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在左,西医在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475601
  • 作      者:
    刘铁英著
  • 出 版 社 :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有的人说中医是“慢郎中”,治起病来要人命,远不如西医来的快。如果不幸发生了车祸或者其他身体的受损,肯定直接奔西医,等中医来救命肯定是小命都没有了。
  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很多人这样将中医和西医对立起来。那么究竟看西医好还是看中医好呢?
展开
作者简介
   刘铁英,一九五四年生,主任中医师,《健康生活》节目及《养生一点通》节目特邀嘉宾,《世界杰出华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刘铁英教授常年致力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精通于各种药物的制备工艺。早在1973年就在全国首创治疗神经性头痛、头晕的《天麻注射液》以及研制出了《抗肿瘤一号、二号注射液》等,尤其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对于治疗肝病、各种肿瘤、血液病等都有很丰富的临床经验。
  1990年、1991年中央电视台曾数次报道刘铁英教授治疗肝病的成就,1995年河北电视台一台《祝您健康》栏目曾4次专题报道刘铁英教授的医疗技术。1995年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为刘铁英教授题词《杏林赤子》,1999年李鹏委员长为刘铁英教授题词《无私奉贤,顽强拼搏》。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医的理论是治标要治本,采取辩证疗法。传统中医认为:同病不同治疗。意思是说,不同体质的人,即使患病相同所采用治疗的方法也是大不相同。只有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寻找疾病的根源,从根源上治疗才能一劳永逸。
  临床西医则认为,很多疾病的产生,与病菌或病毒感染有关。在治疗上,西医擅长根据细菌和病毒的类型,采取快速扑灭病原的治疗方法,减少了患者的痛楚感,节省了治疗时间。
  无论是传统的中医,还是现代的西医,都各有其精华和不足之处。我们学医和求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取长补短。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医在左 西医在右》:
  冬病夏治一般采用贴敷疗法,即采用发疱药物配合治疗药物进行贴敷。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感觉强烈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局部。切记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贴敷以后不要马上洗澡,而且不要在局部用力搓;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尽量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效的食物;尽量避免烟酒及食用海味、辛辣刺激食物、牛羊肉等,以免出现发疱现象。同时,一定要注意睁好休息,不能熬夜。如背部有红、肿、刺、痒等症状,或背部贴药处出现针尖至小米大小的水疱,属药物贴敷后的正常反应,患者仅需保持背部干燥即可;如果水疱较大或有少量渗出液,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渗出液体较多,可使用2%的黄连素溶液冷敷患处,待渗出液减少后再用紫药水涂抹局部;如果水疱体积巨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皮下组织露出、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贴敷后部分患者皮肤有明显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贴敷后在皮肤无反应、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患者可以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过敏性皮肤或瘢痕皮肤者,敷药后有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中药贴敷也不是万能的,它只是疾病治疗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因此原本在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进行中药贴敷期间不要盲目减药、停药。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的患者,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者、特殊体质者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者,都不适宜贴敷。如果有感染、发烧的现象,要等病好后再贴;如果贴敷期间有皮肤起疱或过敏现象,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另外冬病夏治消喘膏是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对夏季症状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症状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要等到冬季才能显现。
  ……
展开
目录
序言 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第一章 中医在左,西医在右
第一节 中医的理论——治标要治本
第二节 西医的理论基础——对症就下药
第三节 看病选择中西医有诀窍
第四节 西医的副作用比中药大
第五节 中西医法捕捉重病早期信号

第二章 最受欢迎的中医疗法
第一节 中医常用术语的解读
第二节 艾灸疗法
第三节 梅花针疗法
第四节 拔罐疗法
第五节 按摩导引法
第六节 刮痧疗法
第七节 捏脊疗法
第八节 穴位贴敷疗法

第三章 西医常见诊断方法的解读
第一节 西医常用术语的解读
第二节 实验诊断
第三节 X线诊断
第四节 心电图诊断
第五节 超声诊断
第六节 脑电图诊断
第七节 CT诊断
第八节 磁共振诊断
第九节 纤维内窥镜诊断
第十节 造影诊断

第四章 中西医人体自愈保健6诀窍
第一节 药补不如食补
第二节 经络疗法
第三节 神奇的按摩引导术
第四节 随时可行的保健操——指压穴位
第五节 简易冥想法——释放压力的简易技巧
第六节 舒展运动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缠的慢性病康复之道
第一节 “冬病夏治”话哮喘
第二节 远离慢肺阻,让你自由呼吸
第三节 皮肤病
第四节 心脑血管的三级防护
第五节 偏爱男人的痛风症
第六节 慢性鼻炎——痛则通
第七节 糖尿病患者,你的救星不是胰岛素
第八节 远离慢性胃炎

