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汤药的历史源流
汤,古时称汤液,现称汤剂,在民间被老百姓称为汤药,是中医药最为主要的一种剂型。
自古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始有医药。《淮南子》曾记载,远古时期人们在采摘果实、打猎的时候,总会感染疾病或中毒。那怎么办呢?神农氏为了让人们不再遭受“毒伤之害”,主动遍尝百草,以身试毒。在这过程中,也发现了有的植物居然具有攻毒、祛病的作用,由此中药起源了……当然,此后中医药又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口尝身受,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药物知识,后人也假托神农氏之名,著有《神农本草经》,这是迄今最早的一部药物专著,也可以理解为一部古代的“药典”。
晋代皇甫谧认为:“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意思就是,伊尹这个人极其的聪慧,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在当时发明了汤药这个东西,就是将中药材放在水中煎煮,取汁服用,既可以是单味药材也可以是中药复方,这对中医真的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就连后来的医圣张仲景也是扩展了伊尹汤药的应用,在临床上收获了极佳的疗效。后世医家也多认为《汤液经法》一书即为伊尹所著。还有说法称“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并将他们统称为“三圣人”。显然,汤药的创制,使远古时期的医疗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前承百药之用,后启诸医家临床之效,伊尹这个人堪当“亚圣之才”。
汤药的产生直接影响了一门学科的发祥,那就是中医方剂。后世的《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方剂力著,虽然也涵盖了丸散膏丹等诸多剂型,但不可替代的主角仍然旱疗效直著的汤剂。所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用现在的话来说汤剂具有一系列的优点,即吸收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针对性强,故适于急病、新病以及病情较急而亟须荡涤病邪或扶持正气的病证治疗。如仲景在《伤寒论》中所载用于治疗中焦虚寒证的理中丸,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组成,在服法中明确指出“然不及汤”,此四味药共同煎煮为汤剂,即理中汤,功效更为卓著且起效迅速。
二、汤药在中国的使用现状
1.汤药与中成药各领风骚
汤药是中医药发展历程中应用最早、最广的剂型,同时,它也最能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可以说,一提起中药,人们脑海中往往先闪现出汤药的形象。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多、社会经济的长足进步,中医药治疗手段的应用也取得了大幅增长。然而,汤药在这其中所占比例却举足不前,中成药的市场份额逐年加大。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利益驱使,国内的各大药厂都乐于将汤剂效方推出中成药制剂;另一方面,当下生活节奏加快,中成药的方便携带、适于储存、服用快捷等优势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当然,在治疗疾病方面,中成药和汤药都各具特色。中成药一是适用于慢病、轻症以及调理身体的需要,如六味地黄丸;另外,一些中成药有利于急症时的快速服用,比如安宫牛黄丸在中风早期的使用。虽然中成药的加工要经过很多提炼、浓缩的步骤,但是总用药量还是较汤药少,效力较汤药轻。汤药更适用于治疗重病、急病,且病势多变、复杂的证候。此外,汤药区别于中成药最大的一点就是灵活,这种灵活体不仅体现在药味的辨证加减,还有煎煮方法、煎煮时间的掌握以及服用方法的不同要求等方面。如感冒后很多人会选择冲服感冒颗粒或者其他类似的中成药,不难发现,有时效果不错,但有时疗效却差强人意。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在于“药”“证”是否一致。最为粗略地看,感冒有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的证型,兼夹症状又多种多样,使用汤药治疗则能圆机活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