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食健康:别吃出病来》内容特色如下:
1.老百姓自己的养生书。花较少的钱办大的事。全新的健康理念正在横扫全球,46幅漫画解析16种饮食误区,袁岳诚挚推荐。海清、刘德华、唐嫣、佟大为、大S、章子怡都在实践。
2.BTV 新闻 《北京您早》隆重推荐。《凤凰网》《网易新闻》《北京晨报》《搜狐新闻》《中国台湾网》争相报道。
3.中国提出 “少食健康”理念的生活实操手册,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人们“多吃”的各种心理本质,给您较温馨的提醒和建议。
4.效果经过切实验证,简单实用:助长寿、助美容、身心清爽。
乾隆晚年时期,一顿只吃一道菜,是古代较长寿的皇帝;武则天“饮食有节”,80高龄仍青春貌美;宋庆龄每顿只吃五分饱,美丽常在;巴马老人罗美珍"长寿只缘餐饭少",享年128岁……作者亲自实践,行之有效。全面守护家人健康。
5.“少食健康”只是要你回归较自然的饮食状态:每天少吃一餐,每餐少吃1/3,就能收获健康!少食健康不仅改变饮食习惯,也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你心灵宁静,修炼生命。
6.“饮食没搞好,疾病跟着跑”;“少吃一口饭,多积一份善”……本书是子女给父母较贴心的礼物。
7.内附40余幅精美插画及作者亲拟《生命宣言》书,打开有惊喜;32开本,方便携带;制作精美,自留、送人两相宜!
很多疾病是吃饱撑出来的!
错误的饮食观念和习惯犹如当头棒喝,让人警醒;
“对食物的依赖会成为食物的奴隶”,正在深刻解析;
古代圣贤、帝王、现当代名人、长寿老人较具操作性的少食秘诀现已深度揭秘。
作者经过20余年潜心研究和亲身实践,在“饮食方式”上打开一条新路。他认为,我们不要总盯住疾病本身,更要从根源入手,少吃点,更健康!
《少食健康:别吃出病来》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地讲述了:“吃,不仅是为了吃饱,还是一段品味美食、品味人生的过程”,让每一位老百姓从中受益。
很多病都是吃饱“撑”的
生活中常常听人们讲“吃饱撑的”,但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认真体会过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现代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吃得越来越好,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旦习惯吃到“撑”,就会有疾病找上你。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打招呼时最常说的客套话,足以说明人们对吃的重视。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宴会亲友,“吃”都成了大家共同的默契。
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的很多事都能和“吃”沾上关系。可是,如果问一下身边的人,肯定十有八九都有吃得“憨撑饱胀”的经历,甚至还有人表示,几乎每天都有吃太撑的时候。
现代人基本上不可能没有吃的,因为从古到今,已经从食物严重不足过渡到食物比较丰盛的时代了。
我小时候在农村,那真是挺穷的,有时候一段时间之内可能会没有粮食吃,比如到某个季节,玉米没有上,稻子也没完全成熟,而且上一年的粮食也吃完了,怎么办?就得靠国家的供应(国家会补助一些粮食给我们这些贫困的山区,我们家属于下放到农村比较穷的那一类)。而且,当时劳动力也弱,有时候产量也不行,地里面半熟不熟的瓜啊、豆啊,都还不能吃。所以,那时候大家一般都是饿过来的。
如今时代好了,市场上有这么多主食、副食可供大家选择,人们天天有的吃、顿顿吃得好,反而得病的人越来越多,有人开玩笑地说:“一边在餐馆排队吃饭,一边在医院等待挂号。”可以说,现在人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是吃不起、吃不上,而是吃太饱撑的,比如:
肥胖。现代人常吃的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容易消化,多余的“营养物质”堆积在体内,会导致一系列富贵病。
胃病。吃得过饱所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肠道负担加重,消化不良。时间长了,还可能患上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
癌症。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使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老年痴呆。日本有关专家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
骨质疏松。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症几率会大大提高。
神经衰弱。晚餐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因少食而造成的常见疾病,如果长期饮食不注意,还会带来很多并发症,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儿童、老人、女性、职场人士、商务人士很可能会成为多吃的受害者。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父母一边督促孩子不停地吃,一边又嫌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女性朋友们一边高喊口号: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一边在吃力地减肥;孩子们一边拼命地给老人夹菜,一边又唠叨老年人反应慢;商务和职场
人士一边在酒桌应酬上满脸堆笑,一边又在家里喝中药调理……
生活中的这些场景都实实在在地警醒我们:“吃饱撑的!”
