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沅陵县政协志
0.00     定价 ¥ 1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530323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收藏
编辑推荐

人民政协迎来新任务,也肩负起新使命。相信通过《沅陵县政协志》的出版,可以让读者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促进县政协在中共沅陵县委的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凝心聚力,履职尽责,不断实现政协工作创新,不断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不断推动民主政治进步,带领广大政协委员,围绕沅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助力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沅陵凝聚力量,再立新功!

展开
内容介绍

《沅陵县政协志》以大量的资料,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沅陵人民政协事业65年的发展历程,反映出沅陵政协成立、中断、恢复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县政协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对促进新时代政协事业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借鉴作用和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广大政协委员和从事政协工作的同志,以及关心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各界人士、各级领导认真阅读和体会。

展开
精彩书摘

概述

沅陵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沅水中下游,隶属怀化市,位于怀化北端,东连桃源、安化,南接溆浦、辰溪,西与古丈、泸溪、永顺毗邻,北与张家界市交界。沅水贯穿全境,是历史上来往云贵川湘的交通动脉。沅陵县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境内自古多民族聚居,是清以前各个朝代征苗防蛮的前哨,历为郡、路、州、府,是大湘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白族、回族等25个民族67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7万多人,占全县人口总量的55%以上,以苗族、土家族、白族为主。沅陵版图历代都有不断调整。2020年,全县辖21个乡镇,共369个村委会,34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湖南省幅员最大的县。

沅陵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是文化保护。秦代嬴政焚书坑儒,沅陵学子为保护先秦文化,冒着灭族风险,在县城之西30里的二酉山岩洞中收藏下千余卷殷商至战国时期古籍典册,为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做出不可磨灭贡献。二酉山从唐代开始,即成为天下读书人心神向往的文化圣山。明代以来,山上书院蔚起,山下求学成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酉山下的乌宿村,考取大学的寒门学子数以百计,先后有一百多人成为全国或世界文化、教育领域有影响的人物,是名副其实的教授村。二是文化传播。唐贞观二年(628),太宗李世民下旨,在沅陵县城西麓虎溪山建造以传播弘扬佛学为主的龙兴讲寺。这是我国最早的佛学书院,比开元年中建造的集贤书院早90年,比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早345年。之后,明正德六年(1511),王阳明自贵州龙场谪归,途经沅陵,被当地厚重的学习风气所感动,就留下来寓居龙兴讲寺一个多月,为沅陵学子讲解传授他刚悟成不久的“致良知”学说。他的学生为缅怀感激王阳明对沅陵文化的贡献,在龙兴讲寺旁修建了阳明书院,作为沅陵培养人才的场所。明清两代,历任知府、县令,莫不把亲临书院为学子讲课引以为荣。清光绪二十六年(1889),朝廷“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各省普设中小学堂”,1901年,虎溪书院改造成为新式中学,经过两年试行,于1903年正式成立为“辰州府中学堂”,它与北京五成中学(现北大附中)、湖北文普中学一道,并列为我国最早兴办的三所新式中学。此后,经过演变发展,先后易名为辰郡中学、辰州公立中学校、湖南第八联立中学、辰郡联立中学。1951年,辰郡联立中学与其他四所中学合并,组成“湖南省立沅陵中学”,即今沅陵第一中学的前身。虎溪书院从成立之日起,到湖南省立沅陵中学这个时期,学生来源不仅局限于沅陵,整个湘西,都是其生源地,是大湘西的第一学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三是文化包容。沅陵县城内,有一条宽3米,长500多米的街巷,是为马路巷。清朝康熙年间,在马路巷近山巅处,首先出现了一座佛教寺庙白园寺,稍后,道教亦迁入巷中,修建了一座小型的道观。嘉庆八年(1803),伊斯兰教在巷中修建一座清真寺。光绪二十七年(1901),天主教进入沅陵,先是在各地设立分堂,后在马路巷买地建立总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美国复初会利用“辰州教案”清政府赔款,在巷中修建起基督教永生堂。至此,马路巷成为沅陵县五大宗教汇聚之地。虽然各教信仰不同,教义有别,但是各教信徒却能融洽相处,友爱互帮,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沅陵宗教文化现象,最大程度体现出沅陵人的包容气度。勤奋好学,善于沟通,包容和谐,是沅陵历久弥新的文化特征。

沅陵以其幅员广阔,成为湖南丰富的资源宝地。沅陵的水能蕴藏量、黄金年产量、活立木蓄积量均居全省首位,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县、全省林业十强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碣滩茶、五强溪鱼、湘西(大合坪)黑猪均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碣滩茶自唐代历为贡茶,茶韵天香,享誉中外。沅陵美得令人心痛,有借母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沅陵国家森林公园,新潇湘八景之一五溪湖等众多景区景点,是休闲、垂钓、度假、养生胜地。沅陵也是后发赶超的创业基地。沅陵集老、少、边、穷、库于一体,是革命老区县、少数民族人口过半县、边远山区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五强溪库区移民大县。近年来,沅陵立足特色优势,主攻水电、矿产、电子信息、茶叶、旅游五大产业,打造传统与新兴产能“双引擎”。创建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这些独特的文化土壤和物产蕴藏,成为沅陵繁荣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也对沅陵县政协工作的开展和取得辉煌成绩产生良好的影响。

