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典十讲(翻译家李继宏力作,讲透十本中国读者较感兴趣的名著;用读一本书的时间,掌握十本经典名著的精髓!)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3964795
  • 作      者:
    果麦文化,出品,李继宏
  • 出 版 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 用读一本书的时间,掌握十本经典名著的精髓!

★ 十篇导读,三篇翻译心得:深度剖析经典名著背后故事,帮助读者体会经典作品的魅力,真正读懂名著,理解经典故事的历史文化背景。

★ 深入简出,讲透十本中国读者较感兴趣的名著:《小王子》《动物农场》《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瓦尔登湖》《月亮和六便士》《傲慢与偏见》《喧哗与骚动》《简·爱》和《在路上》。

★ 每一部经典中,都蕴藏着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

★ 让名著不再沉重难理解,让阅读变得简单而有趣。

 

尼采说,越是接近本质的,就越是索然无味。

“名著”二字总给人晦涩艰深之感,相信很多读者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一堆名著经典佳作,但很多却往往只翻看了几页,甚至有些是塑封未拆、从未打开。这些书,仿佛天性自带着“难懂”的标签,令人望而生畏。

但是,这些难懂的书,却又是真正值得我们花时间去阅读的东西。因为只有真正一流的作品,才会让读者思考,激发出思辨的火花,乃至看待问题的眼界和格局,都会因之而拓宽。

因此,这本《经典十讲》便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它是译者李继宏老师专门为十本经典名著所撰写的导读。这些文章曾经帮助过不少人真正看懂了名著。比如学者李银河,就曾表示是在看了《喧哗与骚动》的导读之后,才完全读懂了福克纳的这部经典著作。

所以,我们相信这本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亲和力的小书,同样也会对那些想看名著,但又生怕看不懂、读不进去的读者,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展开
作者简介

李继宏

生于1980年,广东揭阳人,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现居上海,曾任英国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访问学者、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英文系客座研究员,译有“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丛书,包括《小王子》《老人与海》《动物农场》《了不起的盖茨比》《瓦尔登湖》《月亮和六便士》《傲慢与偏见》《喧哗与骚动》《简·爱》等,以及《追风筝的人》《与神对话》《穷查理宝典》等图书,译著总销量超过2000万册。另著有外国文学评论集《陌生的彼岸》。


展开
内容介绍

每一部经典中,

都蕴藏着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

 

《小王子》《动物农场》《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瓦尔登湖》《月亮和六便士》《傲慢与偏见》《喧哗与骚动》《简·爱》和《在路上》,以上这些经典作品近乎家喻户晓,普通读者纵使不是烂熟于心,恐怕也是耳熟能详。它们或是讲述的故事动人心弦,给历代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或是倡导一些崇高价值观,能够陶冶高尚的情操;或是具备高超艺术造诣,推动了叙事技巧的发展;或是及时反映新兴思想,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总之,这些经典堪称人类文明的精华,理应摆在每一个读者的书房里。

但由于这些作品成书年代久远,现在的读者想要真正理解并不容易。经常有读者抱怨看不懂它们;还有读者以为看得懂,却不明白它们何以成为经典。其实文学和绘画一样,专业性特别强。普通观众去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如果不借助专业的导览或解说,是很难看得懂各种画作的。这个道理对文学作品来说也成立。

有鉴于此,翻译家李继宏专门给上述十种经典写了十篇导读。这些不同的文章试图解答一些相同的问题: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是什么样的?写过哪些作品?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如何?在叙事艺术上有什么突破?为人处世方面能给读者什么启发?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的影响?对今天中国读者的意义在哪里?