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市人常见疾病保健之道
第一节 一分钟治疗头痛头晕小诀窍
第二节 久坐白领容易“排泄不通”
第三节 哪些因素让你夜不成眠
第四节 肩椎劳损让“办公室一族”垮掉
第五节 白领头号杀手:脂肪肝
第六节 不给肝炎病毒传播的机会
第七节 反复发作的便秘、痔疮
第八节 都市人第二大病症:肠胃敏感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说养生——让身心一天比一天强壮
第一节 中庸之道,养生的最高境界
第二节 完美生命,不仅在于运动
第三节 顺时养生,健康一生
第四节 人生在世,别争一口“气”
第五节 情致致病,情致治病
第六节 每天5分钟让青春常驻你面部
第七节 让女性远离乳房疾病
第八节 排毒不能靠排泄,吃对食物巧运动
第九节 女性经调血顺,一生远离妇科病
第十节 儿童肾结石,帮凶都有谁

第八章 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天天健康不是梦
第一节 春夏秋冬怎么预防疾病
第二节 工作压力大谨防“过劳死”
第三节 注意,身体给你发出这些红色警告
第四节 预防慢性病可以注意这些生活细节
第五节 平“淡”人生,亦尝酸甜苦辣
第六节 探寻水之“奥”妙
第七节 美食乱搭配,伤身又受罪
第八节 粥是“养生王”序言往左走,还是往右走

第一章 中医在左,西医在右
第一节 中医的理论——治标要治本
第二节 西医的理论基础——对症就下药
第三节 看病选择中西医有诀窍
第四节 西医的副作用比中药大
第五节 中西医法捕捉重病早期信号

第二章 最受欢迎的中医疗法
第一节 中医常用术语的解读
第二节 艾灸疗法
第三节 梅花针疗法
第四节 拔罐疗法
第五节 按摩导引法
第六节 刮痧疗法
第七节 捏脊疗法
第八节 穴位贴敷疗法

第三章 西医常见诊断方法的解读
第一节 西医常用术语的解读
第二节 实验诊断
第三节 X线诊断
第四节 心电图诊断
第五节 超声诊断
第六节 脑电图诊断
第七节 CT诊断
第八节 磁共振诊断
第九节 纤维内窥镜诊断
第十节 造影诊断

第四章 中西医人体自愈保健6诀窍
第一节 药补不如食补
第二节 经络疗法
第三节 神奇的按摩引导术
第四节 随时可行的保健操——指压穴位
第五节 简易冥想法——释放压力的简易技巧
第六节 舒展运动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缠的慢性病康复之道
第一节 “冬病夏治”话哮喘
第二节 远离慢肺阻,让你自由呼吸
第三节 皮肤病
第四节 心脑血管的三级防护
第五节 偏爱男人的痛风症
第六节 慢性鼻炎——痛则通
第七节 糖尿病患者,你的救星不是胰岛素
第八节 远离慢性胃炎

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都市人常见疾病保健之道
第一节 一分钟治疗头痛头晕小诀窍
第二节 久坐白领容易“排泄不通”
第三节 哪些因素让你夜不成眠
第四节 肩椎劳损让“办公室一族”垮掉
第五节 白领头号杀手:脂肪肝
第六节 不给肝炎病毒传播的机会
第七节 反复发作的便秘、痔疮
第八节 都市人第二大病症:肠胃敏感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说养生——让身心一天比一天强壮
第一节 中庸之道,养生的最高境界
第二节 完美生命,不仅在于运动
第三节 顺时养生,健康一生
第四节 人生在世,别争一口“气”
第五节 情致致病,情致治病
第六节 每天5分钟让青春常驻你面部
第七节 让女性远离乳房疾病
第八节 排毒不能靠排泄,吃对食物巧运动
第九节 女性经调血顺,一生远离妇科病
第十节 儿童肾结石,帮凶都有谁

第八章 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天天健康不是梦
第一节 春夏秋冬怎么预防疾病
第二节 工作压力大谨防“过劳死”
第三节 注意,身体给你发出这些红色警告
第四节 预防慢性病可以注意这些生活细节
第五节 平“淡”人生,亦尝酸甜苦辣
第六节 探寻水之“奥”妙
第七节 美食乱搭配,伤身又受罪
第八节 粥是“养生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