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思想库·决策咨询系列:中国科学家思想录(第十二辑)》:
中国海洋与海岸工程生态安全中的若干
科学问题及对策建议
苏纪兰等
海洋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摇篮,其除了调节全球的气候和降水外,还为地球存蓄了约25%的基因资源和50%的油气资源。广袤的海洋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鱼、虾、贝等水产品,与陆地张弛互动造就了美丽宜人的滨海景观。然而。海洋又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她的资源和环境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中国的299.7万千米。海洋国土虽然居世界第9位,人均海域面积却只有世界沿海国家均值的11%,并且海域中尚有不少部分与邻国存在着争议,而人均滨海湿地和人均海岸线更低。可以说,中国的海洋国土资源“寸海寸金”,弥足珍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海洋经济的支撑作用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海洋产业增加值也一直在GDP中占6%左右。但由于不尊重自然规律地盲目开发,人类活动的干扰已大大超出了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整能力。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侵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丧失了50%以上的滨海湿地,天然岸线减少、海岸侵蚀严重,而这些海域恰恰有着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是众多渔业资源的关键生境。目前,我国主要经济渔获物大幅度减少,赤潮、绿潮和水母灾害不断,近海富营养化严重,海上溢油事故频发,近海亚健康和不健康水域的面积逐年增加。
海洋开发利用离不开各种海洋与海岸工程,在各地竞相发展海洋经济之际,不少工程项目高消耗、低水平、重复建设,加之大量海洋与海岸工程构筑在河口、海湾、滩涂和浅海,多种工程的生态影响相叠加,致使中国海洋生态灾害集中呈现,海洋生态安全前景十分堪忧。
与陆地生态安全早已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相比(自1999年开始,陆续采取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多种生态修复工程),社会各界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认识不足,在海洋开发规划和建设中往往对海洋生态安全缺乏足够重视,海洋生态价值被大大低估;低估生态成本直接导致围填海价格低廉,大面积滨海湿地被侵占,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而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较,海洋与江河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其损害往往是长期、甚至是永久性的,生态修复十分艰难,太湖、滇池等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进程缓慢便已充分说明问题。
迫于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压力,海洋开发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越来越重要,海洋与海岸工程也将会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关注这些工程的生态安全问题,保证我国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我国国力和国家安全。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我们应重新反思海洋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正确认识海洋的生态价值及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维护海洋和海岸工程的生态安全,本咨询专家组经过深入广泛的考察和调研,特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海洋意识,确立海洋生态安全的法律地位。要对全民开展宣传教育,宣传海洋生态系统的价值及其脆弱性,让海洋意识深入人心。在修订《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时,把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单独列入,明确海洋生态安全保护的基本原则、奖惩制度。
2)划分生态红线区,维护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将海洋保护区、自然岸线、生态敏感海域及生态风险区划为生态红线区,作为海洋开发不可逾越的空间约束。可参照《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意见》的做法,根据海洋生态系统属性对全国沿海进行科学划分,全面实行分区管理。
3)加强涉海大型工程生态安全评估和整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对我国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启用的沿海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生态安全检查和评估。对效益较差的工程项目实行关停并转;对集群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集成。同时制定国家及地方海洋生态修复规划,对受损严重的海洋生态区进行系统修复。
4)以海洋环境保护为本,积极发展滨海生态旅游。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开发利用我国丰富、优良的海洋与海岸资源,发展滨海生态旅游业,提高公众的海洋生态安全意识。
5)建立溢油等海洋灾害应急预案,减少海洋灾害损失。开展生态安全风险分析和应急机制建设,减少海洋灾害风险,防息于未然。鼓励和支持海洋油气开发企业建立海洋生态环境基金。着力研发溢油监视监测、报警、溢油来源鉴别、溢油扩散预报和溢油回收处理等系列技术。
6)加强海洋生态安全影响预测和对策研究,降低灾害风险。加强海洋生态安全基础理论研究,辨识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和恢复过程。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应采取适应性管理策略,通过对不确定性环境和事件的管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动态学习,制定和不断优化管理战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