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这世界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a photographer's life of love and war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67461
  • 作      者:
    (美)林希·阿德里奥(Lynsey Addario)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亲历·战场并非黑白分明,灰色地带更加让人心生恐惧

  视角·以女性摄影师特有的角度展示人性的阴暗和光明

  见证·9·11之后中东巨变和了解ISIS组织兴起的土壤

  信仰·战地记者就是一种承诺和责任,一种使命的召唤


展开
作者简介

  一个执着于战地摄影的美国“女汉子”——林希·阿德里奥

  林希·阿德里奥(Lynsey Addario)1973年出生与美国。2000年,她开始在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做摄影报道,并由此开启了她战地报道摄影师的职业生涯。不久之后,她奔赴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刚果、海地、苏丹达尔富尔等国家和地区采访和拍摄。她先后为《纽约时报》、《纽约时报特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和美国《国家地理》等媒体工作。

  在采访和拍摄的过程中,林希·阿德里奥遭遇过车祸、绑架、软禁、性骚扰、殴打和侮辱,甚至在她怀孕时还被迫照射过三次X光以完成安检和搜身。她用女性特有的视角报道了“9·11事件”之后重要的地区冲突和变革,见证了世界格局的变化。她观察着并用作品展示了人类的苦痛与希望、恐惧与勇气。

  林希·阿德里奥多次获得国际新闻领域和报道摄影领域的大奖:

  2002年,获得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新锐摄影师奖”

  2003-2005年,连续入选美国年度zuijia新闻摄影作品

  2008年,获得Getty图片大奖

  2009年,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类新闻,团体奖)

  2016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国际报道类新闻)

  2016年,获得第59届荷赛多媒体-创新报道组提名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个关于勇气、事业心和个人成长的故事。9·11后美国反恐战场上的这一代国际通讯社一线摄影记者,都将会对其感到熟悉。这也是一名女性在一个被认为是属于男人的世界里的故事。2011年,她在利比亚与其他三名《纽约时报》的记者一起遭绑架,被广泛关注。在回忆录里,她重述了这些冒险。书中同时还有让她失望的爱情和生活:男友的背叛、战地里的被侵害、以及其他一系列让她对自己的长期浪漫理想产生怀疑的灾难报道经历。当林希·阿德里奥的战地照片作为新闻被传播而受人关注时,她关于战争中普通百姓的影像,特别是冲突边缘的女人和孩子的影像,超出了新闻的层面。作为一名女性,阿德里奥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在全球——特别是在战地工作的女性,会遇到什么特殊的障碍和机遇。


展开
精彩书评

  林希·阿德里奥有种在极端环境中捕捉拍摄对象脆弱一面的能力。这使她能够在新闻摄影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里拔得头筹。

  ——美联社AP

  这部作品能够拨动生于安逸者的心弦。林希·阿德里奥用惨烈而直观的证据将人们震出他们的内心安全区,令人有所感触甚或有所作为。

  ——《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本直言不讳、无所畏惧的自传,由她亲身经历的事件和影像编织而成,她向我们展现了战地记者必须直面的种种严峻挑战和危险。

  ——《华盛顿邮报》

  林希·阿德里奥是一位情感方面的大师,一位见证者,不仅仅是见证大义凛然的牺牲与受难,而且见证人性本身。

  ——《波士顿环球报》

  这本自传如同一记正中你要害的冷硬铁拳。

  ——《娱乐周刊》

  林希·阿德里奥深刻、细致地展现了要完成世上艰巨的任务要挑战何种危险,能获得何等的兴奋刺激感。她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苛,她本可以在安逸的环境中拥有一切,但她却坚持呕心沥血、饱经磨难地一路前行。

  ——《旧金山纪事报》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利比亚的那一天,我再次自问那个困扰许久的问题:你为什么做这份工作?为什么冒死去拍一张照片?我已做了十年战地记者,却依然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事实是,没有人天生就喜欢这份工作,而是来自偶然的发现和积累。我们无意间接触到这不同寻常的生活,我们想继续做下去——无论将会面对怎样的疲惫、压力或危险。虽然以此谋生,但我们觉得这份工作更像是一项使命、一种责任和召唤,它让我感到快乐,我的生活因此充满意义。尽管如此,当一个记者在炮火中丧生或者踩上地雷不得不截肢,再或者因遭到绑架而让亲友痛不欲生时,我仍会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何选择这样的生活。

