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看中国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655581
  • 作      者:
    马国川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吴敬琏、资中筠、柳传志、俞可平、钱颖一重磅推荐!

  新的改革大幕即将开启,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新的思想变革。

  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

  四位诺贝尔奖得主:基辛格、科斯、赫克曼、尤努斯

  六位世界知名政治家:李光耀、弗雷、巴尔采罗维奇、曼德尔森、斯考克罗夫特、莫德罗

  三位世界思想家:福山、施乐文、米奇尼克

  五位世界级经济学家:青木昌彦、科尔奈、胡永泰、萨多夫斯基、科勒德克

  以及众多知名学者共同洞察、建言中国改革与未来发展。

  资深媒体人马国川与这些世界级大师对中国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师们根据各自毕生研究成果与经验的总结,毫无保留地对中国问题以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进行了分析与评判,涵盖了中国模式、经济社会转型与改革等重大问题,对中国的改革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

  大师们深邃思想的闪光贯穿书稿始终,呈现出世界眼中的中国,为大转变时期的国人思考中国和思考世界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思考当下问题、厘清未来迷思,用思想的力量凝聚改革共识,汇集变革正能量。

展开
作者简介

  马国川,《财经》杂志主笔、财经评论刊执行主编、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秘书长。曾供职于中国改革杂志社、经济观察报社。多年关注中国改革进程,已出版《大碰撞》《我与八十年代》《没有皇帝的中国》《重启改革议程》(与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合著)等作品。《大碰撞》是一部全景式反映改革第三次大争论的作品,被评为“2006年十大好书”之一。《重启改革议程》荣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 (2013年)。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经济正在崛起,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难题。只有站在世界看中国,才能清晰地看到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只有以世界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转型,才能准确认识到中国未来的道路。

  《看中国》是《财经》杂志主笔马国川2009年以来对国际有影响力的人士的采访。其中既有基辛格、斯考克罗夫特、莫德罗等世界知名政治家,也有科斯、科尔奈、青木昌彦等大师级经济学家,还有福山、尤努斯等思想家。这些人士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中国的现状,对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民生、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包括如何消除贫困和腐败、中国经济新阶段的特点、政府自我改革、人口政策与户口制度变革、中国未来的挑战、中国与美国和世界的关系等涉及每一个中国人命运的重大问题,力图从严峻的现实问题中思考和探索出未来中国当走的路。对中国的改革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很值得正在为实现大转型而努力的国人从中汲取营养。


展开
精彩书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正在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崛起成为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国家。为了保证这一伟大而艰巨的转型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努力学习,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增进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马国川先生这本书,汇集了他对二十多位具有不同背景、不同观点、不同国别的名家的访谈录,讲述了他们对世界和中国的观察。很值得正在为实现大转型而努力的国人从中汲取营养。

  ——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


  中国和外部世界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时至21世纪,任何国家在行动上闭关锁国当然已经不可能,但是观念上的封闭--抱残守缺、夜郎自大、自外于人类普遍的发展规律--依然如影随形,伴随着强劲的经济崛起。本书作者能采访到世界各大洲的如此不同类型而有独特见解的人物,对中国当前转型的、多角度的看法,洵属难能可贵。凡对民族前途有所思考的中国人读了定会有所收获。

  ——资深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 资中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企业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未来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作为企业工作者,我们需要敞开胸怀,站在更高的格局上,多看、多听,不停地学习、探讨和总结,我想,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马国川先生的《看中国》真实地记录了多位国际著名人士不同角度的观察和思考,非常难得。

  ——联想控股董事长 柳传志


  “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不要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是年届110岁的智者周有光先生在饱经世间沧桑后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个深刻参悟。我们既要以中国的眼光看世界,但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更要习惯于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那么,当今世界的眼光究竟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读一读马国川先生的《看中国》一书,就会有助于你获得正确的答案。

  ——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俞可平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时,也正值世界格局进入“新常态”,它的突出标志就是中国的崛起。在这个世界新格局中,世界如何看中国,中国又该如何看中国?马国川先生作为《财经》主笔,近年来有机会采访到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实录了他们所观察到的中国。《看中国》这本书汇集了这些珍贵难得的访谈,呈现出位于世界文明中的中国,为大转变时期的国人思考中国和思考世界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钱颖一


  从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起(“全球化”名词即出现在1985年),中外学界在研究国际问题时, 已不能再着重从国家看世界,而必须着重从世界看国家了。在全球化时代以前,无论是闭关锁国时期,还是民族国家成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国际化时期,人们看世界,多从国家出发,还缺乏真正的世界眼光。到全球化时代,国际行为主体已多元化,主要不再是民族国家,而是跨国公司了。因此应该大力提倡从世界范围看国家,推动全球化时代的两大潮流--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加速发展。《看中国》,正是这种努力的适时和恰当的表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问题和中共党史研究者 何方


