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跨文化与跨国引才
0.00     定价 ¥ 3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8753287
  • 作      者:
    梁伯枢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6-01
收藏
作者简介
  梁伯枢,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考信息研究中心《国际人才交流》《专家工作通讯》总编辑。
  从事外国专家、国际人才交流领域采编工作25年。著有《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与吴竞存合作,语文出版社,1992年)、《中国金融博导》(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寻梦中国——中美人文交流探访录》(联合主编,北京出版社,2015)等书,发表文章百余篇,曾组织实施“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新中国六十年具影响力的海外专家”“新中国65年十大引智成果”等系列评选活动。
展开
内容介绍
  文章写作始终贯穿着两个追求:一是追求一定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在过去的岁月中,我带着问题访谈调研,挖掘跨文化融合、跨国沟通、跨国引才、国际人才培养等相关内容,虽肤浅且不成体系,但是相比通过书斋研究,有着更接地气、更接近一线的便利,由此也希望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原创性。二是追求朴实鲜活而不一本正经。《跨文化与跨国引才》从形式看,可分为现象剖析、访谈实录、专题调研、案例分享等形式,无论哪一种形式,都尽量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小故事讲大道理、以实际案例诠释文化差异和融合、以原汁原味的访谈实录介绍不同观点,尽量保持文字的朴实鲜活。这两个追求,说起来容易,要达到目的其实并不容易。
展开
精彩书摘
  《跨文化与跨国引才》:
  诺奖带来的反思二
  ——拄拐杖的国际化人才
  莫言算不算是一个国际化人才?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2012年,我们曾将它纳入论坛,开展过热烈的讨论,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最后大家基本同意:莫言是一位拄着拐杖的国际化人才。
  这话怎么理解呢?第一,莫言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乡土作家,没有留过学,也不会外语。就这一点来说,他跟一个中国农村有文化的老大爷没有多大区别,与国际毫不沾边。第二,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作家,有着超凡的天赋,2012年摘得了全球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你能说他不是国际化人才吗?
  有人说,莫言在出名之前,就接触过大量的世界文学,深受国外名家影响;出名后,去过很多国家,交了很多国外的朋友,老早就国际化了。也有人说,莫言和其他中国作家一样,必须完全依赖中文翻译来阅读国外名著,到国外旅行演讲,也必须完全依赖翻译的协助,与当地人接触的机会不多,尽管人的身体是出了国了,但是说话做事还是与在中国没有两样。无论怎样,就算到了国外,他也还是一个中国的乡土作家。
  莫言凭借什么能获得诺贝尔奖呢?除了作品过硬,他身后有两个老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个是瑞典的陈安娜(Anna Gustafsson Chen),一个是美国的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如果没有他们,或者说离开他们这根“拐杖”,很难想象莫言能够走进西方世界,走上诺贝尔文学奖殿堂。
  在诺奖的故乡瑞典,莫言总共出版了3本书,都是陈安娜翻译的。陈安娜曾经师从大名鼎鼎的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在过去的20年里,她已翻译了20部中文小说。
  莫言获奖消息传出后,有人认为,陈安娜是莫言通往诺奖的第一道门槛。她本人这样回应说:“请注意: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研究一个作家的时候会收集各种译本。他们看的不光是我翻译的莫言的作品,还有德文版、英文版、法文版等。他们看了这些不同版本以后才会开始讨论。所以不能说没有我的翻译莫言就不会获奖。这样的说法对其他翻译家不公平。”
  陈安娜还特别提到了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中国文学落地英语世界的“接生婆”美国人葛浩文,直说没有葛老先生把莫言的多部小说译成英文,莫言的影响力恐怕难以进入西方世界。
  “莫言主要是在资深翻译家葛浩文的帮助下,逐渐打开英文图书市场的。”来自荷兰的英国伦敦大学汉学家贺麦晓(Michel Hockx)也有相同的观点。
  这个反反复复被人提到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服役期间开始学习汉语,迄今已翻译了中国20多位名家的40多部作品,已故英籍翻译家戴乃迭曾评价说:葛浩文的译笔“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
  一直对莫言作品持批评态度的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甚至认为:“葛浩文”这样一个商标使得莫言在英语世界获得了空前的影响力。葛浩文的翻译非常巧妙,不是逐字逐句逐段,而是整体翻译的。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规避掉原作者的弱点。
  ……
展开
目录
前言

跨文化·探访
外国人在华的六大困惑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国人
跨国婚恋与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诺奖带来的反思一
——集体与个体的碰撞
诺奖带来的反思二
——拄拐杖的国际化人才
破案:物证和运气
——华裔“神探”李昌钰访谈
中外姓名敬仰的差异
美国的官场文化
——以劳工部财务总长莫天成为例
在美国感受公共管理
韩国魅力与韩国精神
——访韩侧记
新加坡的官员
在牛津解读英中经济及文化差异

国际人才·访谈
如何培养跨文化融合人才
英国人为什么选择他
——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访谈
外语的“困惑”
中美教育与学生的差别
——美籍华人教授倪军访谈
金融及管理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成思危副委员长访谈
胡敏:留学与人生
彼得·巴菲特的音乐人生

跨国引才·探访
我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杨振宁谈人才交流与培养
吸引顶级团队来华创业
——北大国际法学院创院院长雷蒙访谈
经济学诺奖专家的人才观察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皮萨里德斯访谈
“科技国家队”的海外人才引进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访谈
在中国的足迹与奇迹
——日本专家原正市访谈
“魔鬼教练”在中国
海外学者的经济与人才视角
——日中管理学院院长李克访谈
张劲夫谈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
引进外籍人才吸引力综合环境分析研究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