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明状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28054
  • 作      者:
    王离京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离京,男,山东寿光人,笔名谷荻,现为山东警察学院副院长、二级警监,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1987年起开始发表作品,以散文为主。先后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当代小说》、《黄河文学》、《红豆》、《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日报》、《青岛日报》、《深圳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各类体裁文学作品二百余篇,其中多篇获奖。出版散文随笔集《喧嚣与宁静》,还参与编撰数部理论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计二十余万字。
展开
内容介绍
  《大明状元》从明代各科录取的状元进士们当中选取一人(主要是状元),将他们身上发生的,与科举有关的有趣故事,用独特的视角和方式,以夹叙夹议的体裁,轻松活泼的笔调,为读者进行讲述评论。
展开
精彩书摘
  开门状元坐了过山车
  草莽英雄朱元璋“杀去东京,夺了鸟位”之后,深感管理天下这活,还是得靠文化人来干。别看朱大皇帝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但在这件事情上倒是看得比较明白,于是,便于洪武三年正式开始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举行了大明王朝的首届乡试。
  洪武四年(1371年)辛亥科,产生了大明王朝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夺得明朝开门状元光荣称号的,是江西金溪人氏吴伯宗。这位吴状元,为江西后来接二连三地出状元,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中状元的时候,吴伯宗年方三十七岁。由于这是朱元璋钦点的第一位状元,他老先生自然对其青睐有加,赏了一大堆衣服不说,还直接封了他个相当于副司长的职务(礼部员外郎,从五品)。这在明代的科举体制中,属于不那么规范的高规格安排了。
  据有关地方志等史料介绍,吴伯宗自小聪敏灵异,十岁便通晓举子学业,四书五经滚瓜烂熟。还有种说法,他不仅是明代的开门状元,还是头一个连中三元(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之人,考试成绩煞是了得。这种说法有看点,但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所以暂不采用。
  史料称,吴伯宗虽然外表温和,但外柔内刚,很有些小性格。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胡惟庸弄权当政之际。吴伯宗性情耿直,不肯随风倒,没有跟众人一起去依附巴结权贵,因而得罪了胡宰相大人。得罪了上司,自然要为此付出代价。胡大人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吴副司长给贬到凤阳歇着去了。自此,拉开了吴状元官场过山车经历的序幕。
  将自己看不顺眼的吴伯宗状元贬到凤阳这一招,胡惟庸办得有些阴。因为凤阳是朱大皇帝的老家,他自然十分关注。稍有差池,吴伯宗的麻烦就大了。吴伯宗落得这样下场,除了看不惯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其实还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这一点,各位看了以后发生的事情就会很清楚了。
  被贬到凤阳之后,吴伯宗依然不肯低头。一有空,他就上书检举弹劾胡惟庸,称其专横不法,祸国殃民,应当予以严惩。这就明摆着是要鱼死网破,豁出去干了。于是,皇帝准奏,果断出手宰了胡惟庸及其一干死党。其实,扳倒胡惟庸,并非吴伯宗的检举弹劾之功,而是朱元璋早就看这家伙不顺眼了。这一点,不知当时的吴伯宗是否明白。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他是真的不明白。
