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传统医学学科动态及其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将此类方法一以贯之体现在本书的立意和内容之中,并与笔者团队之前提出的“大中医”“三分法”“五要素”“两个层面”“三个融合”等理念与方法一脉相承、合为一体。 二是对传统医学学科进行了学科内外的宏观、动态审视,有助于引导人们科学认识传统医学学科及实践。 三是本书的体例和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医学比较研究》一书文医结合的风格类同,有别于关于一般的医学史研究、医学文化类研究、医学比较类研究等惯用的研究体例和叙述方式,诸如编年体、断代史、纪传体等体例,以及按朝代、人物、疾病等传统的叙述方式,此亦是本书的创新之处。
本书一改过去关于医学历史类的一般叙述方式,比如编年体、断代史、纪传体等传统的叙述方式。聚焦"学科"的历时演变,从"中西"共时的镜像,结合一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或代表性方、药等,描述中国传统医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动态演进及与其他医学比较研究的过程。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学科的概念、医学学科的概念、医学学科的方法纲要、人类文明的开化、简帛医书中体现的医学发展变化等,以大视角、大环境、大学科审视医学学科的发展变迁,描述医学学科逐步走向独立发展的过程。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医""西医""中药"等这几个重要的医学门类,其概念及内涵的丰富及变迁过程,特别是聚焦麻黄、金鸡纳、青蒿素、黎豆、二甲双胍等,分析了药用植物的起源及其从本草到中药学现代药物的变迁过程,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过程。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中西传统医学发展的模式和道路的异同,从"两个层面"和"三个融合"的角度,谈医学未来发展的展望,医学人文问题的思考,以及医学如何回归本原初心等。
上篇
传统医学学科与方法总论
第一章学科及医学学科概论/3
第一节学科的定义及其内涵实质的变迁/3
第二节医学学科的定义及分类/6
第三节医学学科的结构要素/9
第四节医学发展的学科概述/11
第五节医学学科的未来展望/21
第六节医学学科研究的方法纲要/22
小结与讨论/28
参考文献/29第二章医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独特镜像/34
第一节人类文明及其发展概述/34
第二节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43
第三节医学是人类文明的影像/47
第四节丝绸之路与医学学科的发展/52
小结与讨论/55
参考文献/56第三章古文字中承载的早期中西方医学/58
第一节四大古文字与早期世界传统医学/58
第二节甲骨文字与早期中国传统医学/67
第三节古文字与古代医学——兼论中西方医学的起源时间/71
第四节语言文字是医学学科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76
小结与讨论/78
参考文献/80第四章简帛医书勾勒的中国传统医学学科动态版图/81
第一节我国现今传统医学版图及其特点/82
第二节研究早期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83
第三节简帛医书中的中国传统医学全景式概览/83
第四节简帛医学描绘的中国传统医学动态版图分析/89
小结与讨论/92
参考文献/93第五章中西传统医学从本能向经验及理论的变迁/95
第一节神话传说与传统医学/95
第二节动物本能与传统医学/98
第三节劳动实践与传统医学/99
第四节巫医巫术与传统医学/104
第五节经验与传统医学/107
第六节理论与传统医学/109
小结与讨论/111
参考文献/113第六章中西传统医学从哲学向医学的变迁/115
第一节古典哲学是传统医学发展的核心要素/115
第二节古希腊的哲学与医学/116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哲学与医学/121
小结与讨论/127
参考文献/129
中篇
医学学科的变迁与比较
第七章“中医”作为学科概念内涵外延的变迁/133
第一节“中医”学科概念的古代含义/133
第二节“中医”学科概念的近现代含义/136
第三节“中医”学科概念的最新含义/137
第四节新型中国传统医学学科体系构建思考/139
小结与讨论/140
参考文献/141第八章“西医”作为学科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变迁/143
第一节从地理概念到医学概念/144
第二节从西域医学到西洋医学/145
第三节从西方传统医学到现代医学/150
第四节“西医”概念的局限和重塑/155
小结与讨论/156
参考文献/157第九章“中药”作为学科概念内涵及其实质的变迁/159
第一节“中药”学科概念的古代阐释/159
