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维新的构想与开展 : 明治时代(讲谈社·日本的历史10)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3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9634712
  • 作      者:
    铃木淳
  • 译      者:
    李青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关于本书】

      本书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十卷。讲述的是明治时代的历史,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晚晴到民国初期。

      东京大学近代史学者铃木淳代表作品,重现近代日本的成长轨迹。

      东京大学教授铃木淳,是日本近代史领域的学者,其对明治时代社会经济史的论述,为日本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揭开明治维新的蓬勃表象,发现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一百多年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步入近代化的道路,其后日本的发展对邻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本卷聚焦这段中国人十分为关注的日本历史,从日本学者自身的目光出发,以维新亲历者的人生经历为引线,向读者诠释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明治维新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推荐:本书叙述明治维新史,几乎看不到概括性总结和抽象性表述,叙史专题性强,细节详尽如讲故事。中国学人可以看看日本史学家如何叙述这段中国十分关注的日本历史,这对探寻中日差异、理解日本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大有裨益。


      【关于“讲谈社·日本的历史”】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中文版)共十卷。史学名家汤重南、王勇、王新生、刘晓峰郑重推荐。

      日本史里程碑之作,讲谈社百年献礼巨制;日本史学名家写给大众读者的诚意之作。

      日本史学泰斗网野善彦领衔出品,十位日本一级学者撰述,十位国内新锐学者译介,整套书开放、客观、国际化,集四十年研究成果,代表日本史学界前沿水准,是一部此前未有的地道日本史。

      一套书读懂日本史。

      本套书共10卷,4112页,200万字,覆盖了日本从部落发展为近代国家共2000多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时期,从东亚与世界的视野出发,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今日之日本,乃至今日之东亚以及今日之世界。

      每卷以关键问题为锚,日本史学家从内部看自身历史,既有对宏观历史的纵横把握,也有对微观历史的细致体察;讲述既有大家风范,又有超强的亲和力和可读性。

中文版历时五年,精心打造,设计考究,插图精美,值得日本历史和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

      从翻译、编辑到装帧设计,诸多细节,无不用心。每卷彩插,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再现经典历史场景,图文互证,颇具风格。

展开
作者简介

      铃木淳,1962年生,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国史学科,修完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现任东京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近代史、明治时代的社会经济史。主要著作有《明治的机械工业》《町灭火队的近代》《新技术的社会志》《关东大地震》《科学技术政策》等。


      李青,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日语系,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翻译文学研究。译有司马辽太郎、上桥菜穗子、富安阳子等作家作品十余种。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叙述明治维新史,几乎看不到概括性总结和抽象性表述,叙史专题性强,细节详尽如讲故事。中国学人可以看看日本史学家如何叙述这段中国十分关注的日本历史,这对探寻中日差异、理解日本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大有裨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明治天皇在行幸东京的途中,第/一次看见了太平洋。江户时代的天皇几乎从未离开京都,更不曾见过外海,明治天皇睿览大洋的一刻,历史的轨道即从“幕末”转向了“明治”。此后二十余年,明治政府自上而下掀起改革浪潮,日本逐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埋下诸多隐患。

      本卷用维新志士的个体经历穿针引线,全面而立体地呈现了日本由落后岛国跃居亚洲强国的转轨历程。

展开
精彩书摘

前言亲眼看见大海的天皇

明治元年(1868)十月一日,在从京都乘肩舆前往东京的途中,明治天皇第一次亲眼看见了太平洋。长州藩同行的木户孝允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至尊睿览大洋……从此皇威光耀外海,感泣不已也。”长途跋涉后终于看见广阔的大海,一定有很多人会为此而感动。不过,多次往返于江户与藩地之间、看惯了太平洋的木户孝允却并非为此动容。

