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特效穴位使用手册(第三版)》:
第一章 穴位
你知道穴位吗
什么是穴位
穴位,俗称“穴道”,又称“腧穴”、“孔穴”、“气穴”等,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脉气所发的孔道;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的刺激点。人体的穴位很多,大体可分为经穴(又称十四经穴)、奇穴(又称经外奇穴)、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耳穴四大类。
经穴凡是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穴位,称为“经穴”。
奇穴凡是十四经穴以外,名称、位置固定,有奇特疗效的一类穴位,称为“奇穴”。
阿是穴凡是以病变局部或与病变相关的压痛点、敏感点、阳性反应点(如结节、条索状等)作为针灸推拿手法施治部位的一类穴位,因按压患者这类部位,患者会不自主发出“啊”的声音,故名“阿是穴”。三类穴位比较见表1—1—1。
表1—1—1三类穴位比较
耳穴凡是分布在耳郭上的穴位,称为耳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变化都能在耳郭上有所反应,故而耳穴可以协助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耳穴是在传统穴位的基础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1957年法国医学博士发表了形如胚胎倒影的比较完整的耳穴图,其上记载耳穴40多个,1992年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GB/T13734—92],规定了92个耳穴的名称和部位。
人体穴位究竟有多少
历代医籍文献对于穴位的记载很多,且说法各异。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记载的经穴约160个;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记载经穴349个,《千金方》记载奇穴187个;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奇穴35个;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记载经穴361个,廖鸿运的《针灸集成》记载奇穴144个。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经过全球性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确定经穴有361个,奇穴有48个;1990年6月,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B12346—90],确定经穴为361个,奇穴为48个。王华主编的《针灸学》确定经穴为362个,奇穴为40个。
本书主要介绍常见实用的、特效的160个经穴,30个奇穴。
穴位有什么作用
通调营卫输注气血
穴位的基本生理功能是通调营卫、输注气血。人体脏腑以及皮肉筋骨等之所以能维持正常功能,全赖气血滋养濡润;而气血的营养功能又是依赖经络、穴位得以实现的。经络运行气血而分布于全身,营卫是经脉内外的精微物质,营行脉内,卫行脉外。《灵枢·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平人绝谷篇》云:“神者,水谷之精气”,神气自然包括营气和卫气,古人从气的角度阐述穴位的特性,将穴位称为气穴,这也说明穴位是营卫之气出入聚集的地方。
反应病证协助诊断
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四肢关节,穴位通过经络内连脏腑,脏腑有病亦通过经络反应于穴位。所以,在病理状态下,穴位可以起到反应病候的作用。这种联系可以表述为以下的公式:脏腑病变→经络→穴位(或反应点)。如胃肠病变时常在足三里、阑尾、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位出现压痛点;心脏病变时常在厥阴俞、心俞等穴位出现明显压痛点。故临床上常通过按压穴位的方法,感觉穴位的变化(如压痛、过敏、肿胀、硬结、松软、寒热等),察看穴位皮肤的变化(色泽、甀点、丘疹、脱屑、肌肉的突起或凹陷等),或者借助仪器检测耳穴导电量等,来协助疾病的诊断。
平衡阴阳防治疾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我们通过针刺、灸法、推拿、按摩等方法来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以使得人体阴阳趋于平衡,脏腑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可以用如下的公式表述:施治穴位→调整经络→调理脏腑功能。
穴位防治疾病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近治作用穴位可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局部或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亦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如印堂、瞳子髎在眼周,可治疗眼病;天枢、大横位于腹部,可治泄泻、便秘;太冲、冲阳在足部,可用来治疗足背肿痛等。每个穴位都具有这一特点,应用经穴治疗局部或邻近部位的疾病,往往可以不受经脉循行线路的限制,而体现出穴位治疗人体横向性、节段性的治疗规律。关于腧穴的近治作用,其理论基础为经络的气街、四海理论。气街、四海理论就是把人体分为上下四个阶段或四个不同的功能区,分而治之,在这些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局部及与这四者有关的疾病。
2.远治作用穴位还能治疗远离穴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亦即“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灵枢·终始》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头。”一般认为,十四经穴位中尤其是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可以治疗本经所过的远端部位的疾病。如手部的列缺治疗落枕,足部的至阴、太冲治疗巅顶头痛,足部足三里治疗胃痛等。由于经络在循行过程中往往几条经脉相互交会,故远端治疗作用除治疗本经所过部位的疾病外,还可以治疗与之相交会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手部厥阴经内关可治胃病,足部少阴经照海可治胸肺疾病。
3.特殊作用某些穴位具有的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及治疗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A.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一是同一个穴位可以对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如内关既能降低心率又能提高心率,天枢既能止泄又能通便。二是同一腧穴,通过施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以起到治疗不同病证的作用。如合谷和复溜,合谷施泻法、复溜施补法可以发汗,合谷施补法、复溜施泻法可以止汗。
B.治疗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是指穴位对某些疾病具有特异的治疗作用。如合谷治疗下牙痛,内庭治疗上牙痛,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四缝治疗疳积,十宣、十二井穴开窍醒神,关元益肾培元等。
穴位的治疗作用
从经络走向(分经主治)论
十四经脉为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总称,简称“十四经”。任、督二脉纵向走行,而十二经脉按照经气流注方向循行如下:
由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回到肺经后开始下一个循环。
穴位的分经主治规律,既能治疗本经的病证,又能治疗二经或三经相同的病证,既有特性,又有共性。各经穴位主治的异同见表1—1—2~表1—1—6,经穴分部诠治规规律表见1—1—7。
表1—1—2手三阴经经穴主治规律
表1—1—3手三阳经经穴主治规律
表1—1—4足三阳经经穴主治规律
表1—1—5足三阴经经穴主治规律
表1—1—6任、督二脉经穴主治规律
表1—1—7经穴分部主治规律
如何取穴定位
体表标志法
固定标志法
是依据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的方法。所谓的固定标志,就是指人体的毛发、指(趾)甲、五官、乳头、肚脐(神阙),及各部位由骨骼和肌肉形成的凹陷和隆起。由于这些解剖标志固定不移,故经常作为临床取穴的参照物,而且有利于穴位定位的准确(见图1—2—1、图1—2—2)。如在目外眦旁定瞳子髎在眉梢后定丝竹空,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鼻唇沟平鼻翼下缘取迎香,口角八分取地仓,喉结旁开1.5寸取人迎,胸骨上窝取天突,两乳中点取膻中,肚脐取神阙,肚脐(神阙)旁开2寸取天枢,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取曲骨,第7颈椎下取大椎,第2腰椎棘突下取命门,骶管裂孔旁开3寸取秩边,在骶后孔中定八髎穴,腘窝中点取委中,腓骨小头前下方取阳陵泉,内踝与跟腱之间取太溪,外踝与跟腱之间取昆仑,取十二经的井穴多以爪甲为标志等。此外,两肩胛冈的连线平第3胸椎棘突,肩胛下角平第7胸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连线通过第4、第5腰椎棘突之间的缝隙,以此作为计数椎体的标志,定取腰背部的穴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