第二节“中药”学科概念的近现代内涵——兼谈外来药物“归中”过程/167
第三节“中药”学科概念的当代内涵/169
小结与讨论/172
参考文献/173第十章从罗布泊墓葬麻黄看药用植物和中药学学科起源/175
第一节本草起源问题概述/175
第二节麻黄作为本草起源样板的选择/176
第三节古罗布泊人药用植物认知与运用模式的构建/182
第四节对麻黄认识的发展及现代研究概述/188
小结与讨论/193
参考文献/195第十一章奎宁与青蒿素的异途同归/199
第一节疟疾: 人类由来已久的顽疾/199
第二节金鸡纳: 从区域走向国际/202
第三节奎宁: 从传统到现代的升级/205
第四节青蒿素: 从本草到明星抗疟药/207
第五节从金鸡纳到青蒿素: 药物研发的新思路/210
小结与讨论/212
参考文献/213第十二章从天然植物到药物的不同发展过程/215
第一节洋金花——胆碱能受体阻断药物/215
第二节黄连——小檗碱/218
第三节洋地黄——地高辛/220
第四节古柯叶——普鲁卡因/222
第五节山羊豆——二甲双胍/223
第六节狗爪豆——左旋多巴/224
第七节八角茴香——达菲/226
第八节柳树——阿司匹林/229
第九节其他/234
小结与讨论/239
参考文献/240第十三章中西传统医学学科发展模式与道路的异同比较/245
第一节经典的基因: 中西医学的个性差异/246
第二节经典的路标: 中西医学发展的分道扬镳/252
第三节经典的光芒: 中西医学和而不同的未来/257
小结与讨论/260
参考文献/261第十四章从科学、技术、文化的综合维度探讨传统医学“两个层面”及其学科归属与发展/262
第一节“科学”: 从传统科学到现代科学的演变/264
第二节“技术”: 从原初技术到现代技术的演变/266
第三节“文化”: 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的演变/270
第四节“科学”“技术”“文化”之间的关系/271
第五节传统医学的“科学”与“技术”归属/275
第六节传统医学的结构性要素及“两个层面”/282
第七节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维度下的传统医学发展/287
第八节传统医学融入现代医学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293
小结与讨论/297
参考文献/300第十五章人类医学演进中的医学人文学科及其重构/303
第一节医学人文有关概念/303
第二节医学人文的缘由及价值/304
第三节医学人文的历史演变/305
第四节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人文/306
第五节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在新时代的发展/308
小结与讨论/310
参考文献/310
下篇
新时期传统和现代医学学科融合发展初探
第十六章从中西医学科的变迁谈创新中西医结合教育/315
第一节创办新型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时代背景/316
第二节中西医结合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317
第三节新型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创办设想及模式/319
第四节创新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重要意义/321
小结与讨论/322
参考文献/322第十七章中医学科发展与人工智能的对接初探/324
第一节人工智能在医学和健康领域的应用/324
第二节人工智能在中医领域的认识与应用/325
第三节人工智能与中医结合的对策/326
小结与讨论/329
参考文献/329第十八章中西医结合学科与新时代“医老养老”工程/331
第一节传统医学关于“医老养老”的认识/332
第二节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在“医老”中的理论与实践/336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在“医老养老”中地位与作用的建议/340
小结与讨论/342
参考文献/343第十九章“慢病相对时空”/345
第一节新时代需要新的医学人文/345
第二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介绍/347
第三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的特色疗法与干预方式/349
第四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的科学基础与转化/359
第五节“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收效与影响/381
小结与讨论/383
参考文献/384
第二十章中国传统医学学科的生发、比较、融合与发展/387
第一节医学之生发/387
第二节医学之变迁与比较/393
第三节医学之融合与发展/402
小结与讨论/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