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依天立义:清代前中期江南文人应对天主教文化研究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2573189
  • 作      者:
    刘耘华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耘华,男,湖南省茶陵县人。比较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基督教与古代中国文学文化关系及比较文学原理、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曾在湖南湘潭大学中文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负责人,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曾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撰写《诠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诠释的圆环: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及其本土回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006年),参与主编《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2000年)、《简明比较文学教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并在海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目前正主持编纂“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丛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明以降,以天主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由传教士引入中国,至清代前中期已臻鼎盛,其范围主要涵盖了长江中游以南及下游南北岸(所谓“江左”)一带。本书立足于从思想史与文学史的视角来重新发掘和梳理与天主教文化具有较深交往的东吴文人(儒士)材料,探讨其对于天主教文化的回应与处置及其深层肌理。涉及当时名重一时的文人诸如徐光启、孙元化、许乐善、许三礼、陆世议、陈瑚、谢文洊等十余人,并分别析论了他们各自的情感与信仰世界,及其嬗变、流播与影响。并以宏观入手,阐释了当时东吴文人与天主教文化、西方科技、西方器物之关系。作者并不囿于已见文献,而是对翻检所得大量新的晚明及清代文献,爬梳剔抉,条分缕析,提出独到之见,令人瞩目。
展开
精彩书摘
  清中前期西方文化在东吴地区所引发的反应,相比其他地区而言,有其特殊性:教徒较多,教案较少,接受西洋科技较灵敏,仿造西洋器物较快捷。究其原因,主要因为此地濒海,商贸活动频繁,人民勤劳而善思,视野较其他地区更加开阔。当然,这也并非表明东吴地区对西方文化的回应与处置缺乏多样性和层次性。正如上文所述,这一地区的人民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也因是否信仰天主教而有根本差别,这一点可谓确凿无疑;但是,在这两大阵营之下,又可见出许多细微的不同,因而在认识、评价和回应西方文化时显示出丰富的层次性。以下试对此略作概述:
  其一,就天主教信徒与极端反西教者而言,某种程度上说,二者对于西学是“两极相通”的:如果说,对天主教徒来说西方文化是一好俱好的话,对于极端反西教者而言则是一坏俱坏。这个“一”,当然是指天主教。在这里,“学术”与“技能”是不能够完全割裂开来的。就东吴地区的信徒而言,徐光启、孙元化、王宏翰等皆孜孜石乞石_乞钻研西方“穷理”及“象数”“之学”,其用意,一方面固然在利用厚生,另一方面显然也在欲藉此来传扬天主教之“道学”,此真正所谓以“器末”来回护“道本”也;而悖论的是,极端反西教者绝非不能认知西方“技能”的优长,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意识到其优长,所以才坚决反对——“优长”的“技能”才会推助天主教的流播,才会使国人盲信“末梢”的技巧而忘却“根本”的人心,所以才是“坏69,,,因为在他们的思想里,西方的“学”与“技”相生相依、本属“一体”。这一点,自晚明刘宗周及“破邪派”(沈淮、徐昌治、黄贞、杨光先等)直至以顾炎武、潘未为代表的极端反西教之东吴文人,始终都一致同归。而对教徒来说,最大的问题倒不是对西方文化的好坏做出回应与评价,而是皈依外来宗教之后往往会陷人中西两种价值观的冲突,处置不当,便难免首尾两端、莫衷一是,从而落入“两头蛇”的境地(详见黄一农的研究成果)。
  其二,对于未人教者而言,也大致可析分出友好与敌视之两种态度。与上述情形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些文人眼里,西学之“学术”圹技能”是可割裂为二、从而予以选择性去取的。纪昀表述的“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乃乾隆朝处置西学的国家文化政策,其实就是此种割裂处置方式之凝定。之所以如此,其由来久矣。晚明方以智一方面正确地指出“通几”与“质测”可彼此“藏护”、不可彼此“放废”,另方面却断言西人长于言“质测”(器末)、拙于言“通几”(道本),并成为割裂处置西学之最有影响、也最具代表的言论。以本末道器之辨来捍卫本土儒家的正统性(与此相应的另一面,必然是对异域“他者”的贬低),在入清之初即成为朝野共识,因此,痛恨夷夏之变的遗民学者王锡阐与位居九鼎之尊的康熙皇帝在“西学中源”上却能够不约而同;于是,在西人引以自骄的历算领域取得进一步的“超胜”便顺理成章地称为“政治正确”的立场,以致乾嘉学派赖以自傲的“实事求是”,一碰到“西学”,就难免发生“变味”。
  其三,自清初以迄乾隆、嘉庆时期的本土历算著述,其实有意无意地表明,王锡阐、钱大昕等东吴文人赏叹不置的古代历算之学,原来在明代起就已晦暗不彰,它的重新显明光大是依靠了西学的刺激与参照。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本书的时空范围和研究对象
二、清初江南文人的“敬天”思想及其与天主教之关系
三、“由圣而俗”与“弃俗而圣”:清初江南天主教文人之信仰与情感演变的个案研究
四、清前中期江南文人与天主教文化:从“天学”、历算到器物
五、关于附录诸文
第一章  徐光启姻亲脉络中的上海天主教文人:以孙元化、许乐善二家族为中心
一、徐光启姻亲脉络概述
二、孙元化家族文人之情感与信仰世界:以孙致弥为中心
三、许乐善家族文人之情感与信仰世界:以许缵曾为中心
四、结语
附:清初天主教文人许缵曾家族人物考
第二章  清代前中期东吴文人与西学
一、东吴文人与天主教及传教士之关系
二、东吴文人与西方科技之关系
三、东吴文人诗文所见西方器物
四、结语
第三章  行旅中的精神求索者:吴渔山之信仰嬗变探析
一、“桃源之梦”:遗民吴渔山的理想之境
二、“洗浴之鸟”:教徒吴渔山的新生象征
三、“心灵的看顾者”:司铎吴渔山的职分践履
四、结语
附:章  文钦笺注《吴渔山集》未收清人题诗十八篇
第四章  依“天”立义:许三礼的敬天思想再探
一、依“天”立义:许三礼对于儒学传统之重释
二、《孝经》与《月令》:告天仪式的经典选择及其原因
三、许氏敬天思想的接承与流播
四、结语
第五章  清初宁波文人的西学观:以黄宗羲为中心来考察
一、刘宗周的西学观
二、黄宗羲的西学观
三、黄门弟子的西学观
四、结语
第六章  “敬天”与“成人”:清初太仓文人的道德践履新探——以陆世仪、陈瑚为中心
一、“天监”与“成仁”:陆世仪的敬天思想析论
二、“敬天”与“寡过”:陈瑚的考德日程及践履
三、“敬天”与“成人”:太仓文人群体的道德践履
四、陆、陈诸人敬天思想之来源与去路
五、结论
第七章  清初“程山之学”与西学:以谢文洧为中心
一、以“畏天命为宗旨”的理学建构
二、“程山之学”的来源及其与西学的关联
三、“程山之学”的流播与影响:以髻山、翠微学人之回应为主
四、结语
附录
一、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天”、“上帝”与“天主”
二、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徐光启及其“文”的超越
三、晚明“汪汝淳”考
四、清人笔下的“淡巴菰”
征引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