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产业政策演进与重点产业发展》:
从印度独立后至1991年推行自由化改革前实行的经济政策或推行的经济改革来看,印度在经济政策的实施上既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着局部的变革或调整。在这段时期里,印度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但是由于公营经济一直处于强势地位,并受到严格保护,所以公营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非常弱,效率也比较低;印度私营经济的发展长期受到抑制和限制,经历了以上历届政府的局部调整,私营经济还是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一旦政策松绑,其活力就会得到极大的释放,这也为市场化改革后印度私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农业政策方面,1991年改革前的历届政府都比较关注农业的发展,也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但是成效不一。总的来说,印度农业在独立后之改革前获得了较大发展,不仅基本解决了印度的粮食问题,还会有一定的剩余供出口。
另外,从英迪拉·甘地政府开始关注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为改革后印度软件业甚至是服务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从整体上看,虽然经济政策或产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客观来看政策的实施仍为印度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1991年之后印度实施的产业政策(1991年至今)
1991年印度进行了以“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和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也掀开了印度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幕,经济改革将印度经济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改革后的历届政府也在比较和借鉴之中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的政策,使得印度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更具有竞争力,带动了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拉奥政府时期的产业政策
拉奥政府清晰地认识到1991年经济危机的根本症结是经济结构问题,因此,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对印度经济进行战略性剧烈的结构调整。1991年8月,拉奥政府的财政部长曼·辛格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做政府政策陈述时表示,印度“改革进程的重点是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比过去更多地利用外国投资和技术,提高公营部门的效益并使其范围合理化,改革金融部门并使之现代化,以便它能更有效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拉奥政府推行的经济结构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因而实施的产业政策也涉及多个方面。
1.实施新的工业政策
在产业政策领域,改革旨在使统得过死的工业保护体制转向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新工业政策让私营部门更大程度地介入重要经济领域,除涉及安全、战略、有污染的15种工业外,企业投资不再需要生产许可证。原先保留给公营部门专营的工业由17种减至8种,其余向私营部门和外资开放。同时还修订《垄断与限制性贸易行为法》,取消了对企业资产的规定,而且企业今后在扩大生产、生产多样化和兼并其他企业等方面也不再需要政府的许可。
2.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在1991年印度推行全面的经济改革之后,政府又陆续出台了很多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措施,其中包括降低电信收费,取消对软件产品的进口限制,并降低软件产品进口关税。1995年对所有软件产品的进口关税降到10%,硬件产品的关税降为40%-55%,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