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政治新知文丛:关系逻辑与国家间互动新常态研究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911060
  • 作      者:
    刘毅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17-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逸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国际政治研究》主编。主要著作有:《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外交的生成》《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西方国际政治学》《当代国际政治析论》《波兰危机》《匈牙利道路》等。
  
  刘毅,博士,国际关系学院国政系讲师。2007-2016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完成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学习。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对外援助、中国外交变革等。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国际问题研究》《太平洋学报》《国际安全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多项研究课题。已出版译著《和平研究: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展开
内容介绍
  何为当代国家间互动“新常态”?近期学界对“中国新常态外交”“新常态互动”的总体研究状况如何?怎样认识“关系逻辑”与“关系运作”在当代国家间“新常态互动”过程中的地位与功用?对当代中国有何影响?
  《国际政治新知文丛:关系逻辑与国家间互动新常态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多角度多维度出发,以英美关系、中美关系、中非关系、中俄关系为例,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新兴国家崛起,特别是中国深度介入国际事务趋势下,国家间关系拓展的可能空间。其现实意义在于,适应新现实,把握新常态,创造性地参与国际事务,在良好的国际关系中,赢得实质意义的长期合作,实现稳定和平发展。
展开
精彩书评
  ★目前在全球稳定形势之下,存在很多“战略意外”。过去的观念认为,可以一劳永逸发现事物的规律,适用于人类历史的不同阶段。我们期待寻找一种*合理的东西,但今天的世界以及人类的未来应当是一种复杂、多元的存在,通过常规知识、传统分析工具很难获得深刻理解。
  当前,利益的多元分层、日益活跃的社会力量导致各方需求结构的复杂化、差异化,这一点意味着国家的开放和进步,表明决策者需要警惕和避免使用简单僵硬的思维方式、固定不变的认知思路。利益的复杂组合并非一成不变,所以既要有顶层设计,宏观布局,又要建立动态、多层次的复杂平衡关系,对不同事态给予微妙而恰到好处的回应。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逸舟
展开
精彩书摘
  《国际政治新知文丛:关系逻辑与国家间互动新常态研究》:
  成功的制裁“不能只从目标国屈服于实施国意志”角度理解。它也涉及国际规范的塑造和验证。例如针对平民无差别使用武力、种族灭绝、战争罪等已列为国际禁忌。国际共同体维持或发展特定规范的愿望可以和制裁相互联系,取得更广泛的共识。但是,如果这些规范即使在制裁后仍被破坏,一种替代解释是:制裁可以减少战事、引导各方面支持斡旋行动。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之前,通过制裁也表明国际共同体对该地区形势的关注,有义务阻止形势恶化。沃勒斯坦也指出:通过制裁促进规范进步的含义并不是那样容易理解,通过制裁延缓规范破坏行为的成功案例不是很多。相反,针对困难情形,制裁目标获得大量的应对经验,可以集中资源和权力,或者阳奉阴违,由此产生的经济代价可能低于变更核心政策点的后果。只有反抗,才谈得上交易。鉴于持续较低的成功率,需要对制裁问题做出反思。
  为此,沃勒斯坦提出了“两面牵制”(the double grip)的概念,作为一种解决思路。为了实现制裁目的,特定的政治孤立与经济后果仍是必要的。相对更有效的压力来自国内反对派,其在国内的影响力使政府不得不做出某些持续改进加以应对,甚至“制裁成功意味着政府垮台”。此外,“两面牵制”不仅要限制或移除特定领导人,还需要改变社会与民众群体(国内观众)的思想观念,避免作为制裁目标的领导人下台后,替代人物并无改善甚至变本加厉。领导人如果希望巩固其统治基础,就需要不断做出具有进步意义的变革行为。沃勒斯坦认为,支持全球市民社会、非政府组织、行动团体、跨国关系发展,建立和平示威组织,是一种相对乐观、效果长久的方法,有可能在早期阶段做出反应,并建立沟通渠道,也可以用于后期危机处理,平复相应的冲击和代价。
  对制裁实施者的专门研究也作为一项重点。沃勒斯坦依次考察了大国与制裁、邻国与制裁、国际组织与制裁、国内政治与媒体因素等。三次制裁问题争论的明显区别在于大国关系构成的差异:“战间期”、“冷战”、“后冷战”阶段的大国数目对比显著不同。30年代,由于若干大国(特别是美国和德国)不予支持,针对意大利的制裁被放弃;60年代,有更多的制裁在联合国框架以外执行,构成冷战机制的一部分,其中由联合国实施的两次制裁均获得大国的明确支持。即便如此,也没有获得制裁实施者希望实现的充分孤立程度;90年代,孤立问题的重要性下降,制裁过程“缺乏耐心”引发了关于军事行动过当的争论。制裁实施者(主要是西方国家或国际组织)在行动过程中,可以获得更高的内部或外部支持率,并且不必承担很多风险。不过,实施国领导人似乎更关心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那些遥远的、没有票仓价值的地区。媒体的兴趣点不太稳定,这些因素对于制裁过程的推进和纠偏而言,并不有利。仍需要探索各种思路,以效果和责任为要义,提升制裁作为非暴力工具的信誉。
  制裁措施在冲突预防过程中的作用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沃勒斯坦认为国际行动确实阻止了战争重启,综合策略的运用效果使各方开启相互间直接协商。问题的关键在于,促使各方相信,回归非战状态将有很多收益,通过和平进程才能维系主权,获得更多收益。
  ……
展开
目录
导言
一、当代中国新常态外交研究综论
二、关系逻辑与国家间互动新常态
三、中观方法论对本项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关系现实:特殊关系与新常态互动
一、国家间友谊的一般研究
二、特殊关系及其互动基础
三、对冲与合作的平衡问题
四、当代英美特殊关系考察
五、新常态互动与中美关系

第二章 关系危机:预防行动与战争的选择
一、战争类比与问题的提出
二、检视一战动因的意外性
三、预防动机的概念与成因
四、预防行为与一战的缘起
五、关系视域中的预防逻辑

第三章 关系信任:国家崛起与信任类型化
一、信任问题的关系学视域
二、国家崛起与信任学研究
三、关系本位与信任类型化
四、中美互疑与信任的存续
五、关系分析的涵义与扩展

第四章 关系态度:对冲逻辑与策略化思维
一、战略安全与简单化认知
二、对冲逻辑及其现实意义
三、美国亚太对冲思路讨论
四、中美关系及其对冲走向

第五章 关系动能:公共物品与关系营销论
一、搭便车质疑与问题提出
二、国际公共物品概念追溯
三、国际公共物品供给形态
四、国际公共物品营销逻辑
五、关系型战略与全球治理

第六章 关系维续:礼物交换与战略援助学
一、援助行为的动机和争议
二、对外援助及其战略含义
三、礼物交换论与关系取向
四、对外援助的类型学讨论
五、基于关系社会学的结论

第七章 关系干预:道德风险与负责任保护
一、保护责任理念进展态势
二、保护的责任与道德风险
三、行动取向与负责任保护
四、道德风险规制思路讨论
五、关系理念与负责任干预

第八章 关系空间:美好误解与非意图合作
一、无政府状态与合作行为
二、误解现象与非意图后果
三、不确定条件与信息互动
四、反事实思维与合作决定
五、关系思路与新常态合作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英文资料
二、中文资料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