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五次工业革命:太空技术引发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564105
  • 作      者:
    [西]茵玛·马丁内斯
  • 出 版 社 :
    天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1. 这次的工业革命与以往几次相比,有很大不同,这次是发生在航空航天领域,通过航天技术实现外太空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在数字化和新兴技术经济领域颇有声望的专家茵玛·马丁内斯,以多学科的融合视角,系统地展示了未来五十年内太空行业可能发生的剧变。
2.这场席卷世界、关乎你我未来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人类社会现有生活模式的冲击力度,将远超以往历次工业革命。
3. 由太空技术引领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全新的“太空文明”时代
在前面四次革命中,人类消耗了太多自然资源,导致了自然系统的崩溃,人类已经面临着空前的生存挑战,第五次工业革命将会是绿色的革命,因此,在这次革命中,生命科技和可持续的行业将占据主导地位。

4.  地球能源日益紧张,人类的家园被资源、环境等问题困扰。
怎么办?人们立足地球,放眼长天,开始寻找第二家园。
太空的特殊环境和条件是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历经50多年,太空1.0时代结束,2.0时代已然来临,其目标不再是远征探索,而是建立一个永久、稳定的居住点。
未来会怎样?人类将重返月球、建造太空基础设施、建设月球基地、开采太空资源、建立纳米卫星互联网、普通百姓进入太空旅行、在太空稳定居住等。
5.马斯克、贝索斯、刘慈欣、雷军、舒畅等大咖都聚焦太空
*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于2021年7月20日上了太空。
*之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将四位平民送入太空,商业“太空游”时代即将开启。
冲出地球的摇篮,将人类文明拓展到新的高度和广度,是人类的必然使命。
6.斯蒂芬·霍金说:我认为人类无法在未来几千年中持续生存,除非我们散播到太空。
 7.著名经济学家向松祚、星际荣耀总经理彭小波、《国际航空》主编王亚林极力推荐此书。
8.这本书对所有对太空工业感兴趣的企业家和普通读者都极具价值。读来令人兴奋,引人深思!

 


展开
作者简介

茵玛·马丁内斯(Inma Martinez),出生于西班牙。曾执教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西班牙的洛约拉大学,20多岁的时候就被授予美国大学教授职位。
她开创了移动互联网、音乐和视频流、联网汽车和智能生活等数字技术。她将自己的创新事业与英国贸易投资署、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创新基金投资委员会以及西班牙政府经济和数字转型部相结合。她还在欧盟和SCOPE(马来西亚砂拉越州政府卓越绩效中心)的各种技术和数字委员会上提供了大量的专家建议和见解。
她是数字化先驱和人工智能科学家,曾被评为“2018年改变数据格局的十大女性”之一、“人工智能50强”之一。她还是经合组织和七国集团倡议的全球人工智能伙伴关系(GPAI)专家组成员,被《财富》和《时代》杂志视为欧dingjian的科技社交人才。


展开
内容介绍

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机械化时代
电力的使用驱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
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自动化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造就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太空技术引领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全新的“太空文明”时代

在前面四次革命中,人类消耗了太多自然资源,导致了自然系统的崩溃,人类已经面临着空前的生存挑战,第五次工业革命将会是绿色的革命,因此,在这次革命中,生命科技和可持续的行业将占据主导地位。
在本书中,作者介绍了目前世界各国在航天及卫星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合作交流的情况;回顾了火箭技术的发展历程;记述了卫星技术服务人们的生活,解决了地球上的很多难题;展现了空间站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进一步对月球、火星进行探测,人类将加快迈向太空的步伐。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极具前瞻性和启发性的作品。茵玛·马丁内斯以多学科的融合视角,系统地向读者展示了未来五十年内太空行业可能发生的剧变。作者的远见突破了时间与空间概念,一条完整、现代、高效,迈过了国家界线的太空产业链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每一个在儿时曾畅想过宇宙的人,在这本书中都会收获一种原始的向往与悸动。
——彭小波(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第五次工业革命》以精彩的案例和动人的叙事,向我们展示了太空工业的辉煌前景,深入分析了太空工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本书对所有对太空工业感兴趣的企业家和普通读者都极具价值。读来令人兴奋,引人深思!
——向松祚(著名经济学家)
以工业革命和太空经济为题,本书是数字化和新兴技术经济领域颇有声望的专家茵玛玛·马丁内斯的力作。从人文和技术经济的角度,她回顾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探索活动和太空经济的萌芽,并展望了月球永久基地、太空基础设施、太空制造、太空旅游等近在咫尺的太空经济重点发展领域。
——王亚林(《国际航空》主编》)


