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最好的礼物
最近气候适宜,草长莺飞,繁花似锦,被隆冬缠缚的心苏展开来。因着最近佛教节日颇多,加上春日艳阳,在佛寺中走动的人们突然增加了。许多人不为求佛,“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夹杂在这熙来攘往的人群,细观身边的善男子善女人,“菩萨菩萨,您挺忙的,别管别人只管我吧!我要是……一定来给您……”“菩萨,请求您让我的孙儿好好学习,考大学,上博士,我甘愿服侍他到……”“佛菩萨,我给您烧了八百八十八元的香,请您一定要保佑我今年赚上千百万,明年我来给您烧头香。”时常发现,那一脸虔诚后面是一颗多么贪婪的心,我惊惧自己的发现,偷眼看莲台上的佛菩萨,却安心自在地微笑。是笑他,抑或是笑我。
时常想,人们在求佛这件事上,总是一厢情愿。我们认为给佛菩萨上了香,磕了头,佛菩萨定然应该满足我们的一切要求。佛菩萨固然是慈悲,尽一切可能在满足人们的愿望,然而人们的愿望千奇百怪,有的愿望并不慈悲,就是满我们的愿,也需要我们自己去实现。树上的果子熟了,也要我们去摘才能吃到。如果您想吃葡萄,自己却种了苹果,那么只能是和人交换,许自己的苹果给人,换得别人的葡萄。种下苹果却要自己的树结葡萄,无有是处。如是因,如是果。即使是伟大的佛陀,也因儿时年幼在鱼头上敲打三下而感受到头痛三天的果报,何况你我业力凡夫。
无论我们求佛求了什么,都需要我们去努力,如果不自己努力,只等佛菩萨将所求奉送,那恐怕是要等到海枯石烂了。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都要成长,日升月落累加的不应该只是年轮,还应该是有所收获,抑或是觉悟。时常在佛寺中听到,“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皈依的意义是让我们的修行和佛一样,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在修行成长的这条路上,求佛只是最初的层次,高级的修行就是自己做佛。
证严法师一语道破:“学佛不要求佛,要学习佛陀的人格—大慈悲、大智慧和大勇气。”这或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最初只有三十多名追随她的信众,如今慈济功德会却在全世界发展到上千万之众。
现在求佛者多,信佛者寡;学佛者浩浩,成就者寥寥。究其原因,不正信所致。大多数人只知道求佛,不知道求己,让自己的命运随业流转,不知道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关于学佛改运的事情古今无数,流传最广的《了凡四训》《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等,都充分说明了命运不在佛菩萨手中,我们的命运都在自己的一念心间。
信仰正法是第一坦途,路走对了,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终将会走到目的地。修行是我们此生给自己最好的礼物,学佛不要求佛,则人皆可成佛。
人生路上,我们有一门功课叫“接受”,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好的也许是我们往昔所造善因的果报,不好的也许是我们往昔业力的果报,一切本该如此。学会坦然接受,认真面对,解决问题,放下自在。
生活在滚滚红尘中,时刻都要和人打交道,善待一切和您有缘的人,佛说:“未成佛道,先结人缘。”祈愿大家在欢喜结缘中,度过这美丽的季节。
恭颂:岁月静好,自在怡然。佛菩萨是谁,我们是谁
近日读到一篇习主席在巴黎讲话的文章,非常欢喜愉悦。作为主席的家乡人,生活在陕西这片黄天厚土之下,深刻地被中国历史文化所折服。
主席的这次演讲以文明发展为主题,这是目前中国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人的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是举世公认的成就,是了不起的。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衡量国家综合素质的核心,目前中国的软肋在精神文明方面。所谓“仓癝实而知礼节”,吃饱了饭,我们就该学学精神文明了。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精神文明的核心,《华严经》的一句偈语可谓一语中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的文字是揭示我们生命的密码,主席说的话,以我的理解,是从心开始。何谓从心开始?先看看这个“心”字,三个点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释、道。下面承载着三个点的弯钩就是我们的中华血脉。千百年来,中国人的血脉中承袭的儒释道思想,生生不息。我们已经不自觉地习惯了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过两千多年的相互吸收,包容共存,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了。儒家思想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学而优则仕”,至今依然影响着千万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医这个藏在深宫无人知晓的岐黄之术,一夜之间风靡全国。一时间电视报纸、街头巷尾涌现了无数的大师、神医,使很多老百姓蒙受损失。这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之薄弱,人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府看到药方不会马上抓药,是要审方的。中医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已经将我们生病的原因和治疗的办法讲得清楚,后世的《伊尹汤液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千金翼方》……无不是道家传承的精髓。道教和儒家形成的时间相隔几十年,道家经典《道经》和《德经》的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寡欲不争、慈俭济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返璞归真。故道教以道为信仰核心,以修道来完善自我和兼善他人。
从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遁世来看。“心”字的两个点都跑到心外去了,腔子里只剩下一个点,就是佛法。
佛法是中道,中道自然要担当中流砥柱的责任。很多不了解佛法的人都认为佛法是消极的,因为佛法总是说“放下”,到底放下的是什么?世人恐怕多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佛法是什么?简单说,是佛陀释迦牟尼对众生的教育。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修行就是将我们对宇宙人生的错误看法、想法、说法、做法加以修正。佛教的修行纲领是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依戒定慧三学,以求达到此目的。
佛菩萨是谁?他们怎么保佑我们?
释迦牟尼佛是彻底究竟觉悟宇宙的人,具有高度的智慧,圆满的德能,无上正等正觉。佛是我们的老师,他教导我们按照他觉悟的方法,人人都可成佛。菩萨是我们早期的学长,我们与佛是师生关系,与菩萨是同学关系。我们应该在生活中依照佛菩萨的教诲,身体力行去做,有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从中得到真实的智慧。对人事物做到恰到好处,圆融自在,这是佛菩萨对我们的真实保佑。如果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神仙、偶像来顶礼、膜拜,那就是迷信,是错误的。
佛法教学是高度的艺术化。寺院是佛法教学与佛法艺术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寺院中的建筑风格及供奉的佛菩萨像、诸天护法像、各种供品都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很高的灵性智慧。所有这些设施都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工具,懂得其中的内涵,一进寺院,整个佛法就活活泼泼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佛法教学的目标是彻底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佛陀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就是让我们在生活中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之间的关系,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宇宙人生观,让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离苦得乐。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哭婆和笑婆”:
古时候,有个老婆婆总是不停地在一座庙前哭泣,晴天哭,雨天也哭。人们都叫他哭婆。
一天,有个老和尚问他:“老人家,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伞,小女儿卖布鞋。天晴的时候,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天又没有人去买小女儿的布鞋。她们挣不到钱,可怎么生活呀!一想到这些我就难过。人呀,怎么这么难?”
说完,老婆婆又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
“老婆婆,你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晴天你小女儿的鞋店前门庭若市,雨天上街的行人又都往你大女儿的伞铺里跑。这样不是就不苦了吗?”
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他的劝告。从此,天天笑得合不拢嘴,哭婆变成了笑婆。
世界没有改变,换一种心情去生活。心情与我们形影不离,它甚至比影子的追随还要固守得多。光不存在的时候,影子就藏在深深的黑暗中了。佛法便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和修持,改变了人的心,当心变了,一切都变了。
改变人生,就是要从心开始。纵观世界史,战争不断,唯有佛法从创立伊始就秉承着慈悲平等的思想,有佛法的地方没有战争。当今世界需要的正是放下烦恼、放下包袱,与人和谐相处,与世界和谐相处,与宇宙万物和谐共处,这样的处世态度,我想是符合主席的意思说吧。
……
展开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