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汉字复兴的脚步:从铅字机械打字到电脑打字的跨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741629
  • 作      者:
    许寿椿著
  • 出 版 社 :
    学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许寿椿,中央民族大学教授。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5年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任教,从事计算机软件、离散数学、中文信息处理等教学和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发表沦文80余篇,出版著作《文字编辑与电脑打字》《文字比较研究散论一一电脑时代的新观察》《电脑文字编辑与数据处理》《图说四色问题》等11种。
展开
内容介绍
  铅字是汉字的克星,是逼迫汉字进行改革的强大现实力量。
  1994年汉字跨入了电脑时代,处理效率已经反超英文。汉字开始了复兴、优化、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继续汉字改革变得不合时宜。
  1995年,简繁体汉字已经实现了兼容、共存,其处理效率之高低,操作之难易,已经变得毫无二致。
展开
精彩书摘
  现在,我想把中国汉字改革的主要动因归结为以下三点:
  第一点,就是至少三五千个汉字的铅活字数量太大,使得汉字设备比英文的显著笨重、低效、繁难。由此造成了以文字处理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产业——出版印刷、电讯电报、公文处理(核心是打字)落后、低效。工业时代,汉字确实无法实现英文那样的机械化处理,这是汉字作为文字工具与社会需求的明显矛盾,这是汉字字量庞大、结构复杂的特点遭遇铅字技术时暴露的严重缺欠。这种认识是在与实现了高效机械化的英文对比中才突出显现出来的,自然也就引发了效仿英文,寻求拼音化改革。这个因素在整个铅字时代都存在,在广泛人群中几乎一直没有异议。
  第二点,就是铅字时代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处于悲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从鸦片战争起,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掠夺、烧杀、凌辱使得文明古国数度陷于亡国灭种的危难中,陷入半殖民地的中国完全丢失了主权、领土、财富和尊严。这种社会环境下,加之汉字明显地无法适应机械化的严酷事实,就使得全盘西化、民族悲观、民族虚无等思潮大行其道。面对危难,像钱玄同、蔡元培、鲁迅、瞿秋白等中国文化人,把问题归结于教育不兴,教育不兴归结于汉字落后。他们又手无长物,就把提倡、推行拼音文字当作自己救亡图存、报效国家的一种行为。提倡、推行拼音文字就得批判、咒骂、贬损汉字。这样,国家、民族厄运、危难转化成了汉字的厄运、危难,或者说汉字的厄运危难是国家、民族厄运、危难的一种反映。回顾整个汉字的历史,可以确认汉字确实一直与中华民族同荣辱、共兴衰。
  第三点,是来自列强文化思潮的影响。其一是西方语言文字理论,其二是北方无产阶级文化派思潮。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伴随着列强的鸦片、洋枪、火炮,伴随着先进的文字处理技术(打字、电报及近代印刷)来到中国,也带有强大的“强权示范”作用。这种理论是依据拼音文字的事实概括出来的。按照这种理论,汉字处于最原始、最落后、最低级的表意阶段,其繁难、落后、低级是必然的;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而中国传统语文中,却一直以汉字为核心、为基础。在否定、贬低汉字的同时培植了对拼音文字的崇拜、迷信,对西方语言的崇拜、迷信,也出现了否定、贬低汉语的思潮。20世纪初中国确实出现过取消汉语,改用万国语的主张。按照这种理论,文字与语言一致性越高越好,表音越准确、越细致越好,而汉字则都是最差的,汉字就应该走世界文字共同的发展道路——拼音化。按照无产阶级文化派思想,无产阶级之前的文化成果都是落后的、反动的、腐朽的,汉字是封建地主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的工具,这在中国共产党人中曾经有过巨大影响。
  本书作者把第一个因素,即汉字无法适应铅字技术,作为中国近代汉字改革的最重要原因。而把西方列强侵略、西方语言文字理论及北方无产阶级文化派思潮的影响看作是附加的、推波助澜的外在因素。不主张“中国汉字改革主要是或单纯是错误思潮、错误理论影响的结果”,因而也就不必把汉字改革中的错误、失败、某些荒唐归咎于任何党派、学派或个人。
  前述三大要素到了今天,到了汉字信息处理成功实现了电脑化的时候,情况又如何了呢?窃以为,应该说第一个因素已经消解,汉字信息处理的电脑化成功,已经使得汉字处理的效率不再落后于英文,在许多方面已经实现了反超。但由于汉字电脑化浪潮迅猛、神奇,短暂,加之信息技术的奥秘被封装在电子存储器(硬盘、光盘、U盘)中,理解这些奥秘需要起码的技术常识,故而汉字复兴的这种跨越性进步就远远没有被认识和承认。汉字落后论、拼音文字优越论在文字改革专家中依然有巨大影响。第二个因素应该说也已经消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民族正在崛起,民族悲观、民族虚无的情绪已经为之一扫。而第三个因素,即西方语言文字理论的恶劣影响,应该说在广大人群中已经不那么有力,但在汉字改革家那里,依然严重存在,成为阻碍、延缓汉字改革政策调整的重要原因。
  ……
展开
目录
一 从一册老杂志引出本书主角——打字机
1.享誉近百年的《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
2.“汉字革命”口号引来“汉字厄运”时代
3.汉字改革家钱玄同先生的一句名言
4.郭沫若、胡乔木、吕叔湘等对钱玄同的附合
5.本书主角——打字机

