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诗学研究”“诗学文献研究”“词学研究”“新书推介”四个板块,收录论文十七篇,包括《陆游的古都想象》《读杜新扎》《近百年来清词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视野与文学本位的双重考察——评金生奎<明代杜诗接受研究>》等,所涉论题多样,有关于诗学词学理论研究、诗学词学观念演变、诗学版本考证、作家著述及个案研究、学界代表性优秀成果述评等。论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论证深刻,代表了当前中国古典诗学研究发展的新动向。
历史视野与文学本位的双重考察
——评金生奎《明代杜诗接受研究》潘天英〖SQ+260mm〗〖HT5”K〗凯建文化〓〓卡号:210112〓〓〖HTDH〗四校样〖HTK〗(挑红样)〖HTK〗〓〓成品尺寸:185mm×260mm〓版芯:31行×38字〖SQ+260mm〗〖HT5”K〗凯建文化〓〓卡号:210112〓〓〖HTDH〗四校样〖HTK〗(挑红样)〖HTK〗〓〓成品尺寸:185mm×260mm〓版芯:31行×38字《中国诗学研究》第十九辑陆游的故都想象诗学研究
陆游的故都想象胡传志摘要:南宋前期,朝野兴起怀念北宋故都的思潮。陆游加入其中又显示出不同于北宋移民的个性。他美化北宋故都往昔的承平繁华,感叹今昔巨变,怀念宗泽等抗金英雄;他想象沦于敌手的故都,将之荒漠化、民族化,痛恨占据故都的敌人,关心期待恢复的遗民;他期盼能有中唐李晟那样的名将,收复故都,尽管现实中张诏、辛弃疾等志士无法建立功名,故都未来不可期,但陆游始终没有放弃宋廷重回故都的梦想。
关键词:陆游故都开封洛阳靖康年间,大批官员、百姓与皇室一同逃往杭州,“大驾初驻跸临安,故都及四方士民商贾辐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见陆游撰,钱仲联、马亚中主编:《陆游全集校注》,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1册,第437页。,随着临安由行在变为皇都,他们再也回不了北宋故都。于是,越发怀念北宋两京(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怀念故都的饮食娱乐,怀念故都的梅花和牡丹,怀想故都的承平与繁华,在这种怀旧思潮作用下,催生出集体记忆汴京的名著——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陆游虽然没有北宋故都的生活记忆,但他出生于其父亲赴汴京途中,所谓“少傅奉诏朝京师,舣船生我淮之湄。宣和七年冬十月,犹是中原无事时”陆游撰,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三《十月十七日,予生日也,孤村风雨萧然,偶得二绝句。予生于淮上,是日平旦,大风雨骇人,及予堕地雨乃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册,第2199页。,“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八《三山杜门作歌五首》(其一),第5册,第2455页。,加之他与许多北宋故老有交往,耳濡目染,真切地感受到怀念北宋故都的时代思潮,他自然难以置身事外。何况他念念不忘恢复大业,故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政治象征意义,因此他在诗文中反复书写旧京、故都、东都、京师、两京,以行动加入怀念故都的时代大潮之中,并以此来寄托收复故国的爱国情感;同时,又表现出不同于孟元老那些北宋移民的个性。
一、 故都往昔
故都日益远去,原本日常的太平与繁华如同梦幻,越发令人怀想。陆游在阅读吕希哲所撰《岁时杂记》时,意识到这本记载北宋风俗著作的特殊价值:“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自丧乱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陆游撰,马亚中、涂小马校注:《渭南文集校注》卷二八《跋吕侍讲〈岁时杂记〉》,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册,第223页。故都沦陷七十多年,故都的节物与风俗,成了值得珍惜的美好往事。
