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共产党员》:
再访兰考
这些天,我的心情一直平静不下来,我怀着对焦裕禄同志深切的怀念工作着、学习着;这位共产主义战士伟大而光辉的形象,时时刻刻在激励着我,鼓舞着我,教育着我。
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最近我又一次访问了兰考。
我第一次访问兰考,是在去年12月下旬的一个大冷天。在县委简朴的会议室里,县委的同志们向我们介绍了兰考的情况和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从他风雪送粮到车站开会,从追洪水、探流沙到树立样板,从教育干部到关心群众;一件件事实,一个个场面,是那样强烈地震荡着我们的心。特别是他同贫下中农之间那种深厚的阶级感情,他同病魔顽强斗争时那种忘我的、高尚的品德,他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那种知难而进,敢于在惊涛骇浪中开顶风船的革命性格,强烈地感染着我们,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激起了汹涌的革命浪潮。那几天晚上,我从没有好好地睡过一夜,一躺在床上,焦裕禄同志的动人事迹就像电影镜头一样,一幕幕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他的英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鲜明,越来越高大。我觉得他的所作所为,处处闪耀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他和贫下中农间那种血肉般的联系,他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忘我精神,正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高尚的品德,他真不愧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我们是多么需要像他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呵!
这次重访兰考,我又东奔西跑访问了好几个村庄。我看到勤劳的兰考人民,高擎着自力更生的旗帜,以兰考大地为纸,饱蘸滔滔不尽的黄河水,正在继续完成焦裕禄同志没有写完的那篇改天换地的文章。而这一切,再一次深深感动了我,教育了我。
在秦寨,这个被焦裕禄同志树为兰考县“四杆旗”之一的生产大队,人们正在向白茫茫的老盐碱地大进军。他们说:“老焦临死前躺在病床上,还一心想着俺秦寨盐碱地上长的麦穗;咱贫下中农要是治不住盐碱荒地这一害,就对不住党,对不住俺们死去的老焦,咱就是软骨头。”
2月中旬,按节令才立春,红杏枝头刚刚吐蕾,杨柳还未发芽。但在兰考大地上,春天已经提早来了。全县每天有12万人,起早贪黑地投入了改造大自然的战斗。陇海铁路两侧不长庄稼的古盐碱荒地,正在被改造成台田、方田;低洼易涝地区,人们在挖河、修渠,一个完整的排涝系统正在形成;飞沙地里,人们在赶季节栽种泡桐、果树和荆条;高地、平地上,一批机井正日夜开工,这里将逐步改造成为园田化的、稳产高产的地区。
在土山寨,我访问了贫农王连备。握着他那一双崩满了血口子的手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位五十来岁的朴实农民,就是用他这一双战天斗地的手,来纪念同他心连心的人的。
1963年冬天,土山寨一连八季绝收。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压得很多人喘不过气来。一个风雪天,焦裕禄踏着半尺厚的积雪,走进王连备的茅屋。这时,王连备一家七口,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焦裕禄走进门来拨拨灶下没有火,看看锅里没有饭。他转过身站在床前,掀开那条破旧的毯子,只见三四个孩子穿着单衣挤在草窝里。他抱起一个最瘦小有病的女孩,摸着孩子的小脸,眼泪止不住地往下直掉。他说:“这都是自然灾害这个强盗给我们带来的苦难……”他给王连备一家批了救济布、救济款,嘱咐他快给孩子们把棉衣穿上。几天以后,他第二次来王连备家,具体解决了给孩子看病的困难。这时,焦裕禄同王连备并肩坐在灶窝里,他指着地上的一根草棍对王连备说:“咱们贫农可不能像这个草棍这样老躺在地上不动。”说着他把草棍慢慢扶直起来。他说:“国家的救济就好比这样扶你一把,要想站起来,还得靠自己。”他问王连备:“你能出力吗?”王连备说:“能,庄稼人有的是力气。”第二天,他就派人给王连备送来一把铁锨和一辆架子车,让他去给粮站拉脚。以后,王连备家生活有了着落,孩子的病也治了,两口子便积极地参加了除“三害”的斗争。
过了些时,焦裕禄又来了,一进门便问:“孩子的病好了吗?”王连备两口子一同说:“好多啦!”焦裕禄看到孩子果然比以前胖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会跑吗?来,下床走几步我看看。”孩子下床走了几步,焦裕禄连忙把孩子抱起来,紧紧地搂在怀里。王连备两口子看在眼里,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就这样,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焦裕禄一连到王连备家探望了六次。他不仅关心着王连备一家大小的生活,更关心着王连备思想觉悟的提高。他每次都给王连备讲些愚公移山、奋发图强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道理,也从王连备那里了解不少抗灾的办法,听到不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深厚的阶级感情,使他和王连备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