展开
精彩书摘

永远前进,永远攀登

只要是往前走,去什么地方都无所谓。
——大卫·利文斯通[1]

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出文明,是因为在内心的指引下,我们知道了还有超出自身认知的事物存在。这督促着我们探索周遭的环境。探索让我们走出丛林,进入海洋,征服山脉与
高峰。对地球的地理探索让我们将本土作物带至他处,让我们发现黄金和财富,同时推动了制图学的进步和现代国家的形成与诞生。随着我们在水平面上的探索,地球向我们展示
了其惊人的丰富性,无数奇妙的事物激励我们探索未知、探寻事物的因果关系。我们成了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探索每一个物体和每一个生物背后的真相。我们不仅对事物进
行分类,还成为思想者,思考这一切存在的原因和意义。我们最终成为充满好奇心的人类,而这始于我们对自然秩序的物理反抗:当我们勇于双腿站立,同重力进行对抗时,我们不仅提升了海拔上的高度,还获得了全新的大脑。新开发的大脑皮层推动我们前进,让我们成为今天思考着移民火星的人类。反抗重力让我们拥有了更强的探索能力,因为我们行动速度更快,而且比动物更强烈的好奇心赋予了我们力量。
在完成了水平面上的探索后,我们不断增长的好奇心点燃了继续探索的欲望之火,驱使我们走向肉眼可见的范围之外。于是我们发现了亚原子粒子,并将目光投向地球的边界,朝着可以行进的相反方向看去:向上,进入广阔的宇宙。因此,向外探索并不是某些人的任务,而是每个个体的内在冲动。现在,太空探索引导着我们开始计划地外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球不适合生存或不值得保护。恰恰相反,对太空的探索能督促我们更好地守护地球,因为人类在这里所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是前进的一步,从而确保人类生命能够
延展到其他星球上。这不是疯癫、自大或傲慢之举,这说明探索之焰仍在我们心中燃烧,我们希望能作为一个文明继续发展、繁荣。我们将学会抵御月球的辐射和火星的严寒,以便有一天为人类找到新家园。如今,太空工业是人类所有努力中最激动人心的一项。商业公司和有远见的企业家推动着变革,将它从简单的研发行业变成一场全新的工业革命。他
们坚信将人类文明发展成太阳系文明的可能性,并且明白我们未来的需要无法仅凭一个星球的资源来满足,而是需要动用银河系的资源。进入太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而我们
终将努力使其变成现实。
当今世界正被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精神所吸引。航天企业家的关注点打破了一个看似牢固稳定的行业格局。具体而言,大家都想知道一个人怎样才能富有创造力、有韧性、有远见,善于解决问题且个性独特。这些都是未来社会所需的能力与精神,而它们是存在于少数人身上,还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事实是,每个人都本应拥有这样的幼态延续,这种强烈的好奇心是基因所赐。不幸的是,我们的教育系统大力发展的是以智商而非情商为基础的认知模式。这摧残了孩子们,让他们去“记忆”而非创造性地思考。航空航天是一门科学,是靠工程技术驱动的产业,却用高度创新的方法解决了前人遇到的许多问题。今天,这种趋势更加明显:不同学科的加入正加速其指数式增长。太空文明已经开始形成,并且具有真正的21世纪风格:对既定事实的颠覆、企业家精神、包容性与多元性。
此外,最关键的是人类有着不可思议的好运,出生在了一个充满生物多样性的星球上。这激发了人类大脑发育的幼态延续。幼态延续与环境的多样性发生反应,犹如把曼妥思糖扔进可乐里一样[1]:这完美的风暴将人类变成了天生的探索者。当非洲赤道上的人类为了看清远处的事物而在草地上站立,尝试物理地摆脱地球重力时[2],人类的好奇心—这是探索的种子—就开始产生了。他们俯视大草原,发现了什么可以吃,什么必须躲。双腿站立有助于减少在烈日下的暴晒,从而降低卡路里的消耗,这使他们的觅食效率提高,移
动距离增加。他们学会了奔跑,每次迈步都让脚稍稍跳离地面。欧洲和非洲地区发现的化石标本表明,这些个体已经发展出情感智力并且讲求实际:他们保存体力来狩猎觅食,而
在其他时候则尽量不动。这是食肉动物在野外狩猎的方式,即在饥饿时狩猎,其他时候则睡觉或什么也不做。食肉动物是节能的。我们的原始猎人所做的另一件事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矛盾,他们会决定迁徙到自己熟悉的山川河谷之外。
