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1130~1200年),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的大哲学家、教育家。他19岁中进士,只出任过七八年的地方官,在朝廷供职仅40天,从事教育活动则长达40余年。朱熹以孔孟之道为本,又继承并改造了两宋时期的主要流派(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和理学的奠基人洛阳程颢、程颐的祖籍都在歙县篁墩。
徽州是“程朱阙里”、朱熹的父母之邦。朱熹的新安始祖朱涔于唐乾符五年(878年),为避黄巢兵乱迁来歙州篁墩。篁墩富仑山麓朱家巷为“朱文公先世故居”。至唐天祜中,朱氏七世祖朱瑰任婺源镇将,率军屯戍,故而迁居婺源。朱熹婺源祖居在紫阳镇南门街,南宋皇帝赐额“文公阙里”。历经沧桑几百年,现房屋已倾, “虹井”尚存。朱熹之父朱松由婺源来郡城歙州,在城南紫阳山老子祠求学,歙州富贾祝确处士器重朱松,将女儿嫁之,这就是朱熹的生母祝夫人。后来朱松入闽,因贫不得返乡,于是刻“紫阳书堂” 印章,以示对徽州故乡“未尝一日而忘归”的心情。
朱熹受母亲的影响很大。祝氏18岁嫁到朱家,生3男1女,朱熹14岁时,其父朱松不幸病逝,仅46岁。祝氏30多岁丧夫守寡,苦苦支撑着家庭,是一个封建时代治家有方的大家闺秀。
朱熹少年丧父,靠母亲抚育,十分敬佩母亲孝敬长辈、体恤下人并操持家务,在贫病困蹙时仍能处之怡然的纯厚德性。祝氏70 岁而卒,朱熹隆重葬之于福建建阳寒泉坞。每逢母亲忌日,他都穿黑衣戴黑帽,对其母的孝道,既是封建礼教的一种示范,也是母子情深(“人欲”)的自然流露。生活中的朱熹是慈父孝子,七情六欲一如常人,文学传说中的朱熹则更是有情有义的翩翩儒生。生活与传说中的朱熹对待妇女的态度和道学家朱熹的妇女观有很大差异。
朱熹一生中,曾三次回歙县省亲、扫墓和讲学,每次逗留数月,和徽州学人、徽州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徽州从其学者甚多。
正因为程朱理学与徽州有着如此深厚的渊源关系,故而亦称“新安理学”。
古人确信“圣人之出,必有祥异”,《婺源县志》中载有一传说:宋绍圣四年,朱松出生时,井中气吐如虹;宋建炎四年,朱熹在福建建阳出生时,此井中亦有紫气如云,故人称此井为“虹井”。明人汪伟写有虹井诗:“韦斋当日浚源深,一日虹光出井阴,道学上传洙泗远,余波干载淑人心。”婺源紫阳镇旧城墙下,有一两米见方石凿泉池。据记载:(1150年)朱熹回乡扫墓,曾与门人漫游到此,小憩并畅饮此水,泉清凉冽,甘醇可口,“旱涝不盈涸,风摇亦不浊”,朱熹挥笔名之日“廉泉”。至今,此泉池影苔痕,水流依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