  没有镜子,就看不清自己的面貎,为了看清自己的面貌,人类发明了镜子。一个国家要看清自己的面貌,也必须有镜子,这面镜子就是“他者”对自己的看法。将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人对中国的种种看法汇集一处,就是一面“中国之镜”,这就是马国川先生精心设计、采访的《看中国》的意义。

  ——历史学家、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雷 颐

  看中国!谁来看中国?世界看中国,国际名流看中国。马国川先生的《看中国》,实际上是国际社会最有见识的人士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它多角度、客观全面地描绘了一个或许更加真实的中国。为什么这样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中国》里的这些国际名流都在“此山外”,更能看到“真面目”。因此,中国人还有关心中国的外国人,都应看看这本《看中国》。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赵士林


  超大型国家特别需要强调睁眼看世界。因为,对它的许多国民来说,巨大的国家、遥远的国界、悠久的历史、极多的内部事务、纷繁的内部矛盾、相对容易形成的综合国力,这些都容易使人的目光向内,忽视外部世界,也容易使人滋生虚骄之气,而不是虚心向外国学习。以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才能看透中国,看世界的眼光本身就是看世界,而且是更深入地看世界和看中国。马国川先生的《看中国》一书汇集了他对20多位世界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思想家的珍贵访谈,内容丰富、新颖、深刻,开阔眼界,殊为难得。

  ——著名学者、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王占阳


  来读读这本书吧,书里有一些这样的话题:

  1.自由的“思想市场”是否存在?2.为什么“自由越多,腐败越少”?3.《大宪章》的历史究竟给我们当今以什么样的启示?4.儒家思想在当代应该有着怎样的分寸?5.对于中国的改革,还有什么话可说?6.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有可能吗?7.21世纪的世界秩序如何建与拆?8.历史就这样被民主终结了吗?

  本书的作者是马国川先生,书名就叫做《看中国》。

  ——著名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李冬君


  阅读《看中国》时,我想到了《联邦党人文集》开篇的那句名言: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我感觉美国的建国历史以及美国社会的演进,证明了美国人民能够很好地处理理性与机运、自由与强力之间的关系问题。《看中国》也涉及了美国联邦党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即面对社会大变革之际的中国人,如何处理我们的理性选择与历史机运、政治强力与自由开放的问题。在这个大转型的时代,中国人究竟应该怎么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高全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眼睛,因此每个人就有不同的视野。假使所有的眼睛在某一个场合能够聚集的话,就能够极大地丰富对问题的认识。现在,就有十几双眼睛在《看中国》这本书中聚集了,聚焦于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思考与评论。我们可能会从这些纷繁复杂的看法当中寻到某些迹象,或者碰撞出某些共识。对于中国正在发生的和将要发生的事情,能看出某种趋势来。

  ——北京万圣书园总经理,中国当代图书市场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看中国》一书涵盖了中国发展与世界秩序、中国模式、经济社会转型、未来改革等重大问题,值得关注。其中有采访波兰经济学家科勒德克的一章,在对比中波改革异同时,这位经济学家的一个判断发人深省:波兰改革知道“从哪里来”和“往哪里去”,而中国改革只是知道“从哪里来”,但不确定“往哪里去”。这可谓旁观者清。中国改革虽然号声响亮,但又有几许人知道会走向哪里。

  ——著名独立知识分子、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董事长 荣剑


  《看中国》这本新书很有现实意义。"看中国"还是不光要由内向外,还要有由外向内的互动。作当下事态评论,一不能离开历史,二不能不顾及外界潮流变迁,这才会有穿透力。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冯绍雷


  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近代以来中国的基本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人已挣扎奋斗百数十年,现在正处于一个极紧要的时期,尤须真心诚意地按照现代文明的方向和趋势来观察、思考、处理中国的发展问题。马国川以对世界知名的诸多人士的深入采访集成《看中国》一书,对传播现代文明理念、破除狭隘虚骄的陋习、更好地理解怎样从世界现代文明进程来认识中国的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我们现在很需要的一本书。

  ——中央党校教授、学习时报原总编辑  周为民


  1978年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经济的迅速崛起,是当代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巨变。世界在看中国,中国却还走在自己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半路上。马国川先生的这本《看中国》,记录了世界上一些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对中国的观察和看法,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着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国人借鉴和参考。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  韦 森


  在我看来,马国川的这本《看中国》已经有点赛·利·苏兹贝格《七大洲风云四十年》的“范儿”了。他们都是“传播者”,讲的都是“应该对本国公众讲的东西”,而且我相信,如那本书中安德烈·马尔罗写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在五十年内都将引起人们的深思”。只不过,国川这本书聚焦于中国这个人类文明的“巨大试验场”上,那些鲜活人物的跃动着的思想观点,与中国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曼德尔森的“政府绝不能取代企业的作用”,科勒德克的“未来取决于政府的自我改革”,科斯的“一个自由的思想市场至关重要”,傅高义的“让公民享有言论的自由”,青木昌彦的“政府不但是法律的制定者也要受到法律的管制”,等等。我想,读过此书,您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财税学家、天津财经大学教授  李炜光


