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十个共产党员
0.00     定价 ¥ 4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4945169
  • 作      者:
    穆青
  • 出 版 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3-01
收藏
作者简介
  穆青(1921-2003),河南杞县人,中国著名新闻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记协名誉主席。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至1942年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2年8月进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等职。1982年至1992年任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
展开
内容介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100年苦难辉煌党史的10位共产党员先锋。
  这十个人当中,除了焦裕禄、郑永和是县级的领导干部,其他几位都是非常普通的共产党员。在他们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共产党人的高尚境界,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他们的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无私奉献。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什么样的人,在他们身上几乎都可以找到答案。他们是中国的真正脊梁。
  请看《十个共产党员》。
展开
精彩书摘
  《十个共产党员》:
  再访兰考
  这些天,我的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我怀着对焦裕禄同志深切的怀念工作着、学习着;这位共产主义战士伟大而光辉的形象,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教育着我。
  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最近我又一次访问了兰考。
  我第一次访问兰考,是在去年12月下旬的一个大冷天。在县委简朴的会议室里,县委的同志们向我们介绍了兰考的情况和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从他风雪送粮到车站开会,从追洪水、探流沙到树立样板,从教育干部到关心群众;一件件事实,一个个场面,是那样强烈地震荡着我们的心。特别是他同贫下中农之间那种深厚的阶级感情,他同病魔顽强斗争时那种忘我的、高尚的品德,他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那种知难而进,敢于在惊涛骇浪中开顶风船的革命性格,强烈地感染着我们,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激起了汹涌的革命浪潮。那几天晚上,我从没有好好地睡过一夜,一躺在床上,焦裕禄同志的动人事迹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一幕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他的英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鲜明,越来越高大。我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处处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他和贫下中农间那种血肉般的联系,他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忘我精神,正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品德,他真不愧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我们是多么需要像他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呵!
  这次重访兰考,我又东奔西跑访问了好几个村庄。我看到勤劳的兰考人民,高擎着自力更生的旗帜,以兰考大地为纸,饱蘸滔滔不尽的黄河水,正在继续完成焦裕禄同志没有写完的那篇改天换地的文章。而这一切,再一次深深感动了我,教育了我。
  在秦寨,这个被焦裕禄同志树为兰考县“四杆旗”之一的生产大队,人们正在向白茫茫的老盐碱地大进军。他们说:“老焦临死前躺在病床上,还一心想着俺秦寨盐碱地上长的麦穗;咱贫下中农要是治不住盐碱荒地这一害,就对不住党,对不住俺们死去的老焦,咱就是软骨头。”
  2月中旬,按节令才立春,红杏枝头刚刚吐蕾,杨柳还未发芽。但在兰考大地上,春天已经提早来了。全县每天有12万人,起早贪黑地投入了改造大自然的战斗。陇海铁路两侧不长庄稼的古盐碱荒地,正在被改造成台田、方田;低洼易涝地区,人们在挖河、修渠,一个完整的排涝系统正在形成;飞沙地里,人们在赶季节栽种泡桐、果树和荆条;高地、平地上,一批机井正日夜开工,这里将逐步改造成为园田化的、稳产高产的地区。
  在土山寨,我访问了贫农王连备。握着他那一双崩满了血口子的手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位五十来岁的朴实农民,就是用他这一双战天斗地的手,来纪念同他心连心的人的。
  1963年冬天,土山寨一连八季绝收。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来。一个风雪天,焦裕禄踏着半尺厚的积雪,走进王连备的茅屋。这时,王连备一家七口,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焦裕禄走进门来拨拨灶下没有火,看看锅里没有饭。他转过身站在床前,掀开那条破旧的毯子,只见三四个孩子穿着单衣挤在草窝里。他抱起一个最瘦小有病的女孩,摸着孩子的小脸,眼泪止不住地往下直掉。他说:“这都是自然灾害这个强盗给我们带来的苦难……”他给王连备一家批了救济布、救济款,嘱咐他快给孩子们把棉衣穿上。几天以后,他第二次来王连备家,具体解决了给孩子看病的困难。这时,焦裕禄同王连备并肩坐在灶窝里,他指着地上的一根草棍对王连备说:“咱们贫农可不能像这个草棍这样老躺在地上不动。”说着他把草棍慢慢扶直起来。他说:“国家的救济就好比这样扶你一把,要想站起来,还得靠自己。”他问王连备:“你能出力吗?”王连备说:“能,庄稼人有的是力气。”第二天,他就派人给王连备送来一把铁锨和一辆架子车,让他去给粮站拉脚。以后,王连备家生活有了着落,孩子的病也治了,两口子便积极地参加了除“三害”的斗争。
  过了些时,焦裕禄又来了,一进门便问:“孩子的病好了吗?”王连备两口子一同说:“好多啦!”焦裕禄看到孩子果然比以前胖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会跑吗?来,下床走几步我看看。”孩子下床走了几步,焦裕禄连忙把孩子抱起来,紧紧地搂在怀里。王连备两口子看在眼里,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就这样,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焦裕禄一连到王连备家探望了六次。他不仅关心着王连备一家大小的生活,更关心着王连备思想觉悟的提高。他每次都给王连备讲些愚公移山、奋发图强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道理,也从王连备那里了解不少抗灾的办法,听到不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深厚的阶级感情,使他和王连备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
展开
目录
梁雷
泪洒偏关

赵占魁
工人的旗帜赵占魁

焦裕禄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再访兰考
人民呼唤焦裕禄

王进喜
铁人王进喜

吴吉昌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
涑水情

潘从正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心上的树
潘从正墓碑碑文

孙钊
难忘那双手

任羊成
两张闪光的照片

阎建章
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

郑永和
情系人民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