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恶性肿瘤中医辨治与案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221085
  • 作      者:
    赵智强,赵延华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赵智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副所长、周仲瑛传承工作室副主任。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委、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与国家教育部项目网评专家等。 早年曾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攻读内科博士学位,系其学术传承人之一。研究领域以中医内科疑难病治法研究为主。多年来,出版专著10部,其中主编或独著6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及部省级纵向课题二十余项。为完善与丰富传统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提高内伤疑难杂病的诊疗水平,在中医疑难病的成因方面,较为系统、全面、完整地提出“毒邪学说”,并广泛运用于内科各种疑难疾病,如现代医学中的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慢性肾衰竭、风湿性关节炎、复发性口腔溃疡、痛风、重症肌无力、面神经麻痹、脊髓瘤、部分慢性炎症及皮肤病等。此外,还首次将生物药理效应法应用于中医临床,通过天麻钩藤饮工具药的临床相关研究,初步建立7中医复方药效动力学的临床研究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为在中医临床分野内产生新的、符合中医现状的分支与交叉学科——中医临床复方药效动力学奠定了方法学基础,其成果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恶性肿瘤中医辨治与案例》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论述了作者对恶性肿瘤中医学术渊源的认识,并结合多年的临床体会,系统地探讨了恶性肿瘤的基本病机、主要临床表现、病证诊断要点、组方用药配伍、不同病种与并发症的辨治、临证备要及若干常见问题等,从而初步建立了恶性肿瘤的中医辨治体系。下篇实录了作者临床31例不同恶性肿瘤的具体治疗经过,并加按语,着重记述了作者对病机变化、治疗方法、组方配伍、诊疗过程中药物加减变化的认识。
  《恶性肿瘤中医辨治与案例》适宜广大中医临床医师,特别是中、西医肿瘤临床专科医师阅读。亦可供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者、中医高等院校肿瘤专业研究生等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恶性肿瘤中医辨治与案例》:
  2.痰瘀肿瘤患者基本上都有显见于体表、或者深藏于体内的肿块。癌肿与痰有着密切的联系,痰是形成肿瘤的重要病机因素。中医学认为,人身之肿块,除瘀外,还与痰密切相关,尤其是起病缓慢、皮色不变、悄无声息而日渐增大者,更多责之于痰。痰胶着黏腻之性是肿瘤难以消除的重要原因之一。朱丹溪亦有“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之论述。病中痰的形成多与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有关,其临床表现为局部有形结肿日渐增大。此外,中医自古有“怪病多因痰作祟”“顽症多痰”之说,由于本病临床症情表现怪异,如瘤体的迅速增大、转移多变等,故本病宜从痰立论施治。
  痰性黏滞,对机体的病理损害主要是影响器官气血津液的流通,它可以在癌毒的搏结与引领下,黏着凝聚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一切空隙与窍道,除与瘀毒互结形成局部肿块外,还可造成脏腑的特异性损伤。如痰黏气管与肺脏,气管阻塞或狭窄而致咳嗽、胸痛、气急;痰阻脑窍而引发头痛、眩晕、机体偏瘫、昏迷;痰毒附于肝,浸渍肝体,则发为胁下肿块、疼痛、黄疸等;痰邪壅塞胃脘,则上脘不适,纳少痞满,触之肿块;痰毒滞于皮毛,营卫不畅,可发生皮肤癌瘤;流聚于局部,阻滞气机,使组织异常增生,引发前列腺、乳腺、淋巴结、骨等部位的肿瘤。