  胡惟庸倒台了,名义上的倒胡英雄吴伯宗,风光无限地重返京城做官了。据说,为了表彰他的忠诚,朱元璋派他到越南附近去访问了一趟,还弄回了几头大象,赚足了面子。吴伯宗从越南回来之后,朱大领导先后给他安排了国子助教(从八品)、翰林典籍(一个小秘书)等职务。
  大约朱元璋想想也觉得这样安排有点对不起他,毕竟是大明王朝的开门状元啊,又在倒胡运动中出过力,便又给他提了一下,任命他为太常寺丞,他不干,那意思肯定是嫌小了。于是,改为最高学府国立南京大学副校长(国子监司业)。没想到,吴伯宗对这一安排仍不满意,还是不干。这下,朱大皇帝不耐烦了,你以为你是谁?挑三拣四地还没完了,不干拉倒,去遥远的北方凉快去吧。皇帝一生气,状元也没招儿。吴伯宗只能乖乖地去西北某地当了个小教谕。其职务级别,充其量也就相当于个小小的县教育局长而已。这件事情说明了一条官场、职场法则,甭管跟领导的关系有多铁,讨价还价的事情只能偶尔为之,并且要把握好度。否则,有你的好果子吃。
  过了一段时间,不知是啥原因又让朱元璋记起了这位开门状元。皇帝一高兴,状元又得意。于是,吴伯宗便接到了一张调令,三进京到翰林院做了个检讨。这个检讨,不是犯了错误要作的那种检讨,而是个官职名,大约算个副处级秘书。可能是接受了以往的教训,吴伯宗的仕途此后开始顺风顺水起来,一路被提拔上来,直至混到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差不多相当于文官的最高级别了。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吴伯宗有个做县官的弟弟,因为举荐人才不实,事发后牵连到了哥哥。于是,吴伯宗再次上演官场高台跳水,从相当于中央政府领导人的位子上,重新跌回了小小的检讨岗位。心理严重失衡的他,又使开了小性子。当朱元璋某天就某件事情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竟不识抬举地说,这件事不在我的管辖范围之内,我不知道。朱大领导当然不吃这一套,一怒之下把他发配到更遥远的边疆云南蒸桑拿去了。这回,吴伯宗再也没有四进京的机会了。还没到目的地,他就挂了,时年五十岁。
  丁状元挂职散炼驯大秉
  毕竟是叫花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做事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洪武三年开科取士之后,乡试、会试刚刚办了一届,他就有些不耐烦了,认为用这个法子选拔人才机械死板、高分低能,毛病挺多的,实在是不咋样,于是,便废科举,改举荐。这一废,就是十几年,同“文革”时期废除高考、上大学改为推荐制的时间差不多。真应了那句话,历史经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
展开
目录
北京孔庙那些风侵雨蚀的石碑(代序)
开门状元坐了过山车
丁状元挂职锻炼驯大象
混血儿状元“襄阳任”
黄状元全家跳了江
惨遭千刀万剐的张状元
状元也下“双黄蛋”
一头肥猪引发的背叛
曾綮是个“酒状元”
帅气状元绯闻多
积极抗旱救灾的萧状元
答得好不如对得妙
迁都后的首个状元叫陈循
状元名字成了二皮脸
于谦殿试跑题了
邢宽因名得状元
山东首魁是马愉
闲云野鹤林状元
曹鼐辞职复读拔头筹
此周旋非彼周瑄
施槃折桂全凭帅
刘俨苦求功名二十载
敢对皇家强拆说“不”的商状元
戊辰鼎甲三教全
王越考卷飘万里
弄巧成拙孙状元
褒贬不一黎状元
祁顺祈顺不太顺
重大火灾事故的幸运儿
罗伦答卷也敢提意见
张升上演遇仙记
吴宽才学真是宽
能侃的状元也能干
这个状元有点儿老
祖显子显自己也不差的王状元
美髯状元有李曼
大明最年轻的状元诞生啦
有个状元“不足取”
他家有座“人瑞状元坊”
朱希周粪土功名万户侯
唐寅这样的才子也作弊
“孩子王”也能当状元
学优品劣数严嵩
刘瑾强行“点录”何其多
“官二代”的骨头也够硬
唐皋咬定青山不放松
忠孝状元是舒芬
状元当上了地方大员
又出了一个美髯状元
龚状元出访见闻多
复合型人才罗洪先
对联高手林大钦
猝死的状元韩应龙
茅瓒夺魁很幸运
状元统兵御倭寇
“銮凤”科场酿大案
世间已无张居正
严嵩党羽唐汝楫
打群架丧命的陈状元
不偏不倚诸大绶
真有个状元叫士美
申时行时运真是行
状元郎同黑帮扯上了干系
罗万化捡了个大便宜
状元夫人摆地摊
仗义执言孙状元
沈状元辞职为原则
庚辰科考试蹊跷多
力主抗日的朱状元
唐文献言出必诺
状元也有思想家
从倒数第一到状元的跨越
状元还有大画家
赵秉忠和他的“状元卷”
欠债欠出个美娇娘
倒背黄历背出个状元郎
两个鸭蛋的恩恩怨怨
四万两白银与状元头衔
“三笑夫人”确有其人
当了和尚的状元郎
庄际昌过把瘾就死
名家之后文状元
又见投水殉国状元郎
抓阄抓出的状元
群众扒了他家祖坟
不懈奋斗三十载的刘状元
他称汤显祖老丈人
投机取巧魏状元
不叫状元的状元
唱响大明挽歌的状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