theory of Justice through Philosophical Grammat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viation” of “Zhengyi” from “Justice”(正义新论:对“正义”偏离“Justice”的哲学语法考察)
Ji as a Speculative Word: Thinking from Hegel and through Wang Fuzhi and Heidegger(思辨的“际”:王夫之、黑格尔与海德格尔之对话)
后记
新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