  瘀的形成主要与癌毒阻滞经络,影响气血运行等有关。其次,也与本病日久不愈,久病人络有关。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谓:“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本病形成瘀血的原因较多,或因邪气阻隔而血行不畅,或久病人络,或气虚难以行血,或血热灼津而致血液稠黏,或寒凝而血涩,或出血而瘀留等,以致血液凝聚而成,故又称蓄血、恶血、败血、坏血等。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刺痛、肿块、出血、紫绀、面色暗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神志异常、舌质紫暗、脉细涩沉弦或结代等。其具体临床表现因瘀阻部位与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瘀阻于脑可见头昏头痛、眩晕呕呃;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咯血;瘀阻于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积块;瘀阻胞官可见少腹疼痛、月事不调、带下秽浊;瘀阻肢体肌肤局部可见局部肿块、疼痛与青紫。
  3.失调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认为:“癌肿虽病在局部,但失调在脏腑、虚损在全身。癌毒蕴结脏腑,阻滞气机可引起相关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如癌毒蕴肺,肺管狭窄,失于宣降,则引发咳嗽、胸闷、胸痛;痰毒滞肝,浸渍肝体,则发为胁下肿块、痞胀、疼痛、黄疸等;癌毒壅塞胃脘,则脘部不适,纳少痞满,触之肿块,时或疼痛;癌毒留结肠腑,腑气不利,则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便血;癌毒阻于脑窍,神机不用,则引发头痛、眩晕、昏迷;癌毒滞于皮毛,则见皮肤癌瘤;癌毒流聚于局部,滞于经络筋骨,阻滞气机,则局部肿块胀而疼痛等。
  4.虚损
  肿瘤的发生归结于癌毒致病,正气亏虚。既可因虚致病,更可因病致虚。五脏六腑失却气血津液濡润,导致机能低下或失调,肺虚则短气、咳嗽、自汗、畏风;脾虚则消瘦、体乏、纳少、便溏;肝虚则目涩、眩晕、爪甲不荣、月事不调;心虚则心悸、怔忡;肾虚则腰酸、水肿、小便不利等。
  ……
展开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癌病文献溯源
一、症情描述
二、病因
三、病机
四、预后
五、治疗
第二章 癌病的发病机理
一、病机要素
二、癌病发病的基本过程
三、不同癌病的具体病机及病位
第三章 不同癌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二、疾病诊断
三、病机要素诊断
四、证候诊断
第四章 癌病的治疗与用药
一、治疗原则
二、施治大法
三、组方配伍
四、常用抗癌中药
第五章 疗效评价
一、经典疗效评价
二、疗效理念变迁
三、生命质量
四、中医疗效评价
第六章 癌病辨治
一、脑瘤
二、鼻咽癌
三、肺癌
四、肝癌、胆囊癌
五、食道癌、胃癌
六、肠癌
七、膀胱癌
八、乳癌
九、宫颈癌、卵巢癌
十、白血病
十一、恶性淋巴瘤
第七章 并发症辨治
一、发热
二、疼痛
三、出血
四、走注
第八章 化放疗毒副反应辨治
一、化疗
二、放疗
第九章 中医药治疗癌病优势
一、副作用小、经济便利
二、个体施治、灵活及时
三、兼顾全面、减轻病痛
四、抗癌解毒、缩小癌瘤
五、对症治疗、抵御毒副
六、和平共处、带瘤生存
七、增强体质、延长生命
第十章 临证备要
一、抗癌解毒药运用
二、扶正
三、重视胃气
四、复法兼顾
五、临证中的几个常见问题

下篇 验案实录
脑胶质瘤(案1)
脑胶质瘤(案2)
舌癌(案3)
鼻咽癌(案4)
恶性淋巴瘤(案5)
甲状腺癌(案6)
甲状腺癌(案7)
肺癌(案8)
肺癌(案9)
肺癌(案10)
肺癌(案11)
食道癌(案12)
胃贲门癌(案13)
胃癌(案14)
胃癌(案15)
胃癌(案16)
胃癌(案17)
胆囊癌(案18)
回盲肠癌(案19)
结肠癌(案20)
结肠癌(案21)
直肠癌(案22)
直肠癌(案23)
直肠癌(案24)
直肠癌(案25)
乳腺癌(案26)
乳癌(案27)
乳癌(案28)
宫颈癌(案29)
T细胞淋巴瘤(案30)
绒毛膜上皮癌(案3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