作者希望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小王子》《在路上》等作品的经典之处,进而收获更多的心得和启发。


展开
精彩书评

译本为什么要读李继宏的?不仅因为译笔,更因为导读和注释。它们带来的意外惊喜和收获,是其他译本无法替代的。——易中天(学者)

继宏是我的旧友,也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专职文学译者;他的译笔清新优雅,可读性强,我向来很喜欢。 ——吴晓波(财经作家)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不容易翻译的书遇见了优秀的翻译家李继宏。 ——钱文忠(复旦大学教授)

李继宏先生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文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录(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展开
精彩书摘

1957年6月3日,旧金山城市之光书店,两位顾客挑选了一册《嚎叫及其他诗歌》,这是该店出版的“袖珍诗人丛书”第四卷,售价75美分。那天老板劳伦斯·菲林格蒂正在加州中部山区大苏尔,看店的是经理村尾重芳;后者在收银的时候,应该没有料到这竟然是一次钓鱼执法。那两人付了钱,随即亮明便衣警察的身份,以销售淫秽图书的罪名,当场拘捕了村尾;该市警察局青少年署随后发出了针对菲林格蒂的逮捕令。

旧金山警察局对这部诗集的指控并非毫无根据,问题主要出在开篇诗歌《嚎叫》。该诗第一节描绘了二战后美国一些白人青年酗酒吸毒、纵情声色的生活状态,充满粗俗甚至淫秽的用语。但时年31岁的作者艾伦·金斯堡只是个默默无闻的诗人,《嚎叫及其他诗歌》(以下简称为《嚎叫》)在前一年刊行,是他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作品,销量平平无奇,之所以引来那些以卫道士自居的警察,是因为过去两个多月来一场在旧金山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风波。

那年3月25日,旧金山海关官员切斯特·麦菲没收了520册从英国印刷厂寄往城市之光书店的《嚎叫》,随后在接受《旧金山纪事报》记者采访时,说出了他这么做的理由:“这本书的用词和立意都是淫秽的,你不会想让你的孩子碰到它。”查禁含有性描写内容的图书不是切斯特·麦菲个人的爱好,而是美国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

早在1821年,马萨诸塞州出版商彼得·霍姆斯便因为印发英国作家约翰·克里兰1749 年的小说《芬妮·希尔》而被处以300美元重罚;1842年生效的《美国关税法》禁止进口淫秽读物,赋予海关没收违禁图书的权力;1873年生效的《压制淫秽文学和不道德文章交易及流通法》禁止邮寄一切与性相关的物品;此后百余年里,文学作品在美国各地遭到焚烧、查禁甚至起诉的例子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具有重要影响的经典,包括瓦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詹姆斯·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

社会环境如此,早年美国出版商在审稿时异常谨慎,会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法律纠纷而拒绝一些投稿,所以像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和弗拉基米尔· 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虽然都是在美国用英语写就,但最初只能去较为开明的法国巴黎出版。20世纪40和50年代的美国作家和出版人还时刻面临着一种更巨大的危险:麦卡锡主义。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一道铁幕在欧洲大陆徐徐落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了长达46年的冷战。冷战本质上是两种意识形态之争,早期社会主义阵营稳稳地占据了上风,既因为苏联是击败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在战后国际社会享有崇高的威望,也因为资本主义阵营大部分成员国,比如英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均是作恶多端的殖民帝国,亚非拉人民无不对其深恶痛绝。1948 年在波兰召开的“世界和平知识分子大会”便是典型的例证。当时原子弹尚未研制成功的苏联出于对美国的忌惮,组织了这次主张裁军、主权、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大会;约600名来自46个国家的知名知识分子出席,包括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和智利诗人聂鲁达等,甚至连爱因斯坦和美国前副总统亨利·华莱士也发去了贺信。这次大会的成功催生了1950年创办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帮助苏联树立了代表进步与和平的国际形象。

美国为了应对苏联的宣传攻势,同时开辟了对外和对内两条思想战线。就在世界和平理事会成立的同一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笼络一批亲美知识分子,如英国作家伯特兰· 罗素、法国哲学家雷蒙·阿隆和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等人,在巴黎设立了以抹黑共产主义为宗旨的“文化自由大会”(Congress forCultural Freedom),打着宣扬文化自由的旗号,出版大量颂扬资本主义制度和美国的图书刊物,资助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文化自由大会”巅峰时在35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这是美国对外的思想战线。

