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环境美学前沿(第三辑)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7167056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11-0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望衡,作者主要从事美学、艺术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研究方向如下:(一)美学原理。代表作《当代美学原理》。该书被学界评价为“极具理论的原创性与学术冲击力”。(二)中国美学史及中国哲学史。代表作《中国古典美学史》,被学界评价为“是国内迄今为止由个人独立撰写的最完整、份量最重的中国古典美学史著作”。(三)环境美学。代表作《环境美学》,此书获第五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环境美学前沿(第三辑)》从外在现实以及内在逻辑的两个层面指出环境美学兴起的缘由;从环境美与生态、环境美与文化、环境美与伦理、环境美与和谐四个方面挖掘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从环境美的性质、环境美的功能、环境美的本体、环境美的欣赏等方面将艺术美与环境美相区别,指明了环境美的独立品格及存在价值。《环境美学》一书表明艺术本质论式的美学强调视觉中心,强调审美活动时的静观与距离。《环境美学》一书一方面通过环境美的思考构建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具体环境美的阐释使理论得以深化。与国外学者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与农业环境不同,本书认为环境美包括四种环境的美,即自然环境美、城市环境美、农业环境美和园林美。

展开
精彩书摘
  《环境美学前沿(第三辑)》:
  我们可以发现伯林特和卡尔松在自然审美上迥异的学术旨趣。卡尔松主张自然审美上的科学认知途径,其主要目的便是区分欣赏的界限和焦点,是把审美对象从一般对象中区分出来。这意味着审美对象从本质上说是科学认知的对象,而没有经过科学认知这一过程的对象则是不可知的。伯林特以身体在场和感知联觉为基础的自然审美观在破除传统身心二元论的同时也取消了自然环境的对象化存在,对伯林特而言,自然审美也就是全身心地沉浸在主客混融的境界中,自然环境“说到底,是一个感知系统,即由一系列体验构成的体验链”。卡尔松竭力强调科学认知在自然审美中的作用,是为了把审美对象从混沌一团的生理感知的混合中区别出来:而伯林特的主张则暗含了这样一种观点,即正是前科学的、主客未分的混融的感知体验链才是本真的、审美的存在。因此,卡尔松批评伯林特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在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中,我们到底欣赏什么与如何欣赏这一些问题做出充分的回答。关于欣赏什么,人类沙文主义美学的回答仅仅是‘什么也没有’,而参与美学则似乎是‘什么都行’。进而,关于如何欣赏,前者是无可奉告,而后者怂恿我们‘全身心地沉浸’,但这些答案离我们的期望值相距甚远”。卡尔松所谓的人类沙文主义美学,是指那些根本否认可以对自然进行审美欣赏的主张,而伯林特的参与美学由于取消了自然的对象化存在,在他看来是走到了人类沙文主义美学的另一个极端,即似乎任何自然事物都可以进行我们欣赏的视野,而无需区分欣赏的界限和焦点。 
  根据卡尔松的批评,伯林特的参与美学在“自然环境中欣赏何物”这个问题上过于随意的态度导致了自然审美对象在界定上的困难。
  ……
展开
目录
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是什么
环境美学的基本理念
生活(居)模式:一种理想环境审美模式的提出——论陈望衡教授的环境审美思想
科学认知途径之争与个人知识视野——当代环境美学的方法论辨析及其反思
从主客体美学到环境美学
中国环境美学的回顾与展望

生态文明与环境美学
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架
寻求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途径——美国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
柯布教授访谈录
生态文明建设的“晴隆模式”——从建设性后现代视域看
生态文明与农业景观的建设

自然——罗尔斯顿专栏
白头翁花(节译)
荒野的大美学精神
自然:人之镜
试析艾米丽·布雷迪对自然环境审美的理解
访环境伦理学之父——罗尔斯顿教授

城市与园林
沉思的邀约:京都的石庭以及幽玄的概念
巴西利亚与佩雷多——两个城市,两种乌托邦
日本园林中的环境主义
城市生活的环境感受——第二自然的感受元素
城市景观的美学阐释

艺术与设计
艺术对环境的影响
日常素材:在特定环境中的艺术重构
游戏中的循环利用美学
设计中的环境诱导力——由Affordance理论引申开去
《周易》鼎卦美学思想及其环境设计启示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
古代环境美学中的“乐居”思想
孟子环境美学思想初探
《葬书》的环境美学思想
悠然之见——陶渊明环境审美方式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
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

专题:新三峡景观
新三峡景观的美学分析(上):自然景观
新三峡景观的美学分析(中):人文景观
新三峡景观的美学分析(下):工程景观

别一天地
如何理解广义的美和广义的审美?——关于美学教科书的一个疑问
从龙山黑陶管窥中国人“尚黑”的审美心理
“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评《周易玄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