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源共享与区域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6089
  • 作      者:
    王玉海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王玉海,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现为国家科技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北京市西城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可持续发展专家委员、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理事、民政部与亚洲基金会合作“灾害管理公共合作项目(二期)”指导专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区域发展战略中的资源共享问题研究”批准号:11BJL075)、“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镇低碳发展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11BAJ07B00)、北京师范大学自主重点科研基金(“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的低碳发展区域规划”批准号:2009AB-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资源整合的区域都市圈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治理研究——以首都区都市圈为例,项目批准号:07JA790002)、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空间再造与北京市的功能定位研究”批准号:06BaJG071)等20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刊物50多篇,其中CSSCI文章3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经济管理制度分析。
展开
内容介绍
  《资源共享与区域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研究》从资源的角度出发,认为所谓的都市圈,其实就是多元利益主体的集聚体。集聚的动力在于对资源租金的追逐,而资源租金联系于“资源共享”的内在特性,其根源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物品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都市圈的形成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由于“资源共享”存在着“公共领域”,因而在集聚过程中往往引发围绕资源的区际冲突,导致“区域兴盛”走向“区域衰落”。这样,如何化解冲突而发挥集聚效应,就是都市圈形成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在书中提出了理顺资源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思路,而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资源的关系,这既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资源占有支配关系,也涉及到政府与企业等利益主体之间的资源利用关系。从资源的角度看待都市圈的形成,共享性资源的塑造是促进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方面,由此我们提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政策建议:一方面是资源的整合,通过整合形成都市圈发展更为广泛的共享性资源基础,具体通过诸如公共设施建设引导资源整合;另一方面是促进共享性资源的升级转变,具体按照公共领域合作的资源基础变化来促进区域都市圈的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三、研究的视角与创新观点
  1.研究的视角
  我们的分析视角为资源视角,就是从资源的特性出发分析都市圈形成及其变化的内在规律。本书从资源的角度出发,注重对资源内在特性的研究,从丰富多样的资源属性中分辨出“资源的共享性”,也即是制度经济学所界定的“资产公共领域”。因为它的存在,客观地潜藏了丰富的“资源租金”,从而吸引了多元利益主体竞相追逐,进而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某一空间地域的集中,这是地理相邻性的体现,也就是通俗所谓的企业“扎堆”。
  与此同时,利益主体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又客观地形成组织邻近性的产业集群,产生企业问在产业集群层面分工合作的“共享性资源”,它蕴涵着丰富的“合作剩余”,从而实现利益主体由“扎堆”向“集群”的转变。
  因此,本书研究的目的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探索支撑都市圈动态演进的动力机制。主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支撑都市圈演进的统一的逻辑基础,先人为主地说就是共享资源基础;二是都市圈变化的动态特征,都市圈是动态变化着的,其差别就在于共享资源的来源基础不同;三是理出一个促进都市圈演进的政府共享性资源提供线索。
  2.本书主要观点
  我们的想法是,从区域都市圈经济集聚引发的资源冲突现象人手,揭示其背后利益主体的行为目标,不仅如此,还要更为深入地揭示资源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这就需要从资源的利用出发研究资源,并能动态地看待资源利用的变化,把社会人文资源也纳入资源的范畴,理清资源冲突或者竞争的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然后结合区域都市圈的形成说明区域资源之于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意义。
  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1)资源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源不可分割也难以明晰资源共享性,这其实也就是制度经济学对财产分析所说的产权的“公共领域”,而不是资源的稀缺与人们需要的无限之间的矛盾,更不是资源不同利用方式之问的矛盾。(2)资源的共享性是资源属性之本质属性,由其存在的范围所决定,也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相关,而且不同资源的存在特点不同,于是利用的方式也就多种多样,至少是并不仅有国有国营一种方式,也不是一律归政府管理就有效。(3)资源除了既有存在的自然资源外,还有更为普遍和重要的社会人文资源,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资源共享与区域都市圈关系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批判性回顾
三、研究的视角与创新观点
四、研究的内容与研究逻辑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中国城镇化态势与区域都市圈发展
一、区域都市圈发展趋势
二、中国区域发展的深刻内涵
三、国家层面的政策背景
四、“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资源概念厘定与资源概念拓展
一、资源变迁:资源利用的演进
二、资源学理:资源概念及其局限
三、从经济活动及其组织形式出发对资源概念的审视
四、基于组织的资源及组织对资源概念的拓展
五、资源利用方式:特点归纳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都市图形成中的多元利益及其资源冲突问题
一、中国都市圈形成的历史:由点到面的演进
二、区域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的资源冲突:从资源角度
出发的分析
三、资源冲突的实质所在
四、围绕资源争夺的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
五、政府主体的行为变迁:结合改革进程的实证分析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资源共享与区域都市圈经济集聚
一、关于区域经济集聚的研究
二、综合化趋势下的区域经济集聚分析
三、基于共享性资源的区域经济集聚分析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共享资源利用与都市圈的演进变化
一、共享性资源之于区域都市圈形成变化的机制
二、都市圈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及发展过程中的风险
三、基于三大都市圈的实证比较分析
结论与讨论
赤者文献
第七章区域都市圈发展转化的关键分析
一、区域都市圈的相关利益主体与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区域都市圈发展变化的优势转换机制
三、促进地域都市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资源共享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机理
一、共享资源及其利用特点
二、联系于共享资源的多元利益主体及其资源利用的
组织载体
三、资源租金阻滞与资源型城市衰败机理
四、资源型城市转型机理与过程
五、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产业转型及其实现途径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资源共享与首都经济圈可持续发展
一、首都经济圈的提出及其内在要求
二、可持续发展下的“首都经济圈”内涵
三、“首都经济圈”可持续发展下的产业合作
四、“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五、首都经济圈产业空间调整的路径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