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建党百年,展现党员楷模风范
使命呼唤担当,楷模引领时代。
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
他们坚守信念,牢记初心,只争朝夕,砥砺奋进,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牢牢拴紧,以汗水、青春乃至生命诠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他们以安然如山的定力,忘我奉献的忠诚,倾泻而出的智慧,引领世界的自信,凝聚成一股形塑当代中国精神面貌的持久力量。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本书从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党和国家表彰的江苏优秀共产党员中,撷取了50位典型人物,以点带面,全方位展现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时代风采。
秦振华,“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
回眸历史,20世纪90年代,广袤的中国大地激情燃烧、日新月异,提到“张家港”这三个字,举国上下,无人不知。它的闻名遐迩正是源于“张家港精神”。
说起“张家港精神”,自然与一个人密不可分,那就是秦振华。
2018年12月18日的北京,天寒地冻,而人民大会堂里却春意盎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正在热烈地举行。“改革先锋”荣誉称号获得者依次登上主席台,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奖,规格之高,前所未有。来自江苏的秦振华是其中之一,颁奖词给他的评价是: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
2019年9月25日,同一场地,秦振华又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
一个人两年之内,既是“改革先锋”,又是“最美奋斗者”,这般殊荣并不多见。在秦振华所获的众多奖项中,毋庸置疑,“改革先锋——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这一提法,在共和国的历史上,不说是绝无仅有,的确是少之又少。
那么,张家港精神是怎么回事?秦振华又是如何塑造张家港精神的呢?
打擂:“三超一争”
1986年9月16日,对于张家港人来说,是个历史性的日子。
这一天,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设立张家港市(县级)。它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北滨长江,南临太湖,东连常熟、太仓,西接江阴、常州。全市总面积998.48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张家港取得了明显的进步。1991年,在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位列第七。不过,就经济总量而言,在苏州所属六个县(市)中,它仍排在后面。
一个设市仅仅几年的蕞尔小城,对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还是陌生的,春潮涌动,人心思变,对现状不满的张家港人,期盼着家乡的雄起和腾飞。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张家港乡亲们的老熟人秦振华被任命为中共张家港市委员会书记,时间是1992年1月24日。
那年,秦振华已经 56 岁了。当省委做出这个重要决定时,他并不激动,似乎觉得是情理之中的事,自己毕竟花了 14 年时间管理过杨舍镇,并让这个苏州所辖六个县的城关镇中最落后的镇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了所有乡镇的排头兵。可以把张家港看成是放大了的杨舍镇,只要团结带领好市委一班人,紧紧依靠全市广大人民群众,他不信张家港搞不出名堂。
可是,冷静下来再想想,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张家港的经济基础太薄弱了,他翻看了财政报表,1991年年底,全市财政收入只有两亿两千五百万,可用财力除了要给农村修桥补路外,还有三千万要付工资,这是吃饭财政,一分钱都不能用。要在这片土地上谋发展,求大变,谈何容易?但如果抱残守缺,循序渐进,那又要他这个市委书记做什么呢?他生就一副不服输、拼命干的脾性,困难客观存在,像张家港这样的现状必须超常规发展,必须让干部上紧发条,任务加码,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琢磨来琢磨去,他想好了一个目标,就在被任命后的第一次市委常委会上,他亮出了底牌,宣布张家港三年奋斗目标为“三超一争”。
“具体来说,就是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秦振华说,“不这样,我们张家港只能永远落在人家后面,那就对不起老百姓,不配坐这个位置。”
沙洲宾馆二楼会议室内一片沉寂,除了他的说话声,就是他的指关节敲击桌面的声音,与会者瞠目结舌,一个个心里都在想:这可能吗?
是啊,张家港与这三个县(市)差一大截子哩,“赶”都很吃力,还谈什么“超”?三个县(市)的实际情况放在那儿,那就看看吧!