不仅是刚刚年满十六周岁的明治天皇,江户时代的历代天皇基本都没有离开过京都,更不曾见过外海。天皇看见太平洋这件事本身即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而且在那个时代,外海有着特殊的含义。在没有飞机的时代,海外的所有以书籍、以人为载体的信息,均由船只带入岛国日本。代表外国军事实力的军舰、军队也来自海上。外海是连接日本与海外各国的通道,也是各国军舰、船舶炫耀军事实力与先进技术的舞台。那些能在外海航行的轮船赋予了外海更加重要的意义,它们给陆地上没有国境线、鲜有机会直接与欧美文明接触的日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幕府末期的动乱始于十五年前。彼时佩里率领四艘蒸汽军舰出现在浦贺海面上,包括木户孝允在内的很多人痛感必须设法应对这样的局面。对于那时候的木户孝允等人而言,外海是最危险的领域,随时有可能出现外国军舰的身影。“海防”成为幕府与各藩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因而各地纷纷修建起用来架设大炮的炮台。长州藩在幕府开放港口后,仍采取攘夷方针。五年前在下关炮台,长州藩与四国联合舰队交战,最终以惨败收场。

然而,如今的木户孝允不再惧怕大海。他的后辈伊藤博文、井上馨等人漂洋过海前往英国考察后归来,组建起新的政府。在这一年的一月十五日,即天皇元服(加冠)之日,新政府宣布与外国和睦共处。在眼下的戊辰战争中,政府的官兵使用轮船进行海上运输,大海从危险领域变成可以获益的实用领域。回顾十五年来自己对大海感情的变化,回忆起自己的辛劳和在内战中流散朋友的音容笑貌,木户孝允难免会悄然落泪吧!

当然,自多年前起,以幕府为中心,日本也在不断发展对外贸易,普及轮船,建设近代化的海军。八天前,会津藩投降,戊辰战争的陆地战基本结束。但在这一阶段,日本实力最强大的舰队仍是由榎本武扬率领的、停泊在仙台藩领地内松岛湾的旧幕府海军。在充分利用大海这一点上,新政府只是更换了领导人,但仍旧延续着幕府的方针。天皇看见大海这件事便象征着这种更迭。

不过,维新的目的并不是让天皇看见大海,也不是要打破长期以来的传统,而是要构筑新体制的起点。面对渡海而来的近代技术与近代军事力量,新政府不再像幕府那样,一边维持旧体制的框架,一边接纳它们,而是要变革体制,举全社会之力加以应对,这是维新的开端。自此以后,这场不断进行的社会变革便以宣扬“皇威”为目的,天皇成为其象征。

此后,外海成为日本向海外直接宣扬皇威的舞台。木户孝允主张在这一年入侵朝鲜:“在其土大张神州之威。”数年内,日本向海外大展军事实力。明治十一年(1878),在江华岛事件主角井上良馨舰长的带领下,日本国产军舰“清辉”巡航欧洲各国,日之丸旗迎风招展,向世界宣告新的海军大国已经诞生。随后,日本与清朝在建造军舰方面展开竞争,把扩充海军作为在军事上、文明上发扬国威的最佳手段。此事在日本国内获得广泛支持,政府意欲以此为中心来应对议会上提出的问题。

大海的作用不仅限于此。继政府首脑为首的岩仓使节团环球考察后,许多人远赴海外,带回了新的知识。在日本国内,天皇乘坐轮船从鹿儿岛一路巡视至函馆,这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对外贸易的扩大,出口产业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进口商品。日本国内海运业的飞速发展也使人员往来、物资流通变得更为频繁。即便是偏远地区,也迅速在海上航线的重要之处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的、西式风格的灯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明治时代始于大海。

在“明治”年号确定后的第二十二天,天皇眺望太平洋的这一瞬间,正是一个历史由“幕末”进入“明治”的巨大转折点。木户孝允正是看清了一点,才不禁热泪盈眶。

展开
目录

第一章明治的“藩”

第一节《五条御誓文》

第二节公议

第三节藩制改革


第二章户长们的维新

第一节从藩到县

第二节户长的工作

第三节户长与地方


第三章士族的职能

第一节对外战争的变化

第二节民权、叛乱、巡查

第三节秩禄处分


第四章官与民的相遇

第一节西乡与大久保

第二节道路县令与民权家

第三节《军人敕谕》


第五章整顿内政,增加民产

第一节造船业与外国人

第二节企业勃兴

第三节贯彻维新


第六章颁布宪法

第一节宪法颁布仪式

第二节东京与地方

第三节“书籍奴隶”的维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