像很多北宋流亡南方的移民一样,陆游深情地描述北宋故都往昔的盛况,并表现出进一步美化的倾向。《老学庵笔记》记载汴京贵族女子的奢靡生活:“京师承平时,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老学庵笔记》卷一,见《陆游全集校注》,第11册,第165页。这些贵妇乘牛车,携侍女,侍女手持散发着“香烟”的香球,不仅如此,这些贵妇还在衣袖里夹带两个小香炉式的“香球”,车队过后,香烟缭绕,如云一般,绵延数里,芳香四溢,连尘土都散发着香气。这比辛弃疾笔下“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元宵节庆还要铺排,陆游所载不免有所夸饰。
对于西京洛阳,陆游痴迷其天下闻名的牡丹,有《梦至洛中观牡丹,繁丽溢目,觉而有赋》:“两京初驾小羊车,憔悴江湖岁月赊。老去已忘天下事,梦中犹看洛阳花。”《剑南诗稿校注》卷二七,第4册,第1914页。晚年在家乡欣赏牡丹,又与洛阳牡丹比较起来:“洛阳牡丹面径尺,鄜畤牡丹高丈余。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剑南诗稿校注》卷八二《赏小园牡丹有感》,第8册,第4395页。他为此生未能至洛阳欣赏牡丹而遗憾。他的《鹧鸪天》词通篇用洛阳相关的风物、故实,写洛阳樱桃、春笋等风物以及邵雍、司马光等名士的风流雅韵:“杖屦寻春苦未迟,洛城樱笋正当时。三千界外归初到,五百年前事总知。吹玉笛,渡清伊,相逢休问姓名谁。小车处士深衣叟,曾是天津共赋诗。”陆游:《放翁词校注》卷下,见《陆游全集校注》,第8册,第441页。这些都透出美化故都的迹象。
陆游对故都的怀念没有止于对这类风物美味、昔日繁华的艳羡,而是向前迈进一步,抒发今昔沧桑的感慨。同是记载故都李和家的畅销食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了他家刚上市的“鸡头”(芡实),“一裹十文”的价格,“小新荷叶”配以细红绳子的包装,银皮、鲜嫩的品质,可谓详尽、诱人。而《老学庵笔记》记载李家的炒栗,只是“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寥寥几语带过,至于其品质、价格、口味等都略而不提,随后转写绍兴十四年(1144)陈康伯与钱恺出使金国的奇遇:他们一行到达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人得一裹”,而这两位无偿赠送炒栗之人自称是李和之子,赠栗人最后“挥涕而去”《老学庵笔记》卷二,见《陆游全集校注》,第11册,第238页。。在他们向南宋使节赠送炒栗的行为中,寓含了多少物是人非、时事变易、今非昔比的感慨!很显然,陆游的叙述重点已经从李氏炒栗的美味转向家国沦丧的时代巨变,时间也从北宋末年迁移到了南宋前期。
宋室南迁之后,有些北宋故都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到了杭州,有药店打起“东京石朝议女婿乐驻泊药铺”《老学庵笔记》卷八,见《陆游全集校注》,第11册,第437页。的招牌,充分体现出这种移植努力。可是,易地以处,谈何容易!有些生活方式已经失去了赖以依靠的物质条件。譬如陆游记载故都皇家所用的木炭,对形状、大小、纹路、颜色都有苛求,“率斫作琴样,胡桃纹,鹁鸽青”《老学庵笔记》卷五,见《陆游全集校注》,第11册,第353页。,到了南宋,这一无谓的讲究越来越难以得到满足。绍兴初年,不得不废除旧制,选用本地产的土木炭。
对北宋故都奢华的日常生活,南宋人还有一些附会和歪曲。如陆游记载,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旛、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而靖康纪元果止一年,盖服妖也”《老学庵笔记》卷二,见《陆游全集校注》,第11册,第255页。。富足人家准备四季物品和花卉,原本是很正常的事,也未必起源于靖康元年,只是人们在大难过后,痛定思痛,恍惚间将一些偶然现象玄虚化,当成不祥的征兆,虽然牵强,但不失为对奢华生活的一种警醒。
执行编辑: 任群胡健程诚《中国诗学研究》第十九辑目录
诗学研究
陆游的故都想象胡传志
“但以古诗为师,一意于道”
——陆九渊的《诗经》研究叶文举
方回《瀛奎律髓》的分类及其意义胡健
《诗译》与明代《诗经》学陈勇
论清代苏诗评点的学术价值樊庆彦刘佳
自我的疏离与确认:男子对镜诗词的书写范式庞明启
余事为诗亦可观
——读宛敏灏、张涤华、祖保泉《赭山三松集》张应中
中日古代秀句文化比较
——以《文镜秘府论》与日本平安朝秀句批评为中心辛文
诗学文献研究
读杜新札蔡国强
元稹《三遣悲怀》写作年代考刘剑
萧颖士集“李采访”考严寅春
《惜抱轩尺牍》:开启姚鼐与乾嘉时期桐城派研究的管钥卢坡
词学研究
近百年来清词研究范式的形成与发展陈水云
谢逸《溪堂词》考论邢云龙
宋元时期作词法文献考述郝文达
“声学”观与晚清词学批评的新拓昝圣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