二 初识本书两主角——英文机械打字机和汉字机械打字机
1.英文机械打字机简介
2.英文机械打字机是文字机械化的功臣
3.汉字机械打字机简介
4.汉、英文机械打字的比较
5.从打字机的比较到文字本身的比较
6.字母铅字与汉字铅字显著而残酷的对比
7.汉字机械打字角色的尴尬、滑稽与无奈

三 铅字是逼迫汉字进行改革的强大现实力量
1.活字印刷术诞生在中国,开花结果在西欧
2.机械化时代就是铅字时代
3.汉、英铅字及其处理技术的比较
4.铅字时代与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重合
5.汉字落后论的历史合理性及其偏误
6.汉字改革在东亚的普遍性
7.汉字改革在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连续性
8.汉字改革的群众性
9.文字改革动因的历史观察、思考
10.已经实施的及设想中的汉字改革模式
11.新中国汉字改革的最佳模式及实际执行的模式
12.汉字改革反对派的宝贵贡献
13.简化字在个人学习、使用中的优点
14.简化字在铅字排版、打字等产业中的优势
15.铅字时代,繁、简体字并用的困难性
16.简化字当时受欢迎的缘由
17.铅字强化了简、繁体汉字之间的分歧、对立
18.中国汉字改革的一点特殊性

四 铅字时代:汉字的厄运时代
1.陷入厄运的两大原因:殖民侵略和铅字打击
2.落后、繁难、低效的汉字处理设备及产业
3.近代中国批判、鞭挞、咒骂汉字的风气
4.以拼音化为终极目标的汉字改革思潮
5.汉字落后论、汉字繁难论的广泛影响
6.对拼音文字的误解与迷信普遍存在
7.在中国语言文字理论中打下了深深印迹
8.识字教育的“效率低、负担重”是汉字厄运的后果和表现
9.电子计算机诞生初期,它使汉字雪上加霜
……
五 电脑化浪潮,本书另三位主角
——日文电子打字机、四通打字机及电脑汉字处理系统
六 英、汉电脑打字的比较
七 实现“话语毕、文稿出”的汉字电脑速记
八 汉字电脑打字的伟大成就、意义和问题
九 汉字跨入电脑时代,其处理效率已反超英文
十 电脑时代繁、简体汉字的再比较
十一 电脑时代:汉字复兴的伟大新时代
十二 推动“中华基本汉字”成为国际通用语义符号

附录A 解答一些关于汉字电脑处理较为普遍的误解、疑问
附录B 汉字复兴大事记——辉煌、神奇的1/4世纪
附录C 关于《通用规范汉字表》的两篇新闻报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