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之美》:
《诗经》中的作品不都是周代的,《豳风·七月》,应当是夏朝的,周还没有迁来岐山,还在“豳”,陕北一带。《诗经》之后,“诗歌之父”屈原应运而生,他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天问》《离骚》《九章》《九歌》,真是一种奇迹的创造,发展到了极高的阶段。比如《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那样的悲壮激昂。几千年来一脉相承,永不言败,一往直前凝聚无比的力量。这种民族文化的特性,主要是通过诗歌这个载体得以表现和放大。抗日的《义勇军进行曲》鼓舞了多少人上前线杀敌。岳飞的《满江红》也是如此。虽然此词作者有争议,不一定是岳飞写的。夏承焘先生写过文章,理由之一是,岳飞孙子岳珂的《金陀粹编》收集了岳飞所有的资料,居然没有这一首词。理由之二是《满江红》里所讲的那些战略目标跟岳飞的战略方向完全不相干——“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应该到东北去,怎么跑到西北去了呢?第三个是,在明朝之前没有任何记载。这个《满江红》是在明朝中叶出现的,而同时《全宋词》里有一首文天祥的《满江红》词作,也出现在明朝,说明文天祥的《满江红》也是假的。但不管真假,这是一首好词。中华民族的正气,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得到充分发扬,而且在民间至少从明朝之后得到广泛流传。明朝到现在也有五六百年了,所以这首词不论是不是岳飞所作,它鼓舞着亿万人民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是值得珍视的。
中国的诗歌到了汉代之后,日趋多样,南北朝之后名家纷起。中国历史上大英雄往往能作诗。诗歌是人的性灵的自然流露。诗歌首先要真,要有真情,要有激情。像楚汉相争时候,项羽的《垓下歌》几多悲壮:“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对英雄美人的悲歌。(我认为中华文化中最后一对英雄美人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它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的韧性、顽强的生命力和高尚的情怀。几多坎坷,六十多年煎熬中,他们活过来了。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张学良少帅不简单,赵四小姐不简单,相濡以沫,大放人格的光辉。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极为昌盛的古代文明,在它的人文化成的进程中,诗是它意志的体现、历史的见证与发展的丰碑。五千年来,我们神明华胄,砥柱中流,生生不息,发展壮大,诗在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爱国诗篇,陶冶高尚情操的诗篇,《诗经》《楚辞》流光溢彩,共同装扮出辉煌的诗歌天地,昭示着我们民族开拓和前进的精神。日本神田喜一郎说,中国的诗不但数量最多,而且质量也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这已是世界诗歌研究者的共识。像希腊的荷马,是盲人,他创作的史诗不是用文字记载的,他的史诗是歌唱文学,却晚于《卿云歌》。中国诗人产生那么早,文字产生那么早。中国诗歌的魅力和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种汉字特具音、形、义之特美,才有美妙绝伦的汉诗。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华文明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五大发明,第五大发明就是汉字。有人讲,如果没有汉字,中国不知道要分成多少个邦国了。尽管方言不同,但是文字都认识,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纽带。而且汉字具有那么神奇美妙的表现力。比如“人”字,如果两个排一起,前面一个,后面一个,则是“从”字;如果把两个背靠背,反过来,就是“北方”的“北”字;如果一个正着,一个颠倒,就是“变化”的“化”字。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