  国川是财经媒体人中的佼佼者,其才情、文采和经济理论素养在时下的媒体中并不多见。这本《看中国》中的一些篇目此前曾经读过,但是放置到本书的主题和框架之下重新读来,又有一些新的收获。在新一轮的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局中,中国正面临着空前的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罕见的艰巨挑战。这些与世界大师的对话有历史镜鉴,有逻辑辨析,有未来建言,可为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发展提供有重大价值的思想参照。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田国强


展开
精彩书摘

  基辛格:寻求21世纪的世界秩序

  2013年3月的一个上午,我匆匆赶到钓鱼台东侧的七彩云南酒店。当时全国“两会”刚结束一个星期,新一届政府领导人走上了中国政治舞台。“中国向何处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门开了,一位身材臃肿的老人扶着拐杖,慢步走了进来。他西装革履,一条蓝条纹的领带,一副黑框宽幅眼镜,虽然有些佝偻,但是步态稳健,气质从容,脸上始终洋溢着矜持的笑容。

  这就是基辛格博士。他是来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作为一位贵宾,他总是受到中国高层的重视。就在那天早上,国务院副总理还和他共进早餐。

  在餐桌上,基辛格不时停下手中的刀叉,细心地倾听大家对中国未来走向的看法,措辞谨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就像一位身处席明纳(Seminar)的大学教授。当谈到中俄关系升温的时候,他引用了中国古代成语“远交近攻”。显然,他对中国历史很熟悉。事实上,数月前在他刚刚推出的《论中国》一书中,他就对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进行了鸟瞰式地描述,而且不乏新颖见解。

  我仔细端详这位名闻世界的外交家。他有一个羝羊般的大脑袋,下巴肥大,鼻梁高耸,蓝色的眼睛,敏锐的目光似乎有些忧郁,一头典型的犹太人的小卷发已经完全白了。自从1972年陪同尼克松访华开始,他就是继斯诺之后在中国最知名的美国人。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40多年来中南海已经更换了数代领导人,白宫也换了七位主人,基辛格却成功地成为中国每一届领导人的座上宾。尤其是邓小平,自从1974年在纽约第一次会面之后,两人保持了长达20年的交往。风云动荡的1989年,基辛格为中美关系积极斡旋。那年11月他带着老布什总统的口信到北京,最后一次会见了邓小平。

  因此,当2014年8月邓小平110岁诞辰之际,我向远在美国的基辛格发去了一份书面采访提纲。很快,我就收到了答复。基辛格给予邓小平高度评价,而且对邓小平之后中国的走向表现出谨慎的乐观态度。基辛格对邓小平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评价?

  尽管基辛格本人在国际社会上毁誉参半,著名记者法拉奇对他就有很多尖刻的批评。但是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这位经历过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他的亲戚中有14人死在纳粹集中营)的老人是真心爱好和平的。1973年,基辛格和越南政治家黎德寿因越南和平协议谈判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由于中美关系对全球稳定与和平至关重要,所以他希望中美两国“寻求21世纪的世界秩序”,为此“要培养真诚的战略互信和合作,需要共同努力,包括最高领导人的持续关注”。

  当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基辛格对未来保持着冷峻的警惕。他在《论中国》一书的后记里引用“克劳备忘录”的历史案例,对中美可能陷入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战略冲突进行了推演—虽然他认为中美完全可能避免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中美关系对中国的未来也极其重要。近年来,中美摩擦让中国的有识之士感到担忧,因为假如中美陷入冷战乃至冲突,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有可能中断,几代中国人艰苦奋斗的成果将付诸东流。在这个意义上,基辛格是中国的一位谏言者,他的话值得认真听取。

  ……


展开
目录

序  言 站在世界看中国

第一篇 中国与世界秩序

基辛格:寻求21世纪的世界秩序

斯考克罗夫特: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全球目标和利益

尤努斯:争取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

曼德尔森:中国与世界的利益休戚与共

傅高义:向邓小平学习什么

第二篇 建言中国改革

科斯:自由的“思想市场”至关重要

科尔奈:中国改革再建言

青木昌彦:中国经济“新阶段”

赫克曼:开放教育和劳动力市场

科勒德克:未来取决于政府自我改革

巴尔采罗维奇:为“激进改革”正名

胡永泰:中国的最大挑战来自外部世界

萨多夫斯基:自由越多,腐败越少

第三篇 历史终结了吗

福山:历史终结了吗

附:求解“福山之问”

莫德罗:亲历苏东剧变

弗雷:智利为什么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米奇尼克:还有比面包更可贵的

施乐文:不要幻想儒家思想代替其他思想

第四篇 新的世界历史也许刚刚开始

何方:北非巨变,政治民主化潮流第四波

王缉思:新的世界历史也许刚刚开始

钱乘旦:《大宪章》的历史启示

张森根:不要总是拿拉美说事

李光耀:一个政治强人的背影

凯末尔:走向共和

哀卡扎菲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