当然,这只是食物过饱本身给人体带来的疾病,还有一些外在的原因也不容忽视。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所需的食物量都在市场供应的合理范围内,那么市场上所能提供的食物量可能会远远大于需求甚至还有富余;如果每个人都吃得过饱、过量,就可能导致市场供应不足,而不足就会催生出市场上各种不安全的食品(因为市场要不断满足我们过剩的需求)。
我们吃的水果、蔬菜是不是还有本身的味道?
我们吃的饭菜能不能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我们吃的食物会不会有损于身体健康?
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可能很多人会无奈地说:“市场环境就这样,不吃也不行啊?”可是,当外部环境暂时没有改善的时候,至少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少吃一点,让身体少一点毒害和污染,多一点清洁。
其实,古人早就发现,适度减少食量,对身体的健康、长寿都非常有益。谚语说得好:“吃饭省一口,活到九十九。”俗话也说:“有钱难买老来瘦。”都不是没有道理。而且调查资料显示,体形肥胖的老年人要比身体偏瘦者寿命短3~5岁;
90岁以上的老人中,80%都有少食的习惯。这些“经验”和数据都告诉了我们少食对健康的重要性。我虽然强调饮食过饱对身体的伤害,提倡少食对健康的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饮食可以无限制地节制,而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把握好度,顺其自然,因为只有自然的才是合理的(具体方法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讲述)。
所以,当我们饮食过量吃撑的时候,至少应该有一个自我调节意识,否则引来疾病,可就得不偿失了。
……
自 序
Part 1 很多病都是吃饱“撑”的
很多病都是吃饱“撑”的
吃多“不自知”是致病根源
管不住嘴,迈不开腿
“饱食时代”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是
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饱食终日,疾病来袭
那些被“撑”死的鱼
Part 2 对食物的依赖,成为食物的奴隶
一日三餐只是一种习惯
饥饿其实是一种感觉
对食物的依赖会成为食物的奴隶
答学员问:牛只吃草,营养均衡吗?
少食不等于节食,辟谷不等于绝食
每天少食一餐,每餐再减1
酒要抿,饭要品
让身体慢慢适应少食状态
做“自然人”,达到内在生命场和谐
Part 3 他们这样说:“先别急着吃三餐”
佛家讲究“过午不食”
道家说“欲要长生,肠要长清”
儒家主张“食勿求饱”“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武则天几十年饮食有节
宋庆龄年轻美丽的秘密:食勿过饱
广西巴马长寿村老人:长寿只缘餐饭少
Part 4 让身边的人少吃点也是一种爱
少食点,不计较
夫妻何苦为“吃饭”的小事吵架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是伤害
孝敬老人有时会“害”了老人
孕妇饮食并非多多益善
给职场白领的小建议
少点点儿,别浪费——吃货不等于饕餮
吃自助餐:饿着扶墙进,饱着扶墙出
酒桌应酬:少食点,利己利人
Part 5 金品质生活从少食开始
改变一种问候方式:你吃好了吗
细嚼慢咽,吃出别样人生
享受生活,精制需要品味
吃得简单,不杂乱
食不在多,而在“味”
让肠胃处于空和满的平衡
品质生活,“自然”知道答案
找点时间辟辟谷
少食生活,让家庭更和谐
Part 6 “少食生活”能更好地驾驭生命
修养心境,控制过多欲望
时光倒流,让生命回归年轻态
不只是养生,更是求生和重生
寿命从嘴里省出来,轻松走过123岁
担起了自己,就担起了整个人类
附录 生命宣言
后记
★少食,更助健康。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飞马旅发起人 袁 岳
★对于衣食无忧的人而言,饥饿感越来越稀缺,越来越珍贵。很多病是吃饱撑出来的,让我们的身体慢慢适应“少食”状态,跟上“少食生活”的节奏。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顺风车发起人 王 永
★让身边的人少食也是一种爱。想健康,少吃点;少吃点,更健康。盛紫玟老师给我们的“少食”智慧是:少、 慢、细、精、味、简。
——北京紫禁城国医馆执行总裁 李 欣
★我倡议大家都加入“人类少食健康工程”中来,为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少食一点,功德无量。
——名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文
★少食,能让肠胃暂时得到休息,也能减轻脏腑负担,让生命回归年轻态。
——天府盛国际物流董事长 宋文洁
★少食一点,少点觥筹交错,不仅对自己的健康有好处,还能有更多的时间陪陪孩子、另一半以及父母亲。和家人多互动、多沟通,有利于整个家庭氛围的和谐。
——博达惠恩知识产业集团董事长 段博惠
★盛紫玟老师抱着“人与自然和谐”之道、之美的初衷,揭示了少食与健康的关系,像把被珠遗之光,又重新迸发出异彩。
——知名传媒人、《大河报》总监 李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