  我是22岁时走上这条职业之路的,当时我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份当地报纸的摄影师,并不知道日后会成为战地记者。我想旅行,去了解美洲之外的世界,我觉得相机是个不错的旅伴,它既能抚慰我,又有相当大的实际用途:让我得以窥视人的情绪。我觉得站在相机后面,是世上我唯一想逗留的地方。

  我在阿根廷第一次发现我能靠我的爱好——摄影来谋生,最开始是10美金卖一张照片。一旦我开始工作,新闻摄影看上去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了,问题变成: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立足?我成了美联社驻纽约的兼职记者,等我积累了经验,便开始去国外冒险,先是去了古巴,然后是印度、阿富汗、墨西哥。我在大多数人都害怕的地方待得很自在,我的勇气和好奇也随之膨胀。

  正当我在成为记者的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时,“9·11事件”发生了,世界因之改变了。于是我和成百上千的记者目睹了美军入侵阿富汗。对于许多记者来说,这是第一次报道我们自己国家的军队和我们自己的战争。反恐战争成就了新一代的战地记者,随着战争正当性的逐步减弱,我们的使命感也越来越强。我们有义务将真相公诸于众,这种使命感消耗着我们的生命。前线让我们成了一家人,突发事件、结婚、离婚和死亡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事基本结束后,我们主要在婚礼和葬礼上碰面了。

  刚开始时,我总是争着去报道重大的事件,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选择变得更加个人化。我在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上看到照片,有达尔富尔,有刚果的女人,有受伤的退役军人……当看着这些照片时,我的心跳会加快。一阵无声的焦虑涌上心头,这种情绪意味着我知道我也一定会去拍摄。

  这份工作有自己的节奏,我可能会花两个星期在乌干达拍摄身患乳腺癌的垂死女人;而在回家的飞机上,我已经在筹划去印度拍摄新的专题。当我回到伦敦的家,回到我丈夫保罗和儿子卢卡斯身边,我要对8000张在乌干达拍的照片做后期处理、带卢卡斯去公园、和编辑讨论另一项位于土耳其南部的拍摄任务。当人们问我为什么要去这些地方,我觉得他们问错了问题——对我来说,真正的难题不在于要不要去埃及、伊拉克或阿富汗,而是我分身乏术,不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

  idi-font-family:宋体'>我问了大卫(我所供稿的《纽约时报》编辑),能否在一周内找人来代替我。我今天下午出发回班加西,然后尽量就待在那里直到撤离。很快我就会回家了。我累坏了,感觉不太好。”我尽量平静地告诉他。

  我没有告诉他,这几天早晨我常常赖在床上不愿起来,端着速溶咖啡发呆,而我的同事们则麻利地忙着收拾相机,把行李搬进后备箱。进行战地报道时,我有时奋勇无比,有时就像现在一样,提不起精神。两天前我把一个装满照片的存储卡交给另一位摄影师,请他转交给我的经纪人,万一我回不去,至少我的作品会完好无损。

  ……

展开
目录

序幕

 

Part 1

探索世界:康涅狄格州、纽约、 阿根廷、古巴、 印度、 阿富汗

Chapter 1  在纽约,没有人会给你第二次机会

Chapter 2  你有几个孩子?

Chapter 3  9·11事件发生,战争来了

 

Part 2

“9·11”事件后的那些年: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拉克

Chapter 4  美国人,这里不欢迎你

Chapter 5  在巴格达,我并不那么担心子弹

Chapter 6  出离恐惧

 

Part 3

寻求平衡:苏丹、刚果、伊斯坦布尔、阿富汗、巴基斯坦、法国、利比亚

Chapter 7  女人一出生就成为牺牲品

Chapter 8  去做你的工作,工作完了就回家

Chapter 9  世上最危险的地方:阿富汗科伦加尔山谷

Chapter 10 司机死了,我结婚了

 

Part 4

死亡与生存:利比亚、纽约、印度、伦敦

Chapter 11 你今晚就会死

Chapter 12 幻灭

Chapter 13 我建议你不要去采访

Chapter 14 我的儿子卢卡斯

 

跋 重返伊拉克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