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曾譻辨治内科杂病》:
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应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则,祛除外邪,邪去则正安,感冒亦愈。解表之法应根据所感外邪寒热暑湿的不同,而分别选用辛温、辛凉、清暑解表法。正如《幼科释谜·感冒》云:“当其感冒,浅在肌肤,表之则散,发之则祛,病斯痊矣。”
因“伤寒论”时期,感受风寒多见,寒症多发,故其时的代表著作《伤寒论》中多见感冒采用麻黄汤、桂枝汤等辛温解表方药治疗,辛温解表类中药在治疗感冒病症中应用广泛。其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条件改善,热证逐渐增多,至明清开始感冒多用银翘散、桑菊饮等辛凉解表方药治疗。纵然寒温争鸣,不可偏离辨证论治的基本中医药原则,欲求佳效则不宜有派别偏执,正如明代儿科大家万全在《片玉心书》中所言“温补凉泻,各附所宜”,一语中的。近50年来我国学者在中药抗流感病毒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结果表明中医药对病毒性疾患,特别是流感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麻黄、桂枝、板蓝根、大青叶、虎杖、金银花、连翘、黄芩、牛蒡子、贯众、柴胡、鱼腥草、羌活、射干、重楼(七叶一枝花)等中药,对流感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辛温辛凉药物均有。所以把握好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本,才能应用好寒热温凉的中药,起到效如桴鼓的作用。三、中成药治疗本病存在的问题张曾譻教授认为感冒因其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其方药研究文献也颇丰富,应用了千百年的感冒中成药数量众多。但受年代历史条件制约,古时市售中成药剂型局限于膏剂、丹剂、丸剂、散剂,如今中成药剂型又出现了口服液、水丸、颗粒剂、泡腾片、酊剂、栓剂、针剂等多种剂型。剂型的演变改变了服药的口感、溶解度、疗效、浓缩度、给药途径,丰富并发展了感冒的治疗手段,促进了中医药治疗感冒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但是目前中成药治疗感冒存在治疗误区,因为不了解中成药的应用也需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用药原则,国内存在大量滥用、不合理应用中成药治疗感冒的情况,造成中医药资源的浪费,对群众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中医发展不利。其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1.非辨证用药不辨寒热、虚实、表里滥用中成药,如风寒感冒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风热感冒用通宣理肺丸治疗,将清开灵作为治疗感冒药物灵丹妙药治疗鼻塞流涕症状,这种现象在民间、药店、综合性医院和西医院均可见到。
2.不辨地域用药如午时茶颗粒因其有大量祛湿之品故在南方湿多之地效果好,九味羌活颗粒因其有大量辛温散寒之品在北方寒冷地域效果佳,地理气候的差别决定了有些中成药也具有地域性。
3.不辨体质用药素体阴虚体质滥用藿香正气散,素体气虚体质滥用大苦大寒重剂,都会导致攻邪伤正。
所以,目前普及中成药辨证处方知识迫在眉睫,所谓有病治病,无病治人,而滥用药更是害人不浅。中成药特殊剂型针剂的发展经历坎坷,常用针剂有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针剂、炎琥宁针剂、莪术油针剂、鱼腥草针剂等等,但中成药针剂制剂多次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说明制剂水平达不到满意水平,远不如口服或者灌肠给药来的安全,其实即使在国外也认为输液会带来很大的风险,甚至有致病的危险,所以国外的医疗机构应用静脉输液是非常谨慎的,与我们国家有事没事挂个吊瓶截然不同。有鉴于此,张教授不建议临床多推广中成药针剂,仍然遵循能口服的绝不静脉用药,保证医疗安全。正确应用中成药治疗感冒可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医疗费用,是大势所趋,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开发。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