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食学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79370
  • 作      者:
    刘广伟, 张振楣著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食学是一门新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食物的关系,研究的目的是人的健康和地球的健康。《食学概论》首次提出食业、食权、食病、食灾、食秩序、食效率等理念,首次提出“六态九宜”的科学摄食方式。食学将改变人类食行为,提高人类的健康长寿水平。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地貌
  我们所处的地球,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繁衍的星球。我们这个家园能孕育出有机生物,是一系列看似巧合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太阳是一颗不大也不小的恒星,地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处在太阳系的“宜居带”,温度适宜生物繁衍;赤道面对轨道面有一个倾斜角,形成了四季的变化,促进了物种的变化;有月球为伴,形成了潮汐,为海洋增加了活力;大气层厚度适中,以氮气、氧气为主,动植物都赖以生存。阳光、温度、水分、季节、空气、潮汐,这一切因素集合在一起,实为不易,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与地球环境相近的星球。这些有利因素并不是稳定的,一切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大自然任何微小的变化,都会对生活在这里的生物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人类还不能准确预见环境变化的后果,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现状,尽量减少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下面我们用食学的目光重新审视-下我们的家园:
  地球表面可划分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以及三圈中适于生物生存的生物圈。这些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上供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光、温、降水、大气)和海洋资源6大类。
  1.岩石圈
  地球的半径有6370多千米,表面积5.10亿平方千米。地壳是地球的表层,被称为“岩石圈”,占地球总体积的0.8%。由于地球表面有陆地和海洋,因此,又有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分。大陆地壳一般厚度为33-35千米,中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平均厚度达70千米;大洋地壳的厚度平均为6-8千米。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现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但基本生活还离不开脚下的土地。人类的食物,约有88%靠耕地提供。全世界陆地面积总共129.7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3.8亿公顷,森林面积40.2亿公顷。中国土地面积总共9.3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1亿公顷,森林面积2亿公顷,牧草地2.6亿公顷。中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平均值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公顷,不足世界平均值的一半。目前中国耕地总面积以每年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①。
  2.水圈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被液态水覆盖的星球。地球的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29.2%;海洋面积3.62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蒸汽。全球水的总储量为13.86亿立方千米,其中咸水约占97.47%,含盐量小于0.5克/升的淡水仅占2.53%,约为0.36亿立方千米。大陆冰盖、冰川和永久积雪是水圈中最大的淡水水体,占有淡水总量的75%,如果它们全部消融,海平面将升高约70米。地下水占淡水总量的22.6%,为8600万亿吨,但其中一半位于800米以下的地层,难以开采。这些淡水资源人类几乎无法利用。
  ……
展开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食学是研究人与食物关系的学科,目的是人类和地球生态的健康,核心结构是食生产、食利用、食文化,特点是普遍性、通俗性、践行性。食学将对教育体系、图书分类体系、行政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第一节 食学的创建
第二节 食学的特点
第三节 食学的体系
第四节 食学创建的影响

第二章 食源
大自然虽然为人类提供了大量、多样的食物来源,但人类的食源是有限的,无限度的索取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与此同时,全球食源利用不平衡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食物、人类三者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态环境
第三节 食物链
第四节 食物
第五节 食物素

第三章 食业
食业是人类最大的行业,占世界经济总量50%以上。食生产效率和食物品质的矛盾,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食业效率和社会效率的矛盾被食业的割裂化所掩盖,食业部的设置是各国行政管理改革的新趋势。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捕获业
第三节 种植业
第四节 养殖业
第五节 食工业
第六节 食商业
第七节 外食业
第八节 食器业

第四章 食品
丰富多彩的食品,在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同时,给人们带来许多享受,但过度追求五官感受的倾向,远离食物的原生性,偏离食品的基本属性,甚至威胁到人类健康,食品的选择与加工不能违背健康这一根本需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天然食品
第三节 工业食品
第四节 烹饪产品

第五章 摄食
摄食是一件非常平常之事,每个人都离不开,但如何科学摄食,-直没有一套理论体系指导。人生百态天天变,食时一态求九宜,如果能够遵循“六态九宜”的原则,那么我们的健康寿命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数量适宜
第三节 种类适宜
第四节 频率适宜
第五节 温度适宜
第六节 速度适宜
第七节 顺序适宜
第八节 时节适宜
第九节 品质适宜
第十节 心情适宜
第十一节 寿食者

第六章 食化
第七章 食病
第八章 食相
第九章 食审美
第十章 食灾
第十一章 食秩序
附录
专业词汇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