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物种起源彩图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358912
  • 作      者:
    (英)达尔文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藏书经典之作。

展开
作者简介

  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

  王羽,女,1988年生,自小喜欢阅读和写作。曾就读于北京印刷学院编辑出版系,毕业后一直在知名出版社从事编辑职业。

展开
内容介绍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它所阐述的进化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展开
精彩书摘

  为什么会变异

  从很早以前的栽培植物以及家养动物来看,将它们的同一变种或亚变种之后的产物进行一下对比,最能够引起我们关注的重点有一个,那就是,这些物种相互之间存在着的各种不同,通常比自然状况下的任何物种或者是变种后的个体间的差异更大。栽培植物以及家养动物是五花八门的,它们长时间地在极不相同的气候以及管理中生活,于是就会发生各种变异,如果我们对这些现象多加思考,就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们所看到和发现的巨大的变异性,是因为我们的家养生物所处的生活条件,与亲种在自然状况下所处的生活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看一下奈特提出的观点,也存在着很多种可能性:在他看来,这样的变异性或许同食料的过剩有一定的关联。似乎很明显,生物必须在新的生存环境中生长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数世代之后,才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异;而且,生物体制只要是开始了变异,那么,在接下来的许多世代中,也就会一直延续变异,这属于最常见的状况。一种可以变异的有机体在培育下停止变异的实例,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记载。就拿最古老的栽培植物——小麦来说,到现在,也依然在产生新的变种;那些最古老的家养动物,到现在也依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改进抑或是变异。

  通过对这个问题长时间的研究之后,按我们所能判断的来看,生活条件很明显是以两种方式对物种产生着作用,那就是直接对整个体制的构造或只是其中的某些部分产生影响,还有一种就是间接地只对物种的生殖系统产生影响。在直接作用方面,我们一定要牢记,如魏斯曼教授所主张的,以及我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里所偶然提到的,存在着两种因素,那就是生物的本性以及条件的性质。前者看起来好像更为重要,因为按照我们能够判断的来看,在并不相同的条件下,也有可能会发生几乎相近的变异;此外还有一方面,在基本上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会发生很不相同的变异。这些变异情况对于后代也许是一定的,也有可能是不定的。如果在很多世代中,生长在一些条件下的物种的所有后代或者说是绝大部分后代,都是遵照相同的方式在进行着变异,那么,变异进化的结果就能够看成是一定的。不过,对于这种情况的一定变异,想要做出任何结论,推测其变化的范围,都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不过,有很多细微的变异还是可以推测知晓的,比如因食物摄取的多少而造成物种个头大小的变异,因食物性质而引起的物种肤色的变异,由气候原因引起物种皮肤和毛发厚度的变异等,这些变异基本上不用去怀疑。我们在鸡的羽毛里发现了众多的变异,而每一个变异肯定有其具体的原因。如果是同样的因素,经过很多年后,一直同样地作用于一部分个体,这样的话,几乎所有这些被作用的个体,就会按照相同的方式来发生变异。比如说,产生树瘤的昆虫的微量毒液只要注射进植物体中,就一定会产生复杂的和异常的树瘤,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如果植物中树液的性质出现了化学变化,那么结果就会出现非常奇异的变化。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家养状况下的变异 /1
为什么会变异 /2
习性、遗传以及相关变异 /6
家养变异的性状 /10
变种与物种的区别难题 /11
家养变种起源于一个或多个物种 /13
各种家鸽的差异及起源 /15
古代遵从的选择原理及效果 /22
无意识的选择 /25
人工选择的有利条件 /30
第二章自然状况下的变异 /35
变异性 /36
个体之间的不同 /37
可疑物种 /39
分布、扩散范围大的常见物种最易变异 /47
各地大属物种比小属物种更易变异 /49
大属物种间的关系及分布的局限性 /50
摘要 /53
第三章生存斗争 /55
生存斗争与自然选择 /56
生存斗争名词的广义使用 /58
生物按几何级数增加的趋势 /59
抑制生物增长的因素 /62
生存战斗里动植物间的关系 /66
变种生物与同种生物间的生存斗争 /70
第四章最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 /73
自然选择 /74
性选择 /80
自然选择作用的实例 /82
个体间的杂交 /87
自然选择中有利的新类型条件 /92
自然选择带来的灭绝 /97
性状趋异 /99
自然选择经性状趋异及灭绝发生作用 /104
生物体制进化能达到的程度 /112
性状趋于相同 /115
摘要 /117
第五章变异的法则 /121
环境变化的影响 /122
飞翔器官与视觉器官的使用与废止 /124
适应性变异 /128
相关变异 /131
成长的补偿和节约 /133
多重、退化、低级的构造均易变异 /135
构造发育异常极易变异 /135
种级特征比属级特征更容易变异 /138
摘要 /146
第六章学说的难点 /149
学说中的难点 /150
过渡变种的缺少 /150
具有特殊习性与构造生物的起源与过渡 /155
极完备而复杂的器官 /160
过渡方式 /163
自然选择学说的疑难焦点 /166
自然选择给次要器官造成的影响 /172
功利说的真实性 /175
摘要 /179
第七章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种种异议 /183
长寿 /184
变异未必同时发生 /184
表面上无直接作用的变异 /186
进步的发展 /189
作用小的性状最稳定 /190
想象的自然选择无法说明有用构造的初期阶段 /196
阻碍自然选择获得有用构造的原因 /211
巨大而突然的变异之不可信的原因 /213
第八章本能 /217
本能和习性的对比 /218
家养动物习性或本能的遗传变异 /221
杜鹃的本能 /224
蚂蚁养奴的本能 /229
蜜蜂建造蜂房的本能 /232
中性以及不育的昆虫 /239
摘要 /245
第九章杂种性质 /247
不育性的程度 /248
支配杂种不育性的规律 /249
对初始杂交不育性及杂种不育性起支配作用的法则 /253
初始杂交不育性及杂种不育性的缘由 /258
交互的二型性同三型性 /263
变种杂交及其混种后代的能育性 /266
除能育性外,杂种与混种的比较 /269
摘要 /272
第十章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275
消失的中间变种 /276
从沉积速率及剥蚀程度推断时间进程 /278
古生物化石标本的缺乏 /282
所有地层中都缺失众多中间变种 /288
一些地质层中发现了整群近似物种 /296
已知最古老的地质层中出现了整群物种 /300
第十一章论生物在地质上的演替 /305
关于物种的地质演替 /306
物种及物种群的灭绝 /309
所有生物的演化几乎同时进行 /312
灭绝物种间及与现存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316
古生物进化情况与现存生物的对比 /322
第三纪末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生物的演变 /325
摘要 /327
第十二章生物的地理分布 /331
关于生物分布情况的解释 /332
物种单一起源中心论 /335
物种传播的方式 /338
物种在冰期时的传播 /344
南北地区冰期时的交替 /348
第十三章生物的地理分布(续前) /357
淡水物种的分布 /358
海岛上的物种 /361
海岛上不存在两栖类及陆栖哺乳类 /364
海岛生物与最邻近大陆上生物的关系 /367
摘要 /373
第十四章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 /377
群里有群 /378
自然系统 /379
分类规则及何物具有分类价值 /380
其他分类要素 /383
物种的血统分类 /386
同功的相似性 /390
连接生物亲缘关系的性质 /393
物种灭绝与种群定义 /395
消失的中间变种 /396
胚胎学中的法则、原理及问题解释 /400
退化、萎缩及停止发育的器官 /408
摘要 /414
第十五章复述与结论 /41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