1949年9月18日,沅陵解放。1950年3月,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县人民政府于5至8日组织召开沅陵县首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采用协商、推选、特邀等形式产生。首届一次人民代表会议共产生代表85名,其中农民代表34名,党政机关干部12名,工人8名,妇女5名,青年及学生2名,教职员6名,私营工商业者4名,公营企业职工8名,开明绅士2名,军人4名。代表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次会议,与会代表听取审议县长张子祥的施政报告和中共湘西区党委统战部长顾俊申的关于目前时局报告,着重讨论、议决救济失业工人、组织农民度夏荒、清匪清枪、巩固社会秩序等工作。从同年9月首届二次人民代表会议开始,机关团体代表由单位选派,其余各界均是选举产生。截至1953年6月,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终止,在此期间,共产生过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8次会议。其中1950年9月22日至26日召开的首届二次会议到会代表323人,是历次会议参会代表人数最多的一次。

沅陵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政协沅陵县委员会的发端,在1954年建立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前,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既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又具有人民政协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四年中,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对于团结和组织全县人民,积极参加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大运动和“三反”“五反”斗争,恢复和发展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四年历练,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县政协的雏形,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参政议政经验,为日后县政协的成立储备了人才,提供了保障。

1955年5月,沅陵县胜利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全县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国民经济快速恢复,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兴起,社会各阶层众多民主人士,纷纷表现出为沅陵建设献智出力的热切愿望。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各界人士,把他们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中共黔阳地委根据湖南省委指示,批准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沅陵县委员会。从此,开启了沅陵政协65年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沅陵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于1955年5月18日至19日在沅陵县城举行,本届政协共有19名委员,出席会议15人。这次会议,听取并讨论《沅陵县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筹备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县政协首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和常务委员。县首届政协在任期内共召开两次全体会议,第二次全会前增补6名委员,使得本届政协委员人数上升到25名。县政协一届二次全会,传达学习湖南省政协首届第二次会议精神,决定成立沅陵县政协学习委员会和工商、社会文教2个工作组,为后来政协组织机构的建立及政协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积累出一些基层政协的工作经验。

1960年12月,县政协进行首次换届。12月7日至11日,县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在县城召开,听取和讨论一届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政协二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和常务委员。与会委员协商通过全会决议,列席县人大四届一次会议,听取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1961年9月19日,召开县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主要集中学习国内外形势和毛主席著作,并就各界人士如何改造好世界观,搞好合作共事等问题展开讨论,达成共识。1964年9月,政协换届。县政协三届委员会仅召开一次全体会议。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县政协陷于瘫痪,很多政协委员和民主人士遭受冲击和迫害,政协活动被迫停止。

纵观沅陵县政协从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十年间,正是我国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县政协执行党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统一战线方针,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营造出政协平等相处、合作共事的良好氛围。1958年后,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抬头,县政协也曾一度脱离实际,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起到推波助澜,产生不好影响。随着中央政策调整,沅陵基本刹住“共产风”,各种“左”的思潮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政协切实贯彻“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在引领社会各界人士加强政策学习、转变思想认识,坚信党的领导,做出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沅陵县政协从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中断活动,共产生三届委员会,召开5次全体会议。总的来说,在这期间,历届政协委员会围绕国家的中心任务,协助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各项方针政策,为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也为县级政协未来发展摸索积累下宝贵经验。


展开
目录


凡例

概述001

大事记012

第一章 机构沿革

第一节 政协委员会031

第二节 工作组036

第三节 专门机构039

第四节 派驻机构053

第二章 党的组织

第一节 党组063

第二节 党支部065

第三章 政协会议

第一节 全体会议068

第二节 常委会议082

第三节 主席会议107

第四章 政协委员

第一节 委员产生130

第二节 委员界别与结构132

第三节 委员学习137

第四节 委员培训与管理145

第五节 宣传工作149

第五章 履行职能

第一节 政治协商152

第二节 民主监督190

第三节 参政议政220

第六章 提案工作

第一节 提案提出260

第二节 提案办理267

第三节 提案表彰280

第七章 服务经济

第一节 自办实体299

第二节 引导发展302

第三节 脱贫攻坚308

第四节 社会公益312

第八章 文史征编

第一节 史料征集324

第二节 出版发行328

第三节 作用与影响334

第九章 团结联谊

第一节 对台工作340

第二节 服务三胞三属343

第三节 政协之友联谊347

第四节 茶话会联谊349

第五节 诗书画联谊353

第六节 纪念庆典355

第十章 机关建设

第一节 思想建设360

第二节 职责建立367

第三节 制度建设371

第四节 作风建设379

第十一章 人物

第一节 人物传略387

第二节 人物简介401

第三节 人物录415

丛录445

后记50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