对内的思想战线则是麦卡锡主义。美国政府公然打压共产党员由来已久,早在1947 年,哈里·杜鲁门便已签署总统令,禁止共产党员在联邦机构任职。1950年2月,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指控美国国务院部分职工是共产党员;联邦调查局随后掀起一股大肆迫害信仰或认同社会主义的进步知识分子的狂潮,当年的媒体将这种白色恐怖称为麦卡锡主义。自1950 年起,美国当局一方面阻挠国外左翼知识分子入境,一方面骚扰甚至以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抓捕国内作家、编剧、导演和科学家。1950年,英国诗人狄兰· 托马斯应邀前往纽约交流,但因其同情工人阶级的言论,申请签证时遭到诸多刁难,在美国巡回演讲期间也被联邦调查局探员跟踪。驰名国际的剧作家亚瑟·米勒曾有多年被拒发美国护照,不得离境;侦探小说天王达希尔· 哈米特因为拒绝提供四名遭通缉共产党员的下落而身陷囹圄,被列入黑名单或收监囚禁的好莱坞演员、导演、编剧和音乐人更是不计其数。

1954年8月,《共产主义控制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将共产党列为非法组织,信仰或支持共产主义被定义为重罪,麦卡锡主义自此取得了在美国本土彻底污名化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

慑于埃德加·胡佛及其手下联邦调查局探员的淫威,20世纪50年代美国出版界几乎人人自危,敢于发行含有违禁内容书籍的,只有极少数新创办的小众出版社,如纽约的小树林印刷所(Grove Press)和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后者的创办人劳伦斯·菲林格蒂1919年出生于纽约,1950 年从巴黎索邦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翌年迁居旧金山,1953年6 月和朋友创办这家最初只卖平装本图书的书店,两年后刊行“袖珍诗人丛书”第一卷,涉足出版业务,艾伦· 金斯堡的《嚎叫》是该丛书第四卷,也是城市之光出版的第四部图书。

菲林格蒂本身是一个信奉社会主义的诗人,但和美国同时代一般左翼知识分子不同,他极具经世之才,在出版《嚎叫》之前,早已预见到这本书将会给他带来麻烦——毕竟在这首长诗里面,金斯堡不仅使用了大量粗言秽语,还将美国比喻成“法西斯骷髅地”,要对其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和“两万五千名疯狂的同志齐声唱响《国际歌》最后一节”。1956年3月,菲林格蒂把书稿寄给专门替个人和机构打官司的美国公民自由联盟,询问如遭起诉能否得到法律援助,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放心地在当年11月将其付梓。

美国公民自由联盟信守承诺,在1957年4月3日知会切斯特·麦菲,声明将挑战旧金山海关此举的合法性。与此同时,《旧金山纪事报》连篇累牍报道这件事,刊登了许多声援城市之光的言论。大概迫于舆论压力,旧金山联邦检察官拒绝就《嚎叫》立案,海关只好在5月29日放行遭扣押的图书;但旧金山警察局青少年署已在报刊上获悉《嚎叫》的争议,决定介入,因而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村尾重芳被捕三天后,劳伦斯·菲林格蒂从大苏尔回到旧金山,走进警察局自首;翌日公民自由联盟替他们支付了500美元保释金,并着手筹备与警方打官司,于是一场即将彻底改变美国出版业的审判就此开始了。

这场诉讼持续了四个月,菲林格蒂和公民自由联盟邀请多位文学研究专家出具证词;当年8月22日,法官克莱顿·霍恩宣判村尾重芳无罪,因为检方无法证明他看过《嚎叫》;10月3日,霍恩宣布检方控诉菲林格蒂出版淫秽读物罪名不成立,因为该书不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淫欲而写,而且具有重大社会影响。这次判决成为一个经典判例,改变了美国图书因为含有色情内容遭禁的命运,比如原本只能在巴黎印行的《洛丽塔》翌年即得以在纽约出版。诉讼期间全美各地媒体的报道提升了《嚎叫》的销量,不但令艾伦·金斯堡声名鹊起,也让杰克·凯鲁亚克、威廉·巴洛兹和尼尔·卡萨迪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因为在《嚎叫》的扉页上,金斯堡热情洋溢地将其得意之作献给了这三位相识多年的朋友。


展开
目录

一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

二 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三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四 梭罗的《瓦尔登湖》

五 简 ·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六 夏洛蒂 · 勃朗特的《简 · 爱》

七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八 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九 乔治 · 奥威尔的《动物农场》

十 威廉 ·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附录一:经典何以需要新译?

附录二:谈谈《老人与海》的三种译本

附录三:《傲慢与偏见》中的衣食住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