这是一种“正向偏差”[1]。研究其他新近非洲标本的人类学家也承认,这一行为与达尔文的学说相冲突。达尔文认为在进化的“奥运会”中,存活下来的都是“更快、更高、更强”的个体。他们会使自己远离伤害,并且提高了生存能力和韧性,但这种迁徙行为就像我们今天的太空活动一样。比起存在了短短不到30万年的我们[2]而言,直立人存在的时间超过150万年,成为生态意义上占主导地位的物种,在地球上展示出人类的韧性与胆量。直立人在前往亚洲和大洋洲的途中不仅跨越了海洋和半岛,还朝着东部的边界前进。经过时代变迁后,我们对人类的命名已不再正确:其不仅“直立起来”,还是真正的探索者、一个“探索人”——充满好奇心与冒险精神。其穿过大草原,走向遥远的大洲,正如我们现在尝试在火星或月球定居一样。有了身体上的自由,其还获得了精神上的探索自由。
在适应微重力的过程中,人类极有可能进化成“太空人”:在几千年后适应了另一种重力环境的人种。
我们的祖先站了起来,而我们向地球以外发射了飞船。生命在不断进步。身体变化与大脑进化之间的联系在于: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大脑的认知区域。大脑里装满了记忆,但长期记忆的生成倚赖知识的行动体现,即将所学付诸实践的过程。当我们将身体从地球重力中解放出来时,人脑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区域[1]。这一进化到今天仍显出其优点,并且表明了人类与计算机设备的区别。我们的才智基于认知过程中获得的默会知识[2]。当我们全神贯注地去完成任务时,我们不断将知识付诸实践,直到能出色完成任务并熟练掌握技能。这时,大脑就将知识转化成了自然的能力:它不是意识或记忆,也不是思维过程,而是综合的潜意识行为。如果问加拿大宇航员克里斯·哈德菲尔德上校花了多少时间来学习在国际空间站操控加拿大臂2号,答案也许是几千个小时。然后,他还要在太空训练池中进行数千个小时的水下练习。宇航员在那里学习太空行走,以便身负宇航服、靴子和器械对国际空间站进行设备维修。国际空间站在轨道上以比子弹更快的速度绕地球飞行。练习不仅是为了力求完美,还使我们意识到自身的潜力,并向着生命的高峰前进:这再次证明了人类的不凡。当身体行动时,我们的第二脑—边缘系统,即生成记忆并使认知转变为默会知识、专有技术和高产技能的大脑区域—所习得的知识会在实践中发生化学反应,将知识整合到潜意识中。
这一化学反应将简单的思想变成了无限潜能。因此,我们的直觉与情感本能会感知到不可预见的事物并觉察危险。这也让我们产生好奇心、解决问题的能力、精神动力和永不言弃的恒心。因此,人类进化离不开对重力的反抗。它与大脑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激励自己从平凡中“起身”,就好像要挣脱地上遗留的不堪往事;当我们卸下肩上的重担,就像凤凰从灰烬中涅,就像其他所有隐喻,它们暗示着我们进化上的直立起源,表明了我们永不放弃的态度。这就说明为什么是我们而非其他哺乳动物最终拥有了如此大的脑容量。我们越提升自己的高度,我们的思维就越有创造力。在反抗重力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拥有了更好的探索能力,我们的精神力也更强,激励着我们变得更加顽强、无畏,更加勇于创新。

 


展开
目录

Chapter 1
探索者
永远前进,永远攀登
探索造物之奇
探索太空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小国家,大足迹
探索银河系内外
•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 寻找生命
• 太空大奖赛
• 太空中的未来

Chapter 2
蓝天之外的太空
一切准备就绪
• 火箭工程师
• 现代火箭
• 大展身手
• 超级油轮、超级拖车、超级重型火箭
• 太空气球
• 太空循环经济
卡门线以下
• 回看家园
• 哥白尼计划
• 对地观测任务
• 监测气候变化
太空的边界
• 近地轨道
• 国际空间站
太空政策
• 太空规则
• 太空军事化

寻找第二家园
• 南极洲:太空演练场
• 月球
• 火星

Chapter 3
太空敞开大门
地月经济
太空基础设施
• 电信
• 能源
• 太空采矿
• 太空运输
太空制造
微重力
• 实验
• 种植
• 医药

太空建筑与土地开发
• 月球上的城市
• 太空轨道平台
太空旅游
• 民用航天器
• 民用轨道站
自动化与太空机器人
                                                      后记
致谢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