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艺术之爱(蓬皮杜夫妇的艺术生活)(精)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828347
  • 作      者:
    作者:(法)阿兰·蓬皮杜//塞萨尔·阿尔芒|责编:刘汝怡|译者:史利平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身为总统,却为艺术代言。他为古老的法兰西开辟现当代艺术阵地。

本书由总统之子阿兰.蓬皮杜与法国知名记者塞萨尔.阿尔芒共同撰写,关于发生在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及其夫人克洛德.蓬皮杜与文化艺术之间的故事。书中描写了文化艺术在蓬皮杜夫妇的成长与生活中产生的影响与作用,以及他们二人为之作出的艰辛努力。乔治.蓬皮杜总统作为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法国国家元首,奠定了中法两国的友谊。这是一位除戴高乐总统外,被国人所熟知的法国总统,而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也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这并非一部普通的政治人物传记,其中探讨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比如政治与文化艺术应该如何相辅相成,这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文化创新与各领域融合的问题,而中国目前也面临这一类问题,比如中华优秀文化如何做海外传播、学术领域的学科融合、交叉学科的发展、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等等。而蓬皮杜总统和其夫人的艺术理念、施政方法已经证明政治和艺术可以并行,并可以相互支撑各放异彩,也许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启发。


展开
作者简介

阿兰.蓬皮杜(AlainPompidou),乔治.蓬皮杜之子,出生于1942年4月5日。拥有医学和生物工程双博士学位,现为巴黎第五大学医学教授、法国克洛德-蓬皮杜基金会理事、国际友谊使者。与埃里克.鲁塞尔一起编选《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一书。

 

塞萨尔.阿尔芒(César Armand),出生于1989 年。毕业于巴黎九大新闻学院,纸媒记者,2013 年至今专门从事公共政策报道。2014 年和2015 年,先后为《欧洲议会》杂志和《查尔斯》周刊专访阿兰.蓬皮杜教授。与罗曼.邦吉博合著《在总统的阴影下——身处权力中心的爱丽舍宫秘书长》一书。他还撰写了《共和国总统的轶事》《两个世纪的权力史》《他们的伟大成就和小秘密》等著作。

 

史利平,1977年生,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科技外交官,译有《居伊.德波——诗歌革命》《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


展开
内容介绍

我总结唯有三件事可做:艺术、行动和爱情。——乔治.蓬皮杜


我之所以喜欢艺术,正是因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且能够让人轻松地切换时空。古典艺术看到的是过往和历史,当代艺术看到的是现实和发现。——克洛德.蓬皮杜


这部作品由蓬皮杜之子阿兰.蓬皮杜和致力于想象力对权力影响研究的法国记者塞萨尔.阿尔芒共同执笔,讲述了被艺术、爱情和信仰支撑的蓬皮杜夫妇的一生,同时展现了乔治.蓬皮杜在从政期间以个人的艺术天分建造的一个充满文化与现代艺术感的法国。

蓬皮杜夫妇1933年在拉丁区相遇,彼此一见钟情,相伴一生。二人拥有相同的艺术审美和天分,把对艺术的热爱融入公共和私人生活当中,建设了一个充满当代艺术气息家庭的同时,也设计了一个新的法兰西。在乔治.蓬皮杜从政期间,他将自己的艺术想象落实成许多有益于法国的行动,并主导修建了波布尔中心,即现在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人们可享受一种具有文化性的休闲生活。直到乔治.蓬皮杜去世后,妻子克洛德.蓬皮杜也一直捍卫着丈夫在巴黎留下的艺术成果,并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生活,同时不遗余力地阐述着自己所坚持的艺术审美和对艺术的理解,直到老去。

安德烈.马尔罗、皮埃尔.苏拉热等人的回忆也为蓬皮杜家族的故事注入了新的活力。夫妇二人钟情于现代性,私人生活中幸有艺术相伴,政治思考中融入文化素养,这样一段艺术人生也让法国在蓬皮杜执政时期别具一格。

展开
精彩书评

1933年,我的父亲乔治与母亲克洛德在拉丁区相遇,他们一见钟情,相伴一生。他们对艺术和文学有着同样的感悟力。小说、戏剧、诗歌、绘画和音乐使他们保持着充沛的情感。私人生活中幸有艺术相伴,艺术为他们打开了四维空间,使他们得以真正地超越自我。我和热衷于研究想象力对权力影响的塞萨尔.阿尔芒一起,希望通过本书与读者分享热爱艺术的蓬皮杜夫妇不为人知的故事。

——阿兰.蓬皮杜


这本书不是一部普通的传记或历史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很多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并引以为鉴。它引发我们思考创新对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影响。对于我和所有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说,这部作品不仅激励着我们不辜负这位乌托邦的缔造者,也激发了我们实现理想和梦想的热情。我们不需要无谓的怀旧,但也不应忘记历史。

——塞尔日.拉斯维涅斯,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主席


展开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章情感教育1

1.学业优异的童年3

2.青春期养成的独立个性5

3.花花公子与金发女郎在拉丁区邂逅6

4.马赛的幸福时光9

5.出版梦和电影梦11

6.带着枕边书奔赴战场,为国效力13

7.被占领时期的家庭生活14

8.艺术解放15

 

第二章对艺术与诗歌的共鸣17

1.收藏高手19

2.艺术是与马尔罗一家友谊的核心22

3.玛莱区的公寓25

4.克洛德对当代音乐的探索25

5.贝蒂纳堤岸的“博物馆”28

6.创意艺术——时尚32

7.选择尼古拉.德.斯塔尔的一幅作品作礼物35

8.对诗歌的共同爱好37

9.游览名胜古迹45

第三章各种艺术的选择与决策49

1.生活的艺术与现代性51

2.艺术——思想与感官的催化剂52

3.在卡雅克回归真实和自然53

4.马提尼翁宫的苏拉热作品55

5.信任独立人士56

6.1968年“五月风暴”58

7.政治文化过渡期60

8.回归文化之路62

9.波布尔69

10.身陷幽宫,被艺术和文化所拯救79

11.一次挫折与两次成功86

12.身患重病仍心系艺术94

 

第四章再度回归,心绪难平97

1.退出大众视野99

2.回归正常生活102

3.蓬皮杜中心和克洛德基金会相得益彰104

4.特殊的友谊109

5.一份遗嘱和馈赠115

6.不折不扣的旅行家119

7.心绪难平的晚宴121

8.抗争与认可125

 

结束语129

 

附录137

年表139

第五共和国文化部历任部长166

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历任主席168

乔治.蓬皮杜总统致信文化事务部国务部长埃德蒙.米舍莱169

乔治.蓬皮杜总统致文化事务顾问亨利.多梅尔的便函171

国家档案馆收藏信件172

受访人员名单174

 

参考文献181

 

致谢19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