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79130
  • 作      者:
    史怀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作者简介
  史怀刚,男,1978年出生,汉族,江苏铜山人。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易学、中国近现代哲学,现为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国学研究所副所长,暨南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成员,岭南心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特聘教授。参编《中国孔学史》(人民出版社),在《孔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北方论丛》《船山学刊》《中外论坛》(美国)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主旨在反思现代新儒家对传统易学的诠解,以图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想之发展提供经验借鉴。马一浮、熊十力、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五先生所开启之新易学,从其演易之角度、方法、问题及思想言,相较传统易学概有四个特征,即:新视域、新问题、新阐释、重工夫。他们在新的高度上重新诠解易理,可以说已然形成了一个易学研究的新流派,可称之为现代新义理派。本书以人物为线索,以问题为导向,以社会思想史为视域,寻求历史与思想逻辑的内在统一。

展开
精彩书摘
  《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
  其晚年的《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遂可以视为易学体系的定论。熊氏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凸显了易学的重要性,以致归宗于易,为其整合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寻求到了坚实的可靠性。熊氏从儒学的角度考证了《周易》经传的作者、年代、地位、思想,并从现代性的话题人手,重写易学史。熊氏认为“中国哲学思想之正统派即儒家”,而易为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他进而引入西方哲学、科学、宗教的视角,通过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于易学为首的经学中勾勒彰显出科学、民主、平等的内涵。他所构筑的新易学,既不舍传统的精神,希望以易学所表彰的心性修养功夫补充西学的不足,同时又可以解决科学、民主等现代社会主流话语的问题,融入现代价值理念。
  近代西方哲学的主流是建构形而上的本体论,他们认为对无限本体的追求是人之天性所在。在西学影响下,熊氏也致力于以本体论、宇宙论的方式说明易学的问题。雅斯贝尔斯说:“哲学所力求的目标在于领悟人的现实境况中的那个实在。”海德格尔也以领悟此在之意义作为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本体论或形上学的实质,在现代哲学看来亦不只是对宇宙之本源或本体做一追问,以解决宇宙图式构架的问题,做一种近于科学的研究,而是试图要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当人面对世间的偶然与生命的无常,人生之渺小于此无限宇宙的意义不能不成为人所要追寻的问题。人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正是基于人生的有限性基础。本体论就是解决这样一种有限达到无限何以可能的问题。
  ……
展开
目录
导论 儒学视域下的易学史
一 易学之概念
二 宋明理学视野中的易学
三 现代新儒学视野中的易学
四 研究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之意义及研究现状

第一章 从普适性解易:马一浮六艺视域中的易理阐释
一 六艺之教“原”于易、“终”于易
(一)六艺之教该摄一切学术:六艺之教的普适性分析
(二)六艺之教原于易、终于易:《易》本体地位分析
二 “十大”解易:《易》中的普适性价值阐释
(一)心外无“易”
(二)理气解“易”
(三)“性修不二”的工夫论
(四)易道与佛理互证
三 结语

第二章 从现代性解易:熊十力现代价值视域中的易学重建
一 以易为尊:重立易学地位
(一)《易》的传统地位
(二)以现代性解读易道
二 重写易学史:凸显儒家道统
(一)伏羲画卦、孔子系辞
(二)孔子易的产生
(三)孔子易的传承
(四)评析熊氏“孔子易”思想
三 熊十力的易学哲学:接纳现代价值
(一)体用不二:意义世界的挺立
(二)翕辟成变:物质宇宙的施设
(三)乾坤一元:人生价值的彰显
(四)保任本心:易简工夫的新解
四 结语

第三章 从哲理性解易:牟宗三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形上学
一 早期易学:自然哲学的视界
(一)《周易》经传晚出
(二)《周易》的思想史地位:以自然哲学为视角
(三)象数易研究:化腐朽为神奇
二 晚期易学:道德形上学的视界
(一)从自然哲学至道德的形上学
(二)创生原则与终成原则
三 结语

第四章 从超越性解易:唐君毅的天德流行境
一 “易”为本体:内在超越的形上基础
二 易为圆教:心灵的两条进路
三 天德流行:心灵的最高境界
四 结语

第五章 “生生之理”的重构:方东美的生命哲学
一 卦序的逻辑分析:探寻《易经》大义的基础
二 生命本体论的构建:易学哲学之新创
(一)生生之理与时间绵延:机体主义的宇宙观
(二)生生之理与创进之道:内圣外王的贯通
(三)生生之理的现实意义:中西互补
三 结语

第六章 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之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生命中的学问与学问中的生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