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状元坐了过山车
草莽英雄朱元璋“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之后,深感管理天下这活,还是得靠文化人来干。别看朱大皇帝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但在这件事情上倒是看得比较明白,于是,便于洪武三年正式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举行了大明王朝的首届乡试。
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产生了大明王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夺得明朝开门状元光荣称号的,是江西金溪人氏吴伯宗。这位吴状元,为江西后来接二连三地出状元,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中状元的时候,吴伯宗年方三十七岁。由于这是朱元璋钦点的第一位状元,他老先生自然对其青睐有加,赏了一大堆衣服不说,还直接封了他个相当于副司长的职务(礼部员外郎,从五品)。这在明代的科举体制中,属于不那么规范的高规格安排了。
据有关地方志等史料介绍,吴伯宗自小聪敏灵异,十岁便通晓举子学业,四书五经滚瓜烂熟。还有种说法,他不仅是明代的开门状元,还是头一个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之人,考试成绩煞是了得。这种说法有看点,但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所以暂不采用。
史料称,吴伯宗虽然外表温和,但外柔内刚,很有些小性格。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胡惟庸弄权当政之际。吴伯宗性情耿直,不肯随风倒,没有跟众人一起去依附巴结权贵,因而得罪了胡宰相大人。得罪了上司,自然要为此付出代价。胡大人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吴副司长给贬到凤阳歇着去了。自此,拉开了吴状元官场过山车经历的序幕。
将自己看不顺眼的吴伯宗状元贬到凤阳这一招,胡惟庸办得有些阴。因为凤阳是朱大皇帝的老家,他自然十分关注。稍有差池,吴伯宗的麻烦就大了。吴伯宗落得这样下场,除了看不惯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其实还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各位看了以后发生的事情就会很清楚了。
被贬到凤阳之后,吴伯宗依然不肯低头。一有空,他就上书检举弹劾胡惟庸,称其专横不法,祸国殃民,应当予以严惩。这就明摆着是要鱼死网破,豁出去干了。于是,皇帝准奏,果断出手宰了胡惟庸及其一干死党。其实,扳倒胡惟庸,并非吴伯宗的检举弹劾之功,而是朱元璋早就看这家伙不顺眼了。这一点,不知当时的吴伯宗是否明白。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他是真的不明白。
胡惟庸倒台了,名义上的倒胡英雄吴伯宗,风光无限地重返京城做官了。据说,为了表彰他的忠诚,朱元璋派他到越南附近去访问了一趟,还弄回了几头大象,赚足了面子。吴伯宗从越南回来之后,朱大领导先后给他安排了国子助教(从八品)、翰林典籍(一个小秘书)等职务。
大约朱元璋想想也觉得这样安排有点对不起他,毕竟是大明王朝的开门状元啊,又在倒胡运动中出过力,便又给他提了一下,任命他为太常寺丞,他不干,那意思肯定是嫌小了。于是,改为最高学府国立南京大学副校长(国子监司业)。没想到,吴伯宗对这一安排仍不满意,还是不干。这下,朱大皇帝不耐烦了,你以为你是谁?挑三拣四地还没完了,不干拉倒,去遥远的北方凉快去吧。皇帝一生气,状元也没招儿。吴伯宗只能乖乖地去西北某地当了个小教谕。其职务级别,充其量也就相当于个小小的县教育局长而已。这件事情说明了一条官场、职场法则,甭管跟领导的关系有多铁,讨价还价的事情只能偶尔为之,并且要把握好度。否则,有你的好果子吃。
过了一段时间,不知是啥原因又让朱元璋记起了这位开门状元。皇帝一高兴,状元又得意。于是,吴伯宗便接到了一张调令,三进京到翰林院做了个检讨。这个检讨,不是犯了错误要作的那种检讨,而是个官职名,大约算个副处级秘书。可能是接受了以往的教训,吴伯宗的仕途此后开始顺风顺水起来,一路被提拔上来,直至混到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差不多相当于文官的最高级别了。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吴伯宗有个做县官的弟弟,因为举荐人才不实,事发后牵连到了哥哥。于是,吴伯宗再次上演官场高台跳水,从相当于中央政府领导人的位子上,重新跌回了小小的检讨岗位。心理严重失衡的他,又使开了小性子。当朱元璋某天就某件事情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竟不识抬举地说,这件事不在我的管辖范围之内,我不知道。朱大领导当然不吃这一套,一怒之下把他发配到更遥远的边疆云南蒸桑拿去了。这回,吴伯宗再也没有四进京的机会了。还没到目的地,他就挂了,时年五十岁。
丁状元挂职散炼驯大秉
毕竟是叫花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做事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洪武三年开科取士之后,乡试、会试刚刚办了一届,他就有些不耐烦了,认为用这个法子选拔人才机械死板、高分低能,毛病挺多的,实在是不咋样,于是,便废科举,改举荐。这一废,就是十几年,同“文革”时期废除高考、上大学改为推荐制的时间差不多。真应了那句话,历史经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