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政治经济制度系列:中国古代科举》:
由于朝廷对武举采取这种“走走停停、犹犹豫豫”的态度,影响所致,就在社会上造成一种“重文轻武”的思想定势。北宋名将狄青,因战功卓著,官至枢密副使。但由于狄青非文科进士出身,所以被朝臣所轻视。狄青发牢骚说:“我与宰相韩琦职位一样,功劳不比他少,我只差一个进士及第。”宋真宗时,有一次接待契丹使臣,使臣喜欢射箭,要宋朝派人伴射。真宗觉得这是件关系国家体面的大事,想找一个既有学识又善射箭而且仪表堂堂的人,大臣中只有翰林学士陈尧咨符合这些条件。陈尧咨是状元出身,亦善射箭,真宗对他说,如果愿意改充武官伴契丹使臣射箭,一定重加赏赐且封高官。陈尧咨回家禀明母亲,母亲气得拿起拐杖就打,骂道:“你状元及第,父子都以文章出任朝廷大臣,现在却想贪恋富贵,辱没家门!”可见这种重文轻武风气影响之大。
造成这种重文轻武的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除了军阀割据时期外,一般都由文官领导武将,这有利于中央集权。一个文进士出身的人能较快地得到重用,“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许多老将只能俯首听命了。
历代武举英雄谱
1.唐朝的“擎天柱”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年),陕西华县人。他身长七尺有余,体形十分剽悍,是标准的关西大汉。唐玄宗开元初年,应武举考试,武艺高强,拔为“异等”。当时还没有武状元名称,“异等”就是武进士第一名!郭子仪中武举后,初掌宫禁宿卫事务,后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驻军今宁夏和内蒙古一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