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天下》是一本将功夫的精髓、定义、招式、心法等化于文字的武学理论作品。对于功夫的诠释,既要懂得功夫的本身,又要在文字方面对其有深入的理解。本书作者综合了理论、实践等方式;动用了古今中外哲学、科学等手段,书中亦有拳法、步法的插图,搭配文字,让读者更好理解“功夫”的深意。
诠释功夫之道,既要懂功夫,又要工于文。无功夫则仅剩文之虚,无文之工难显武之妙。本书尝试回答功夫是什么?为什么?厘清功夫的内在逻辑和原理。给出了功夫定义式理解:“以心为体,以身为用,道术一体的收摄精华,修炼智劲,自我超越成‘天人合一’的直觉性自觉的诗意自在。”首次提出:功夫的价值承诺——《乾》 卦(纯阳之体);功道修炼三卦——《咸》《艮》 《豫》;功夫是智劲等论断。
《黄帝内经》有一段话: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人的长生久视取决于对阴阳的把握方式和程度,亦可见阴阳之重要。1.贤人,逆从阴阳,益寿而有极时。2.圣人,不昧阴阳,精神不散,可以百数。3.至人,和于阴阳,益其寿命而强。4.真人,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纯阳之体而不死,才是功夫修炼实现长生久视,得诗意自在的终极目的。这里的阴阳既是指人体内的生命系统,亦指人体和宇宙系统的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道的具体变化表达。因此,阴阳对于人的生命和功夫而言十分重要。
阴阳,世界上一切事物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矛盾又互相融合的力量。我们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导出来“阴阳相济谓之功”的功道论断。阴阳和后来的五行学说成熟于宋代。历史上就有关于阴阳平衡是否就是阴阳对等的质疑?阳重要还是阴重要?抑或同等重要?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船山先生有“阴阳并建”之说。功夫是实践的学问,所追求的不仅是一个理论自洽,更是一个实操自洽。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过,理论上对称的实际上不一定对称。
很多人都在说功夫之理源于《易经》,但真要问及于何处,所答的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道理。初听似乎什么都讲到了,什么都包括了,细究或真做起来却是混沌一片,似乎什么也没说清楚,什么也用不上。
那么,《易经》中什么才是功夫的核心法理?六十四卦中,具体哪一卦是功夫的外在形态之象、内在劲运之法呢?
清楚前者,则明功夫的宏观法理;搞懂后者,则通功夫的微观具体形态和用法。
在本书第贰章我们推论出功道修炼三卦:《咸》《艮》《豫》。《咸》是功夫小成之象,《艮》是功夫大成之象,《豫》是功夫练成之态。功道的价值承诺是《乾》,功夫的有效打击是《大有》。那么,在这些卦中阴阳是如何分布的,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所有的功夫(武术)都是为了技击而被创造出来的,在实现打击的一瞬间,都是以阳刚为主导的实劲。否则,就无法格斗和拼杀。因此,无阳刚就无技击。但如何实现一击瞬间的阳刚打击力,各个拳种的实操路径和技巧不同,不过可以从中提炼出来普遍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所有的功夫里都在分合阴阳(刚柔、虚实),不懂阴阳就不懂功夫。因此,首先要搞清楚阴阳的道理。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万物背后,推动其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界定,为世间万物生发、成长、衰亡的原动力,是中华文明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内部和外部之间最基本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原。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
壹 功夫的前世今生……………………………………………………………………… 1
1. 功夫的原义 …………………………………………………………………………… 1
2. 功夫的定义 …………………………………………………………………………… 3
贰 功夫的本质逻辑……………………………………………………………………… 15
1. 从人文逻辑到功夫逻辑 ……………………………………………………………… 16
2. 功夫的身心总逻辑 …………………………………………………………………… 18
3. 功道三卦:《咸》《艮》《豫》 ………………………………………………………23
4. 功道“三体”:体认客在、本体主在、体证自在 ………………………………… 34
叁 名著中的功夫………………………………………………………………………… 38
1.《史记·游侠列传》 ………………………………………………………………… 38
2.《水浒传》中关于功夫的描写 ……………………………………………………… 41
3.《儒林外史》里的功夫 ……………………………………………………………… 47
肆 功夫练用的“时空” ………………………………………………………………… 49
1. 时空不同 ……………………………………………………………………………… 50
2. 维度不同 ……………………………………………………………………………… 56
伍 阴阳——功夫的核心法理 …………………………………………………………… 60
1. 阴阳关系:以阳为主导的阴阳(刚柔)相济 ……………………………………… 62
2. 表现形式:阴外阳内、阴前阳后、阳主阴从的反对称动态质平衡 ……………… 67
陆 功夫的密钥…………………………………………………………………………… 81
1. 功夫语言 ……………………………………………………………………………… 81
2. 功夫文字 ……………………………………………………………………………… 89
3. 功夫塑像 ……………………………………………………………………………… 93
4. 功夫身体 ……………………………………………………………………………… 97
柒 功夫之“手眼身法步” ……………………………………………………………… 98
1. 历史上的“手眼身法步” …………………………………………………………… 100
2.“手眼身法步”正解 ………………………………………………………………… 102
捌 功夫的模式………………………………………………………………………… 109
1. 套路——功夫的模式之路 ………………………………………………………… 109
2. 套路的“深度学习”与身体的直觉智劲 ………………………………………… 118
3. 练习有套路,妙用无模式 ………………………………………………………… 119
玖 《豫》卦——预备式和功夫体 …………………………………………………… 125
1.《豫》卦之象——预备式和功夫体的原理 ……………………………………… 125
2. 功夫体的运用 ……………………………………………………………………… 159
3. 功夫运行的四要素 ………………………………………………………………… 173
拾 智劲——功夫的模糊和精确 ……………………………………………………… 178
1. 智劲的模糊与精确 ………………………………………………………………… 178
2. 何为智劲? ………………………………………………………………………… 184
3. 智劲的表现:控制、发放、打击 ………………………………………………… 188
4. 智劲的维度 ………………………………………………………………………… 190
5. 智劲的变化:变招、变速、变劲、神变、不变 ………………………………… 191
拾壹 功夫之修悟……………………………………………………………………… 196
1. 悟之身心 …………………………………………………………………………… 197
2. 渐悟、顿悟、体悟 ………………………………………………………………… 200
3. 智劲之修悟 ………………………………………………………………………… 201
4. 功夫之化境 ………………………………………………………………………… 205
拾贰 功夫之德………………………………………………………………………… 212
1. 德规矩 ……………………………………………………………………………… 212
2. 侠作为 ……………………………………………………………………………… 214
跋…………………………………………………………………………………………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