常熟有3000多年的历史(张家港自沙洲建县算起才30年),工业发达,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在苏州六县(市)中独占鳌头。1991年,该市工业总产值比张家港多14亿元。
吴江有盛产丝绸的传统优势,外贸出口供货额已连续9年在江苏省夺冠。1991年度完成外贸出口供货额20.77亿元,名列全国各县(市)之首。张家港市同年完成外贸出口供货额17.8亿元,与吴江有近3亿元的差距。
昆山紧靠上海,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全市20个镇也都改变了面貌。反观张家港,即使是市政府所在的杨舍镇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像样的街,也没个闹市区,干净是相当干净,但依然是原先零乱的布局。
显然,张家港要想超过这三个县(市),难度可想而知。至于“各项工作争第一”也就是全面争第一,这更不是轻易就能办到的。秦振华的“三超一争”就是在张家港摆擂台打擂,他是主动挑战。然而,张家港的实力,仿佛是一个轻量级的拳击手去打三个重量级的拳击手,不在一个档次,怕是一两个回合就要被打趴在地。人们普遍感到担忧。
正是在这次常委会上,秦振华号召全市人民“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勇于争先”,以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的实际行动,去充实、完善它,从而形成名副其实的“张家港精神”。“三超一争”则是他打出的第一拳。
“三超一争”的口号很快不胫而走。常熟、吴江、昆山三地的头儿都坐不住了,普遍感到震惊,但反应各不相同。
秦振华事先就想到“三超一争”这口号提出来之后会引起争议,但他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不错,张家港市不少方面不如人,但是,它却有其他县(市)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它有一个“金喉咙”——张家港。
长江流经张家港市境,沿江顺直,水深贴岸,后方陆域平坦开阔。这一段长江岸线西起江阴长山,东至常熟福山,全长63公里,其中深水岸线有35公里,是长江下游最好的港口之一。尤其是双山岛以下至西界港,江面宽阔,水流缓慢,长约32公里,江面宽4至7里,可以防风避浪,不冻不淤,是长江内陆难得的黄金江岸天然良港,可常年进行港口装卸作业,万吨级外轮可以进出自如。再说,张家港由于地处经济实力强劲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发展临港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感谢母亲河长江的眷顾和恩赐。
事实上,1986年撤县建市以来,张家港市奉行以港兴市和沿江开发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投资环境上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只因主客观条件所限,发展力度不大。秦振华上手之后,以港兴市和沿江开发是作为重大战略来谋划和实施的,这便是他“三超一争”的底牌。正是有了这张底牌,他才敢于向常熟、吴江、昆山叫板。常、吴、昆原本底气就足,自然是沉着应战,结局如何,让时间来回答吧!
序章 报告,我们向人民报告
第一部分改革先锋
秦振华,“张家港精神”的塑造者
胡福明,位卑未敢忘忧国
吴仁宝的法宝
沈文荣,让世界瞩目的“沙钢传奇”
周海江,红豆情歌
第二部分时代楷模
王继才,高扬的旗帜
张云泉的“信访行进曲”
赵亚夫,一生只干一件事
崔根良,创造世界之最的制胜法宝
郭克生,心上住着一个村庄
陈燕萍,唯有真情可融冰
王勇,一位检察官的风骨
庞帮荣,永恒的丰碑
罗斌,法医掌门人的“正义情结”
李树干,一个人的警务室
践诺无悔刘怀仁
“铿锵玫瑰”胡冠九
蔡淑娟和她的“蔡氏服务法”
方敬,形塑人心的力量
大美美芳
朱永,他像春雨那样温润着花朵
第三部分小康典型
李全兴,让幸福之泉永远流淌
“螃蟹书记”邢青松
常德盛,幸福“常”在
严清华,一个迎难而上的平凡英雄
储呈平,漫漫“丝路”显风流
傅德利,红光在闪耀
周善红,大道至善
卢攀峰,跃出贫困洼地的丰年村
朱洪辉,誓把穷根全拔掉
沈海斌,一串串故事像格桑花般绽放
第四部分 道德模范
吴惠芳,他用道德丈量永联
“大湖鸿雁”唐真亚
李银江,爱心敬老“孺子牛”
周长芝,初心如炬爱无疆
王爱东,生死问道
第五部分 名师大家
钱七虎,为国铸盾的“人生密码”
王南石,大国工匠的情怀
汪永进,破解石笋秘密的人
孙伟,用一念执一生
叶聪,进击万米深海的“奋斗者”
斯霞,那一片温润心灵的云霞
杨瑞清,行知教育的践行者
孙晓云,心驰神往的翰墨世界
顾芗,“梅开三度”苦寒来
第六部分 抗疫英雄
邱海波,给世界带来光的人
史锁芳,太极精深“锁”芳华
李娟娟,无悔的抉择
肖伟,他就是那棵传奇的生命之树
骆婷,她为社区操碎了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